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7月,其前身为藏学研究所,是一个综合性研究机构,2010年7月被甘肃省教育厅批准为“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4月被国家民委批准为“二级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藏学(安多藏文化)”。安多藏文化学科隶属于民族学的藏学,是藏学的分支学科。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下设藏语言文学研究室、民族美术研究室、民族音乐舞蹈研究室。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4名,兼职研究人员97名,共计101名,其中研究员1名,教授12名,副教授23名,副译审1名。 q2=6wz,:,Ea1=1U
一、指导思想 M1=8Cn9?9vQ75f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省委涉藏地区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动力,坚持“立足甘肃、辐射周边、突出特色、服务民族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宗旨,遵循人文社科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实际,突出特色优势,为甘肃社科研究,尤其为藏文化研究开创新局面而努力。 W2!1Ld7+9UF,.5i
二、总体发展目标 v5:1ca5.,sJ6=7n
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整合藏文化研究资源,加强基础研究,扩大应用研究,积极努力,争取把“中心”建设成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安多藏文献典藏中心、及安多藏文化传播中心,为提升我省社科研究水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不断提升学校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n7:6lg4-7ir5:2j
三、总体发展战略 m1!3vn8;8dx6:6s
(一)将“中心”建设成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首先,完成若干重大科研课题;其次,形成一批优秀研究成果;第三,办好一份学术刊物;第四,定期召开相关学术会议。研究中心立足安多地区,就其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特别是安多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等方面提出并实施系列重大课题,以求取得重大的系列性研究成果。 b5+8jn6+4WH,.8w
(二)将“中心”建设成安多藏文化典藏中心:首先要在校图书馆建好安多藏文献馆,并依托拉卜楞寺院的文献典藏优势形成安多藏文献原典文献中心;其次,通过搜集、整理,收藏权威的安多藏文献数字化原典,建设安多藏文化典籍数字化文献库;第三,通过和拉卜楞寺合作,形成较为完备的文献馆,并逐步开展系统的汉译工作,馆藏重要安多藏文献的汉译本。 T36Xn1=8vv8:6a
(三)将“中心”建设成安多藏文化传播中心:一是通过建设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网站,全面介绍安多藏文化,及时交流相关信息;二是办好甘南涉藏地区风情—全国美术写生基地,以此为传播安多藏文化的重要窗口;三是依托冶力关等旅游窗口景点,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推介安多藏文化;四是办好学院安多藏文化陈列馆;五是开好反映安多藏文化的一组课程,通过人才培养和人际传播,做好安多藏文化的传播工作。 f8.4ql9-9fP3-7K
四、总体任务 a7;7OD6~,yA9?5H
(一)科学研究:“中心”要主动为社会服务,建立知识创新机制;通过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协调发展,使安多藏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同类研究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藏文化研究中心。 w3~6Ns59kA4;9J
(二)团队建设:“中心”将打造一支具有对藏学功底扎实、成果丰硕的科研骨干所组成的科研团队,同时将吸收和培养一批对安多藏文化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和专业潜力的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安多藏文化研究的后续力量,解决安多藏文化研究人材极度缺乏,面临人才断层危险等突出问题。 z8+5Xh7-,wl,=6x
(三)人才培养:一是通过科研,造就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二是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安多藏文化研究后继人才;三是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和人才培养培训中心。 Q2:2HH5=3Rf,=6M
(四)学术交流:通过派出和接受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发挥“中心”在对外学术交流中的窗口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进行安多藏文化研究的重要交流中心。 o9!3aG8=9Ik9!3N
(五)咨询服务: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员以及派遣基地学术骨干参与地方决策等形式,面向安多涉藏地区(甘青川涉藏地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咨询服务,提高参与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使研究基地成为安多涉藏地区(甘青川涉藏地区)重要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中心。 X6=6ZY2+2AR6,B
(六)科研体制: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中心”专兼职人员实行“带(给)课题和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中心”的人员流动机制。 J5~4Df2:,Mq8;7J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