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简介
1.定位与目标 Q5!3mj9+7Pc1+1g
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着眼于中国天文学科发展以及天文大科学工程等对高端天文人才的需求,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在本学科领域集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天文人才。 P1:70B4.1aY5?7o
通过“科教融合”机制,充分利用优越的教学科研条件、优秀生源等优势,充分发挥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将中国科大天文学科建设成为本领域基础教学和前沿研究水平国内顶尖的教学基地和科研平台,建成国家在天文领域的创新人才高地。 N5.8eF9.8JF1?3p
2. 优势与特色 Y,7bt,;4RK2+,w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科1985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天体物理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获得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天文学科发展始于1972年创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研究组,1978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在科大成立的所级研究单位,1983年更名为天体物理中心。1998年学校在天体物理中心和基础物理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天文与应用物理系,2008年改名为天文学系。2015年通过“科教融合”,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N9~2Xu17xB6=4H
本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4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4人。本学科在4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科学研究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Q6?2ZL3+4Hg7;4R
1)面向国际天文前沿,开展天文研究:始终把主要研究聚焦在天文学前沿科学重大目标上,是国内最早开展星系宇宙学研究的单位,开创并推动了中国在星系宇宙学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正常星系、活动星系、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通过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了本学科在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射电天体物理领域的研究力量。 W1:5Zm6=5ED8.5v
2)通过“所系结合”,开展英才培养:通过与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共建天文英才班,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创建了特色鲜明的英才培养模式。通过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年来建立的完善课程体系和中国科学院天文台优质观测设备和资源,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和天文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训练,具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n5-7Lb7~,Fo2=9O
3. 人才培养目标 c5:9hY7~3sP7;3y
以卓越的学术研究为牵引,通过“科教融合”,依托中国科大和紫台在天文领域高水平科研与教学平台,强化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共同培养出一大批在本学科领域的集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水平人才。多年来不断在教育模式和方法上进行探索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天文人才,其中有一批已成长为国际、国内天文界的杰出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景益鹏,韩占文,王挺贵,高煜,曹新伍,王建民,冯珑珑,邓晓华,袁峰,杨小虎,王俊贤,孔旭,李成,方陶陶等),对我国的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成为我国重要的天文人才培养基地。 e2:6qn5.4vk8.8N
4.学科方向设置 Q8!9CQ5~8Zz2+3K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科现有星系宇宙学、射电天文、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暗物质与空间天文、行星科学等5个中国科学院院重点实验室。学科方向包括星系宇宙学、射电天文学、太阳和日球物理、高能天体物理、行星和行星系统、应用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和空间技术与方法。 Z6!1TV2?,hb7!5w
5.国内、外影响 X3:3hA,=1Jt9.7l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2012-2015年期间,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380余篇(不包括紫台发表的论文,70%以上SCI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4.5以上的刊物上),单篇平均引用数位居高内高校第一位。2012-2015年期间,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群体1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0项,973项目10项,教育部项目8项,国防项目7项。 C9!2jM6+6Xe7=5t
本学科已经培养了一批著名学者和学科领军人物,如国际知名天文学家葛健、赖东、莫厚俊、崔伟、钱永忠、赵红胜等;国内著名高校的领军人物,如任职于清华大学的毛淑德、李成(杰青),上海交通大学的景益鹏(院士、杰青)、杨小虎(杰青),厦门大学的方陶陶(杰青)、顾为民(优青),北京大学的于清娟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挺贵(杰青)、王俊贤(杰青)、孔旭(杰青),山东大学的范璐璐(齐鲁青年学者),中山大学的李淼(杰青)、冯珑珑(杰青)等。 r,-5Qd2?5Ba3?3g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