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由著名科学家贝时璋先生于1958年创建。1998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施蕴渝院士任首任院长,现下设四个系: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系、系统生物学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和医药生物技术系(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组建);八个研究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部、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研究部、系统生物学研究部、医药生物技术研究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部、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研究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部、植物与生态学工程研究部;二个中心:生态与环境研究交叉中心。并正在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学中心;另外,学院设有五个科研技术平台:生命科学公共实验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GMP中试基地、集成影像中心;五个国家级教学示范或人才培育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生物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 j1:2af64Yd2=9T
学院现拥有国家生物学一级重点学科和中国科学院生态学一级重点学科,是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与中国科学院8个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h5.7Rm1+9qp4~6B
现有在校本科生277人,硕士研究生479人(其中留学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501人(其中留学研究生103人)人。依托的主要科研机构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下设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部和Bio- X交叉科学研究部、中国科学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脑功能和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等。 p5=1ux9;7Gy1:6a
从建系(院)开始,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教学工作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科研相长”的理念。在新时期学校“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办学方针指导下,成立了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全学院的本科实验教学,集成分散的实验教学资源,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和教学效果。2000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授权,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生物学一级学科获批准为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准成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成为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有“生物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在国家级安徽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建有“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Z7+5qG5;1Yv2+,R
本科专业设置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学制四年。本科专业按生物科学门类招生,每年招收本科生100名左右,生源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二级学科招生。有博士生导师(含兼职博导)60多名,目前每年约招收硕士生130多名(包括所系结合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0多名。学院还拥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a1+9vP2+5ZW9.4C
本科教育历来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毕业生具有较为扎实的数理化知识基础。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生命科学研究平台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院所学科和科研平台,为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毕业本科生中,每年有1/3的同学获得奖学金出国深造,1/3以上的毕业生攻读本校、中科院和国内其他高校的研究生。 G44lm4;8zt7.9o
人才培养方面:本科培养实行3+1学制,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校内科研实验室和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从事毕业论文研究。积极围绕知识创新和学科交叉,在人才引进、学科方向调整以及新前沿项目部署等方面,建立和发展了蛋白质科学、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免疫生物学和医药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系统生物学、生态学等新的学科门类。自首届本科生毕业以来,已有6名毕业生获得两院院士称号,他们是:施蕴渝、王志珍、陈霖、饶子和、王大成、陈润生;3人获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人(见研究生院网页)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9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4人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9人获国家奖学金。 p4:8xJ6+,xc46D
学院现有从事教学与科研的专任教师115名,其中正高级职称57名,副高级职称22名。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8名,“长江特聘教授”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科技部“973”项目和基础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12名,国家杰出青年海外合作基金主持人8名,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主持人3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主持人13名等一批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9名。正高职称中90%以上是近年来从海外吸引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结构生物学群体和免疫学群体分别入选或入选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w8:1AI9-,Zj1+6U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