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组建,2004年组建,2007年完成验收正式挂牌。在2011、2014、2017年评估中三次获得“良好”冲优成绩。
主办:上海大学科技处 ;地址: 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主办:上海大学教务处 ;地址: 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主办:上海大学 ;地址: 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通信工程系归属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系可追溯1958年5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并建立无线电系,1981年9月更名无线电电子学系。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设立。1994年新上海大学成立后,经专业合并设立现通信工程专业,设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1997年首届学生毕业。通信工程系集40余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学科现涵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
电子信息工程系隶属于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系可追溯至1960年6月成立的上海工学院仪表无线电系;1972年4月,上海工学院、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机械工程学院三校专业调整时,并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自动控制系;1978年10月返回上海工学院的自动化系;而在1989年2月,由钱伟长校长倡导,正式建立上海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直到1994年四校合并成立上海大学以后,改名为“电子信息工程系”。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是1994年在原上海科技大学、原上海工业大学、原上海大学三校电子实验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学校整合了以前分散重复建设的实验室,开始实行实验教学平台型集中建设和管理。1994年新上海大学成立时,在原上海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电子实验中心”的基础上和原上海工业大学, 原上海大学同类实验中心整合组建成“电子实验中心”。
钱伟长学院以上海大学老校长、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先生名字命名,既是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也是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试点院(系)之一。学院依托上海大学进入全球前1%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等优势学科,联合相关学院、系(所),实施“重基础、跨学科、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战略,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全球视野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前沿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造就未来的学术领军人物。
上海大学理学院是以从事现代基础科学理论及其相关应用科学技术基础为主的基础性、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5个部门。拥有覆盖博士、硕士、学士完整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2个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化学)、4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化学)、6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是通信、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由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上海大学光纤研究所和上海电子物理研究所组成。学院现有教职工16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5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5人。目前在校学生总数264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3人,硕士研究生908人,本科生1621人(含翔英学院281人)。
上海大学翔英学院(英文名 Xiangying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以下简称学院)是上海大学与唐翔千专项教育基金联合组建,是国家培养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和优秀人才的基地。学院直属于上海大学,紧密依托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始建于1988年,由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成立,学院是在钱伟长老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计算机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为首任院长。1994年,随着新上海大学的诞生,原上海大学计算机应用系和原上海高等科技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系也加入计算机学院,联合成立的计算机学院正式命名为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一个机、电、测、控多学科交叉的学院,下设4系2中心,分别是:机械自动化工程系、精密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无人艇研究院和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承担材料和钢铁冶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两个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的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等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拥有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是环境、化工、核技术和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院。近年来,在国家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机遇下,学院聚焦“四个面向”,以推进国家“双碳”战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使命,以解决国家与长三角区域重大环境化工等问题为导向,立足优势特色学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多介质环境复合污染控制、环境健康与纳米生物医学、碳减排与碳还原资源化、绿色能源化工等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在特色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学术声誉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