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是2013年1月获批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10月,根据学科发展和相关研究工作需要,三峡大学决定成立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校级研究所),挂靠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政法学院)管理。
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是依托三峡区域,特别是神农架林区丰富的植物和微生物资源优势、凝聚三峡大学生物学、化学、药学、医学、生物化工等多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而组建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
“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以三峡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为基础,并整合三峡大学医学院和各临床医学院的优势资源进行建设而成。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由谭志松副校长(正校级干部)任组长、北京辰兴公司领导参与的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建设工作,由胡翔勇副校长任中心主任,刘勇任常务副主任,陈慈发、王乐华和张屹任副主任,分别代表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和机械与材料学院负责组织相应建设工作。
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本实验室) 的依托单位为三峡大学,以梯级水电站群为研究对象,解决梯级水电站水电联合调度、水电 生产以及水电接入电网中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的相关问题。
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水电机械设备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电机械设备的结构分析、设计理论与方法及监测维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这里的水电机械设备主要是指为实现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发电、防洪、通航及灌溉等功能而设计与研制的特种装备,以及对水电工程设备进行维护而开发的专用机械设备。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20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又一项体现国家教育战略构想的重大举措。“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12月通过湖北省教育厅认定。
2009年,三峡大学整合水利、土木、生态学等优势学科资源,申报获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于2013年通过教育部验收。
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最早依托单位源于1970年10月成立的湖北省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后在1988年5月成立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
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2014年10月成立,拥有工程训练、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大实体平台。中心(学院)围绕立德树人、围绕学校“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开展工程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是为适应我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民族学学科建设需要,在原少数民族预科部、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武陵民族研究院基础上,于2012年8月组建而成的教学和科研实体。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29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于 2000年9月成立,由原湖北三峡学院艺术系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设计系合并而成。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美术学、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六个本科专业,一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音乐、艺术设计领域)。
2013年12月,生物与制药学院伴随着三峡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应运而生。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与制药学院着眼于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制药科学的迅猛发展,抢抓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历史机遇,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致力于成为区域生物、食品、医药科技的引领者、服务者、推动者。
三峡大学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二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为本、学科带动、科技振兴、人才保障、理工结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求是、笃行、敬业、乐群”的学院文化,通过“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为更好地服务于水电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