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是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自2004年承担建设,致力于为植物园科学数据共建、植物数字化、标本数字化、虚拟植物园、数据共享、数据采集平台开发提供服务与解决方案。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南海及其邻近海区科学数据中心立足于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和唯一的热带海区——南海,南海的数据不仅仅对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变暖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
主管 :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东省植物学会’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编辑部
主管:中国科学院;出版:科学出版社;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址:广东省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科华街511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99号)
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址:广东省广州天河区科华街511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是著名的老一辈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于1928年创建(当时是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室的标本室),是国内最早的植物标本馆之一。1954年12月由中山大学农林学院改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因应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更名,始用现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
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创立于1962年10月,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学会挂靠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现任理事长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张明永研究员,秘书长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段学武研究员。
公共实验室成立于1978年,检测室及办公室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择优支持的优秀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CMA、CNAS双资质,借助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检测实体;实验室以“科学、公正、专注、高效”为质量方针,以“公共技术服务”为立足之本, 定位“支撑科研、服务社会”,以 “领导放心、科学家满意、个人事业有追求”为奋斗目标。
华南植物鉴定中心(以下简称鉴定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于2007年成立,运用植物形态分类、微观解剖、分子生物学和DNA Barcoding技术为广东省、华南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的植物保护和执法工作提供快速、准确地物种鉴定和技术服务。
本实验室立足华南,以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华南植物园为依托,为满足人类日常生活最重要的食品、健康和精神追求,研究农作物(以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为对象)、功能饮料(以除水之外最广泛饮用的茶为对象)和花卉(以最具华南特色的兰花为对象),挖掘抗逆、营养、开花等多种重要农艺性状的调控机理,研究各种药用、营养功能成分及其合成机制,改良传统育种技术,研发新一代基因操作系统。
为加强我国海岛与海岸带植被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研发,促进具有特殊生态环境的珊瑚岛礁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性维持,保障我国海岛(特别是南海岛礁)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立“中国科学院海岛与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英文名称为:CAS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Vegetati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on Islands and Coastal Zones(简称:CAS-ELRIC)。
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主管的野外定位站;并且,是中国科学院对外开放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重点站。其位于广东省中部的鹤山市,距广州市80公里。地址:广东省鹤山市桃源镇马山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鹤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内)。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LMB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总体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以南海近海、岛礁及深海为重点研究区域,以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为主线,围绕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形成机理、生态安全机制、岛礁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与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具有明显热带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资源、生态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
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原名: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科学院组织高水平可再生能源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中科检测是国科控股旗下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CMA检测中心、检测公司,为全国企业及机构提供一站式食品检测、土壤检测、化妆品检测、成分分析、可靠性分析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