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前身是2000年4月创建的应用物理系,2003年更名为应用物理学院,2005年再更名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00年秋季开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招生,2001年开始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专业招生,2004年开始物理电子学专业硕士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招生,2012年自设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3年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名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广东工业大学的设计学科始于1980年代,专业办学有30余年历史。2004年成立艺术设计学院,2014年成为世界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成员,2016更名为艺术与设计学院。学院坚持“艺术与设计融合科技与产业”的办学理念,打造“深度国际化、广泛跨学科、产学研协同”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设计与艺术人才。
法学院坐落于地处华南植物园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的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学院溯源于1995年成立的社会科学系,秉持“厚德、明法、守正、笃行”的院训,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和社工人才。聚焦数据法治、知识产权、工业法治、湾区治理、社会政策、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塑造学科发展特色,培育学科发展优势。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各类研究生800余人,教职工52人。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传承,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专业院系之一。学院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立足广东,面向华南,服务地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省内有话语权、大湾区有影响力、全国有知名度”的建筑类学院。
学院毗邻龙洞森林公园,校园湖光山色,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经济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金融工程、数字经济4个专业,秉承“笃行博学、格物致知”的院训,借助学校工科优势,开拓进取,培育专业特色,着力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经贸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成立于2018年,是由制药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生物医药研究院组建而成,其中制药工程系和生物工程系成立于2012年,制药工程专业前身为始创于1958年的化学制药专业,60年代停办,2004年复办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学院成立后申请新增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生物医药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科技南楼,占地近10000平方米,设施完备,高端仪器设备价值9千多万元,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微电子学院)正式成立于2021年10月,是广东工业大学为落实《广东省加快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东强芯工程》等政策精神的重大举措。通过整合“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示范性产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等校内外集成电路优势教学与科研资源,旨在打造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兴学院,培养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窗口,是体现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际化水平的主要阵地。学院始终遵循“广览世界,工敏于勤”的院训,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和国外合作院校雄厚的教学科研资源,以联合培养、学位联授的方式培育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外向型高素质国际化创新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专业技术培训学院)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广东工业大学东风路校区,是承担广东工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专业技术培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的单位,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部是广东工业大学直属教学单位,承担全校学生的公共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训练和竞赛等工作。体育部下设部办公室、3个教研室、学生体质监测中心、群体竞赛中心、场馆管理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等部门。目前,体育部有60位专任教师。其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41人,博士2人,教授8人,副教授19人,讲师25人,助教6人。
我校于2003年11月成立实验中心,2006年4月更名为实验教学部,是基础实验教学兼课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单位,下设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
学校于2015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并在2020年独立设置为二级教辅机构,统筹协调校内外各种资源形成合力一体化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机构及体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汇聚各类资源,构建了“1+1+N”(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学院+N个校内外协同融合育人实体)上下互通、层层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体系,初步形成了“1+2+N”(工大创谷+协同平台、产业学院+N个支撑模块)“循环互动、多维融合、互生共营”的人才培养生态圈。
通识教育中心主要承担学校通识教育规划、全校性通识教育公选课教学与科研、学生艺术团指导教学任务。本中心的宗旨是:为实现我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目标,以培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理念,培育学生完整人格、高尚情操、坚强意志;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通识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有效学习能力、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工业工程技术管理创新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社会适应及国际化运作能力。
国际文化教育中心系学校独立的二级单位,归口承担学校来华国际学生招生以及日常教育管理、涉外项目合作、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