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锁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建研院”)成立于1953年,原隶属于建设部,2000年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建设行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包括院士、设计大师、数百名各领域知名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网站详情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建研院”)成立于1953年,原隶属于建设部,2000年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建设行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包括院士、设计大师、数百名各领域知名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 中国建研院始终把服务公益事业、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作为己任,面向全国的建设事业,以建筑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负责编制与管理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行业所需的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建筑工程、空调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电梯、化学建材、建筑节能的质量监督检验和测试任务。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又加强了绿色建筑成套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以及智能化集成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拥有北京和廊坊两个研发基地,北京通州基地是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国内最大的建筑抗震实验室、风洞实验室、防火实验室、建筑幕墙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节能实验室。60多年来,中国建研院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为推动中国建设事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建研院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后,积极面向市场,以科技为支撑,加大创新力度,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发挥综合技术优势,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效益连年递增,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集科研与标准、建筑工程咨询与服务、规划与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施工与监理、建筑工程检测与产品认证、建筑行业软件与信息化、建筑工程材料与专用设备制造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建研院将继续坚持“奉献社会、追求领先、提升品质、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秉承“诚信、协作、创新、效益”的经营宗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成为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引领者。 X2!4j08!7uL62M

历史沿革

1院的前身(1953年--1956年) z7.1xD96FV,?3j

1953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之年,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在全国展开。建筑工程部为了加强建筑材料的试验研究工作,于1953年10月,决定以建筑工程部设计院的建筑材料试验室为基础筹备建立研究所,当时仅有副所长1人和40名职工,其中工程师仅3名。办公地址由北京东四山老胡同搬到西郊百万庄。开展一些普通建筑材料试验,并接受委托试验任务。1953年12月16日,建筑工程部决定正式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1954年7月,建筑技术研究所的职工队伍发展到70人。在设备缺乏、技术人员不足、又无经验的情况下,除接受委托试验任务外,开始进行科研工作。同年,建筑工程部华东设计公司所属材料试验所并入建筑技术研究所,并将华东设计公司与南京工学院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室”移交建筑技术研究所,改名为“建筑技术研究所与南京工学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1955年初,机构、人员不断充实,增至170人,开展了14项专题研究工作,办公地点由西郊百万庄迁到北郊安外小黄庄。 x2~9Sg2+3fM5+6O

2开创时期(1956年--1966年) t,9AM5?9jf,-9h

1956年,我国掀起大规模的建设热潮。建筑工程部为了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建筑技术研究所的领导力量和高级技术人才得到充实,开始接受国家统一的试验研究任务,开设了12个专题研究项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筑工程部决定,自1956年5月1日起,将“建筑技术研究所”改为由部技术司领导的“建筑科学研究院”,从此,翻开了我院发展的新篇章。此时全院人数为463人,其中工程师20人。为了加强对我院的领导,1956年10月,建筑工程部将我院改为由建筑工程部直接领导,并将原建筑组织与机械化施工研究所并入我院。院对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设有第一结构(以竹木结构为基础)、第二结构(加筋混凝土研究)、建筑材料、地基基础、建筑设计与设备、建筑组织与机械化等六个研究室;成立了编译出版室、资料与情报室、图书馆等科辅单位,以及人事、保卫、基建、供应、财务科等行政单位。1956年9月,建筑工程部发文任命了我院的正、副院长和党委书记。 z9:5KE8?4Ql6!2L

  建筑工程部领导对我院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怀和爱护,全力支持院的各项工作,为我院调兵遣将、壮大队伍,创造条件,开拓业务。全院上下同心同德、艰苦创业,用智慧和汗水奠定了我院发展、壮大的基础,使我院逐步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1957年,院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方针任务日益明确。院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我国工业建筑的新型结构和所应用的主要建筑材料,解决设计施工中有关重大技术问题,成为建筑工程部所属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的建筑科学研究机构。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院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设有加筋混凝土结构室、综合结构室、建筑材料室、地基基础室、建筑设计及设备室、施工组织及建筑经济室、编译出版室、卫生技术室等9个研究室,研究专题发展到39个。同年年底,国家建委相关研究机构并入我院。此时,院的总人数增至968人,工程师增至79人。还先后聘请了三位苏联专家来院进行技术援助。为加强学术领导和提高科研水平,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通过加强领导,健全组织,集聚力量,不断充实、壮大队伍,积极开展科研业务,进行技术合作,为院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l,!3Gh9-9fw9-,i

  1958年,院所属机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设有加筋混凝土结构室、综合结构室、建筑材料室、地基基础室、城乡规划室、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建筑理论与历史室、建筑物理室、采暖通风室、施工组织室、建筑经济室、市政工程研究所等12个研究室(所)。 j6?,Nh,7QD5=9E

到1960年底,全院人数2800余人,达到了我院人数的高峰。 b1~9lK4;4qJ8~2n

  1965年5月,建筑工程部报请国家科委批准,决定将我院与部科技局合并,作为管理机构,对外用科技局和我院两个单位名义,统一管理部的科学技术工作。我院院长兼任建筑工程部科技局局长。当时我院设有建筑结构、建筑研究、地基基础、建筑物理、技术情报、建筑经济、空气调节、施工机具、市政工程等8个研究所。1965年以后,为支援三线建设,从我院调出200人,包括抽调100多人支援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西北建筑科学研究所、南市政工程研究所。这些人员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有力地推动了西南、西北地区的建筑科研工作。同时还抽调50人组建建材部地方材料研究所。1966年,施工机具研究所迁往西安。截止到文革前,院在京尚有1400余人,并归口管理西南、西北、中南建筑科学研究所。 h6=6eb4+,pv98L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院即已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名(已故)。 L2-7KQ1:9BL9.5S

  全院科研人员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建院初期研发的一大批研究成果和技术至今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显示出我院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 G5?3on,.8AG8:4P

  当年我院研究开发的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建筑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我院研究开发了薄壳、悬索、网架三类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 60年代我国建成了一大批大跨度建筑。 p8?5wZ6!7YD5=,u

  在地基基础方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西北地区建设中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我院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试验,将我国黄土划分为自重湿陷与非自重湿陷两大类,并首次提出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处理,为我国黄土地区的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针对我国沿海软土地基房屋变形问题, 60年代,我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并结合沿海软土的高结构性和压缩性特点,提出控制地基压力和建筑物长、高比等措施,减小地基差异沉降,合理利用天然地基,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 V32eF2-50F,-7O

在建筑材料方面,建院初期我院研制的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广泛应用于当时北京的国庆十大建筑工程中。 S2;5fD39OY,:2W

  在暖通空调方面,研究开发的高精度恒温、恒湿环境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包括建筑热工设计、负荷计算、系统布置、气流组织、自控技术及仪表等,在这方面我院积累了不少经验,开展了高效过滤器、洁净室技术研究等,取得了显著效果。 q74WJ2?,vn2-4q

在建筑声光热环境方面,就建筑声学而言,开展了从吸声、隔声、噪声防治、厅堂音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各种穿孔板、矿棉板、复合吸音材料及制品,多种消声、隔音部件等的研制,为形成良好的声学环境奠定了基础。就建筑光环境而言,在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m9+,xQ6~4BB2;4O

  在建筑机械和机械化方面,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院与北京市合作,研究采用大板建筑、提升法与顶升法施工大跨度屋盖结构,为机械化施工开辟了新路子。 T2;9QV,6FX1;9u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院就建立了电子计算站,当时是建工系统唯一的计算中心,为工程建设在计算方面做出了贡献。 Z1;3qv5!8Dn5;3C

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决定在首都兴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十项国庆工程,我院领导与军委、北京市有关领导共同组成了专门委员会,参与国庆十大工程的建设,主要解决结构、地基等七个方面的问题。我院还编写出版了《建筑十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 V1;8wH2+1tw,+,i

  这一时期,我院还先后与苏联、民主德国、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伊拉克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m7:,pg4-1mr8~8A

3恢复重建时期(1966年--1983年) x1;8V04-,gv4+,o

1966年,我院的科技工作方兴未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我院的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我院的科研工作仅限于国防工程、“三线建设”和少量的科研项目。当时,我院参加的核试验项目是一项鲜为人知的绝密任务。 B7!6Ae2.8Xg21X

  1964年底至1971年底,根据建筑工程部的部署,由我院负责,有关高等院校(同济大学、哈尔滨建工学院、重庆建工学院)及设计单位参加,共同承担了由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原子弹、氢弹爆炸现场试验项目中有关核爆炸效应试验任务。我院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奔赴现场。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顽强拼搏,圆满地完成了7次核效应试验任务。每个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自始至终都严格地遵守保密纪律。在此期间,我院参加核试验的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同众多的解放军官兵一道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通过对各次核效应试验数据积累和相应的理论研究,以及辅助性化爆试验研究,我院系统地提出了配套的学术成果,为以后指导工程建设提供了切合实际的重要依据,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O3-2hw9?9wI7:4F

1969年,机构下放中,我院机关搬迁到河南省武陟县。绝大部分科技人员都下放到河南修武县参加农业劳动,那些多年从事科研工作,对我院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专家也不例外。后期除留下少数人外,大多数被分配到各省市和基层施工单位,改行转业。 C54iz1~6lH,;,t

  1970年8月,国务院进行改革,精简机构,军代表宣布撤销原在京事业单位,同时重新组建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新机构),目的是要把新机构建成国家建委的技术参谋部,人员从原建工部、建材部所属18个事业单位选调,总人数只有500人,并于1971年1月将新机构地址设在车公庄大街19号,即原来的我院院部大楼。新机构设了几个研究室以及情报、建材等组。当时名义上成立了建筑科学研究院新机构,实际上是由原各在京科研设计单位包括我院、建材院、设计院、专业设计室、标准设计所、玻璃陶瓷院、水泥院等的少数人员组成的综合科研设计单位。此时,我院损失惨重,如空调所原有技术干部118人,11名技术骨干只留下2人。我院的大部分研究领域被砍掉,研究试验工作基本停顿。 I2=,lX7?4EL,:4W

  1973年,恢复原建筑科研部分的主要研究单位建制时,国家建委在向国务院的报告中提出,近几年建成的数百万平方米的洞库工程和人防设施,因通风去湿技术没有过关,大量建筑不能投产使用,亟待研究改造;北京、广州等地区正在兴建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施工中遇到抗震、抗风、空调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也亟待解决,而由于技术力量很弱,有的甚至是空白点,对某些特种结构的科研任务,更无力完成,直接影响了国家建设。因此,经国家建委报国务院批准,才从我院下放的人员中,陆续调回了一些技术骨干,重新开展研究工作。 v9=4Cp9:4XE5?9V

1977年12月,为了加强建筑机械和施工技术的研究,国家建委决定,将施工机具技术研究所重新划归我院管理,并改名为建筑机械化研究所,所址设在河北省廊坊。 P8-1Ac,~6qG,:7p

  1979年6月,国务院机构设置调整,成立国家建工总局。我院隶属国家建工总局,并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命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此期间,部分单位从我院分出或并入。此时,我院设有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空气调节、建筑物理、建筑机械化、混凝土、勘察技术、建筑情报、建筑设计、建筑标准设计、农村建筑、建筑经济等13个研究所,以及电子计算中心和建筑机具厂。 W7?1RX,;3Zx4:9z

  1973年到1983年,我院开始进入调整恢复阶段。1973年,原我院北郊的职工从西郊返回北郊恢复科研工作。尽管这期间院机构变化频繁,隶属关系多变,但科研人员对于能恢复工作,重新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无不心潮澎湃,欢欣鼓舞。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科技人员扬眉吐气,奔走相告,发自内心地欢呼科学春天的到来。我院的科研人员心系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克服困难,决心再攀高峰。他们根据建筑业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地完成一批重大科研课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建设事业的技术进步。 J1+3bc1?3gx2?7X

这一时期,我院有44项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包括首都体育馆、大板住宅楼、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方法、大跨网架屋盖结构的计算方法、薄壳结构计算理论及工程应用、装配式大板住宅、升板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液压滑升模板施工技术、大跨度悬索屋盖结构、大型高耸塔桅钢结构工程技术、单层工业厂房建筑结构改革、湿陷性黄土特性与处理技术、软土地基设计计算理论和施工处理技术、灌注桩基础及配套设备、移动式混凝土搅拌站等。其中1981年完成的携带式单油路镦切两用机、1982年完成的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组合型扭壳的有矩理论设计法及连续扭壳结构和1983年完成的外墙内模多层抗震住宅结构体系等专题,分别荣获国家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1976年,我院结构所、混凝土所、建筑物理所、空调所和抗震所的几十名同志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的研究设计工作,我院主要领导任“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组副组长。他们怀着对毛主席无限崇敬之情,精心设计、刻苦钻研、反复试验,解决了瞻仰大厅的建筑设计、空调运转方案、温湿度自控、光照反射、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和材料试验以及结构、抗震等技术问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毛主席纪念堂工程设计、试验工作做出了贡献,该工程也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k8+7Iw2-6Xt2+5N

  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我院重点研究开发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对我国大中城市兴建大量高层建筑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我院与北京市建工部门协作,对剪力墙体系系统进行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使研究工作与施工工艺及选型配套,这种具有我国特色的剪力墙体系的配套技术,在北京和其他城市兴建高层建筑时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院研究开发的“高层建筑剪力墙设计计算理论及工程应用”成果,获得了国家建工总局及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l5-6Cd7=9XP9?9C

  1975年2月,辽宁省海城地震后,我院筹建工程抗震研究所,专门开展强地震运动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建立了38个强震观测台站;在北京地区40km直径范围内建立了强震遥测台网及数据处理系统;建立了国内外强震数据库。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院参与了唐山重建中的规划方案和抗震研究,在调查震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技术措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工业建筑抗震加固要点》、《工业厂房抗震加固图集》及《国外建筑抗震述评》等,还仿制了测量加速度的强震观测仪样机,摄制了抗震加固的电影,为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我院还编写出版了《唐山大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图片集》。 p5=9Pl4!,Du6=4f

  编制我国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是我院的一项重要科研任务。多年来,我院配备科研力量,结合专题研究,成立各种规范编制组,积极开展标准规范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同时还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协作研究。我院编制了一大批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结合我国建筑工程实例、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标准规范,包括1966年主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974年主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976年主编的《升板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暂行规定》、1979年主编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和《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1980年主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1982年主编的《钢筋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多层砖房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等。这些标准规范的颁布施行,促进了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有不少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和院科技进步奖。 s,.8TW87Ac6.5X

  1983年4月,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调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机构的通知”,决定按业务性质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调整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四个直属单位,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筑设计院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综合勘察院。我院由建筑结构所、地基所、抗震所、混凝土所、空调所、建筑物理所、建筑机械化所(设于河北省廊坊市)等研究所组成,院部办公地址由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迁至安外小黄庄路9号。将原建筑情报、建筑标准设计、农村建筑、建筑经济等研究所归新组建的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地址设在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将原建筑设计研究所归新组建的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地址设在北京市百万庄部北配楼。将原勘察设计所归新组建的部综合勘察院,地址设在北京市宽街山老胡同7号。 Q8!7WN8=4Tw7,Q

  从1983年机构调整后,我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化科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设立新的下属单位。特别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使我院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院的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奠定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 f5=9gZ74bQ6;4j

4科技体制改革以后(1983年--2000年) g8+8mI7;4BS4!1q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从此,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科学技术事业繁荣昌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我院作为我国建筑业最大的科研机构,也进入了一个改革发展的历史时期。1983年,重新调整后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立了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空气调节、混凝土、建筑物理、建筑机械化以及电子计算中心等研究所和建筑机具厂。按照部党组的指示和部科技局的要求,确定了我院新的科研发展指导方针,即:以房屋建筑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研究解决建筑工程中量大面广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技术关键问题,为设计施工服务;围绕技术立法,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与实验数据的积累,为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编制技术标准和规范;发挥院的测试技术与设备优势,开展建筑产品性能和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推广科研成果,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在此方针指导下,院调整了各所的研究领域,建立了院职能部门和学术机构,调整、配套和健全了各职能处室和研究所的领导班子。 K9:2OE8!6BG3=6d

  1984年,在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筑业体制全面改革的推动下,我院开始了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1984年,在完成国家和部委下达的重点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承担了横向合同(指科研以外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258项,工程应用收入达175万元。在当年召开的“全国建筑科技成果交流交易会”上,我院送展的68个项目中,有28个项目获得“1984年全国建筑成果奖”,占双交会项目的10%。 q7?3uO1:8Bv6;4Q

1985年3月,党中央制定并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科研体制、方针、政策提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内容。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求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国家包得太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求改变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与生产长期脱节现象,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人事制度方面,要求克服“左”的影响,扭转对科技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局面,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y,+2As9=6aO8~,h

  改革的春风,给我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国家事业费开始减拨,自此,我院迈入了一个新的改革、发展的历史时期。 w,3fW6?3sb78M

  经过两年的“调整”和“整顿”,院的科研、开发工作开始走向正轨。从1986年开始,我院在改革的道路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院如何改革、怎样发展,一直是院领导研究与思考的首要问题。院领导班子经过多次研讨分析,一致认为:我院作为建设部直属大型综合性科研机构,既承担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又承担行业的标准规范和质量检测任务,院的改革必须与推动建设行业的科技进步相结合,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由于国家事业费逐年减拨,单靠国家拨款已难以维持生存和发展,因此,改革还必须有利于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基于上述认识,我院始终坚持科研、开发两手抓的方针。从1985年改革起步到改企转制前夕的十几年间,院的改革、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迈上了三个台阶。 O6=8bV9~,Bj9;2N

  1985年,院的改革是从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简称“四技”)开始的。通过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以推行有偿合同制和课题承包制为突破口,探索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当年技术合同产值509万元,三年后突破1000万元。 p7~4Us4~3lR1+6H

1988年,在三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院经过认真调研,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强全方位技术开发,组织主要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方针,采取积极开拓业务范围、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国家重点工程,主动送技术上门等措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到1990年,院技术开发交易额已名列北京市第10位,完成产值2764万元。 n71zG2!9UJ4~9O

  1991年以后,院领导认真总结了全方位开发的经验,进一步提出了“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技、工、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把工作重点转向发展规模经营,努力在发挥院的整体优势上下功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年产值从1991年的3000余万元到1996年的3亿元,实现了又一次跨越。1995年,我院作为唯一的部属研究单位,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了题为“深化机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介绍。 B4-3Dr7-7QR7-8d

改革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完成科研课题、加快人才培养、增强院的自身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院完成科研成果数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10%提升到40%。办公、试验条件有较大改善,1994年院主楼落成后,职能部门和大部分研究所迁入新主楼。同时,职工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个人收入比改革前平均提高了10倍。截止到2000年底,全院完成各类科技成果1933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455项,标准规范415本,专利140项。2000年实现产值5.15亿元,收入余额1.42亿元,上缴税金1800万元。 q2-6Qb2?9U05,L

  改革十几年来,我院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k1!7sU7?5LX3=2e

(一)调整组织结构,分流科技人才,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基础。 j6?6qT8+2Ys6=1H

  为了直接面向市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我院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从1987年以来,先后组建了一批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开发机构,包括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综合设计研究所、凯勃建设监理公司等共31个专业工程公司和商贸公司。这些机构获得了一级工程总承包证书、甲级设计资质证书、甲级勘察证书、甲级建设监理证书、自营对外进出口权。还在香港、深圳、珠海等地区成立了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和企业依靠全院10个研究所提供的成果进行开发,直接从事工程勘察、工程设计、专业施工、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以及产品的研制、生产和经销,为院的科技成果直接进入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K4.1VL1~,bY4:2Y

根据国家工程建设发展需要,1984年以来,我院相继成立了四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即: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还成立了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的成立,不仅使我院的科技工作直接为行业技术立法、执法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而且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创造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t2?9fa,-2BD8-4W

(二)改革管理制度,加速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促进科研与开发协调发展的管理制度。 d96Eh2=8zg1=5m

  在科研管理上,不断加强科研力度,设立了院应用研究、继续开发、青年科技三种自筹科研基金,对承担国家研究项目和重点科研课题的人员给予科研津贴和奖金;在科研立项上,优先选定可以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的科研项目加以重点扶植,形成配套技术或生产线。 y7-3Qh2?5Eu,.5X

在财务管理上,加大科技项目投入;坚持不搞小集体和个人承包,实行统一管理、单独核算;加强资金宏观调控、集中使用;在分配政策上,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实行研发人员的个人收益与取得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提成制;重视集体福利,设立自筹职工住房建设资金、下属单位集资多者多分房等新办法。 l9:7Mn6~8bB3?3v

在人才管理上,针对“文革”10年造成人才短缺的状况,设立了青年科研基金,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独立完成有价值的课题,并单独评奖。开展一年一次的评选优秀青年活动,并在分房时给予加分,对其中突出者给予晋升一级工资奖励。选拔优秀青年担任所、室领导和学术领域带头人。重视发挥中、老年科技人才的作用,形成了老带新、青尊老的良好风气。推行人才聘用制、技术职务晋升考核制、技术工人岗位技能培训考核制等。这些措施为激发活力,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f4+7OC2+1oz1=9D

(三)转变经营机制,实行两个一体化,探索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J59qU73AS,5E

  科技体制改革前,我院长期处于国家给经费,给任务的局面,缺乏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在国家事业费减拨60%的情况下,我们深深感到,加快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创造经济效益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院在积极抓好结构调整、人才分流的情况下,认真贯彻了“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技、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针。 M8!6ol94Si8~,k

  一是坚持从行业、市场需要出发,对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商品化的策划和开发,使其直接进入市场。我院研究开发的地基处理和桩基技术,形成了包括压浆设备、压浆工艺、质量检测方法等配套技术;预应力配套技术的开发,从设计理论、设计方法、预应力束成型工艺、张拉锚固技术一直抓到编制完成设计施工技术规程;对网架结构体系进行了集成化、配套化研究,完成了从研究计算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制作、施工安装、质量检测,到编制设计施工规程和验收标准等一系列工作。这些技术在全国多项重大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我院研究开发的建筑工程CAD软件,将建筑、结构、基础、采暖、给排水、电器、空调、装饰、工程概预算、施工管理等进行集成化、系列化开发,使设计工作全面实现计算机化,并占据了国内90%的设计市场,成为我院的支柱产业之一。由我院研发的“凯博”登机电梯、GWC系列钢筋网成型机、高层建筑擦窗机、多功能施工升降机等一系列施工机械产品直接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院空调所研究开发的采暖应用技术和自行研制生产的平衡阀、智能仪表,有效地解决了北方冬季采暖温度不平衡的老大难问题,已应用于800多项工程,建筑面积达3000多万平方米。 g7+2kv9+2HY2=3V

  二是坚持以设计为龙头,以施工为窗口,通过综合设计、工程承包和专项施工将建筑结构、抗震、地基基础、采暖空调、建筑声学、光学、热工、材料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检测技术进行推广应用。近十年来,我院承接并完成了以燕莎中心、北京中银大厦、中华世纪坛、亮马河大厦、盛福大厦等为代表的一批功能复杂、技术难度大、超高层和高层办公楼、宾馆、大跨度体育场馆、剧场、娱乐中心、机场、医院、银行、工业厂房等特种结构物的设计工程;承接并完成了以珠海国际机场候机楼、北京中央彩电中心大厦与电视塔、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广州天河广场大厦、上海国际大厦、郑州黄河大桥为代表的预应力工程,以沈阳夏宫水上世界、陕西秦兵马俑二号坑网架、北京海洋馆网架、海南三亚、大庆、上海、昆明水上世界为代表的网架工程,以天津华新商厦、长信大楼、鸿基商贸中心、国航大厦、上海江山大厦、福州龙泉大厦、汕头会展中心为代表的地基处理工程,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政协礼堂、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京西宾馆为代表的抗震加固工程,以及城市夜景照明、空调净化、建筑防火、建筑装修等几百项专项工程,创造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M6:4jt39rk1!,n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正确把握历史机遇,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探索适合我院的改革发展道路,增强了院的活力,形成了 “爱国爱院,团结奋进”的院风和“创新、质量、效益”的办院方针,全院干部职工锐意改革创新,使我院发展成为人才济济、领域齐全、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建筑科学研究机构。 z9=8AM4=1so2+7o

5改企转制(2000年--现在) M7~1iz61La76S

200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体制改革战略部署,根据科学技术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六个部门“关于印发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院自2000年10月1日起,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改企转制对我院来讲,既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机遇。我院努力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全院改革。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了院的定位和目标。通过实施结构调整,改革院的管理体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保改企转制工作的进行,顺利实现了从科研事业单位向科技型企业的历史性转变。从此,我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踏上了企业化管理的征程。 g32xW54nm2:2r

(一)改企转制后我院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o34wZ3-6su39e

  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提出了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事业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结合我院自身改革和发展实际及行业特点,与时俱进,适时地明确我院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我院的定位是我国建设事业国家级科研院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科研机构,具有适应市场应变能力并不断创新的科技型企业。发展目标为:适应改企转制和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国家级科技型企业;能够承担建设事业重大科技平台研究,担纲建设事业科技先导;承担建设事业标准规范研究、编制和管理任务,成为建设事业的技术支撑单位;承担国家级质检中心职能,作好行业质量管理的技术支撑;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成为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开发团队,并不断开拓市场,促进科研—转化良性循环发展。 Y6;6iz8.8HN15U

(二)改企转制后我院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H9~1yo99mf74L

  改企转制,改变了我院原有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机构重组,调整内部结构,转换运行机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积极探索科研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增强院的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本着强调国有经济控制核心能力、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强调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原则,针对建设行业市场准入的特点,为有效规避风险,同时,为了加强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将院做强做大的原则,我院组建了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研地基基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建研抗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建研凯勃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其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争取上市。 t2;7LY,.3gh3?9X

  改企转制后,根据我院自身发展和行业需要,形成以科研、标准规范为主体的科技板块,以质检中心和事业部为主体的事业部板块,以院企业和拟上市的建研股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板块,以后勤物业为主体的后勤物业板块四大板块,并确定了科技管理体系、标准规范管理体系、质检管理体系、事业部管理体系、院企业管理体系、股份公司管理体系、院规划开发管理体系、后勤物业管理体系和老干部工作体系等九个管理体系。 y4!9us1.6jc8=,s

(三)改企转制过程中我院突出了四个创新、三个加强和三个强调 ,实行板块式管理体系 n8?8nx3.6wZ3=3K

  在改企转制过程中,我院突出了四个“创新”,即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思想保证。要形成适应全院改企转制的内部环境,全院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班子观念创新至关重要,要转变原有不适应现代高科技企业运行机制的思想观念,增强全成本核算的观念,并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制度创新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为适应改企转制的全新要求,就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有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是企业的成功之本。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将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较为突出的优势是技术创新能力,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改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改企转制后,我院对包括科研成果、标准规范、设计应用、工程应用、检测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进行了全方位创新。院组建了研发中心,针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技术进步发展纲要,以及国际发展前沿确定研究课题,对成果突出工程化、产业化、集成化及信息化;积极发挥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聘请院士、设计大师为院的科技顾问,形成院的科技核心。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占据新的市场,力争创造更大效益。 N26ME1?7tG8+7H

  三个“加强”,即加强重大技术平台工作、加强标准规范工作、加强四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工作。改企转制后,我院以研发中心为主体,依托“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全院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建设部重大技术攻关、院重大课题项目的立项、研究、评审和管理等工作,同时承担建设部重大产业科技政策研究和重大灾害对策研究工作。以院标准规范研究中心为主体,依托“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规范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建设事业每年在编的标准规范的研究、修订、管理工作,并承担一些标准规范的政策性研究,特别是入世后标准规范的技术性非贸易壁垒的政策研究。以院检测实验中心为主体,依托国家建筑工程质检中心、国家空调设备质检中心、国家电梯质检中心和国家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形成建设部工程质量与安全评估的技术依托单位,负责承担建设部、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交办的质检工作和全国各地委托的质检工作,以及检测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政策研究工作。改企转制后,我院充分发挥科技先导和技术依托作用,继续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W2!8kI7!2lz96h

  三个“强调”,即强调国有经济控制核心能力、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机制创新是企业保持健康发展的源泉。目前,全院的机构重组、结构优化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通过积极推行股份制,不断改革不适应院作为科技型企业定位、目标和文化的规章制度,出台了一系列适应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在进行企业化改造过程中,本着国有资产控制核心能力的原则,鼓励公司内骨干出资入股,通过股权关系将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并开始尝试事业部单位模拟企业运行。为了加速企业人才的培养,我院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试行竞聘上岗与目标管理,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推行首席专家制,在科研经费、人员配备、工资报酬等方面对首席专家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能动性、创造性,形成企业凝聚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y3.7GW7?7Ji8-,a

(四)发挥行业科技先导作用,努力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T5!4Yt3:8uP2-3J

  改企转制后,我院确定了以设计软件、综合设计、工程结构、建筑环境、新型建材、工程总承包、机电一体化、抗震防灾为现有核心业务,并以此为实现产业化的突破口;以建筑节能技术、住宅小区智能技术、施工管理软件、建筑环境技术为后续核心业务;以建设保险综合评估技术和运作系统、CIMS技术应用为潜在核心业务,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继续为促进建设事业的科技进步服务。 M4?7ZH4:1aC2-,U

  改企转制后,我院继续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如负责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研究中的三个课题、国家“863计划” CIMS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及CFG桩施工设备的工业性试验研究、散热器恒温阀及热量分配表、供热水系统温控及热量计费应用技术、蓄冰空调关键产品和技术、节能建筑达标评审用软件、QBT80/45起重布料两用塔机等“九五”科技攻关专题和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专题,均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我院运用独特技术完成了浙江黄龙体育中心斜拉索网壳、北京现代城A座地基处理、北京海洋馆空调系统改造,以及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展览馆等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任务。受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委托,我院编制的《北京市城市建筑物外立面粉饰推荐色样》在北京的立交桥和临街建筑中广泛应用。完成了中华世纪坛、中央企业工委大厦、人民政协报社、天下第一城修缮、南京太阳宫等设计。完成了北大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等空调改造及净化系统设计、人民大会堂电梯监控系统等任务。由我院策划并设计的天安门广场夜景照明工程荣获“国庆五十周年北京市城市夜景照明评选”特等奖。设计、施工的北京市委大楼、北京站、钟鼓楼、长话大楼等夜景照明工程也分别获奖。我院负责设计的德国西门子公司高级职员别墅荣获“建设部直属设计单位和非工交设计单位优秀设计二等奖”。盛福大厦和航华科贸中心分获北京市第十届优秀设计一、二等奖。由我院主编或修订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等几十本标准、规范相继通过审查,对规范和指导我国建筑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z4:5Xg,1nW27y

(五)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 b7:6rt3-7wV8-9H

  我院始终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心职工生活,完成了参加社会失业、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工作。继续组织全院职工进行年度体检。注重改善办公和生活环境,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到2001年底,我院有872户职工参加房改,住房条件普遍改善。院工作区和生活区环境得到整治。同时,职工收益普遍提高。目前,全院上下形成了人心稳定,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b7-4ha9~7xE3+5J

改企转制后,我院的综合实力稳步提高。2002年,全院拥有资产总额9亿元,所有者权益2.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9亿元,上缴各项税费5207万元,主营业务利润1.4亿元。 i2.2QY67RS36q

建院五十年来,全院共完成科研成果2176项,主编标准、规范453本,其中荣获国家奖91项,各类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4项,获得专利163项。 F1;,vs7.3Tf2:1F

  目前,全院设有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建筑材料及制品、建筑物理、建筑机械化、空气调节、建筑防火、建筑装修研究所及住宅产业研究设计中心等研究单位,以及深圳分院、上海分院、检测实验中心、研发中心、标准规范研究中心和科技干部培训中心,还在珠海、中山、厦门、天津等地设有科研设计开发部门。院研发基地和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抗震实验室6×6米,6自由度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振动台正在抓紧建设。 u9=8au6+7CA9!5W

我院的全资和控股单位有: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研地基基础有限责任公司、建研抗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北京昆仑建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凯勃建设监理公司、中国建设物资北京公司。 N3+8Yr2~,tE8+7q

我院全资和控股单位共取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勘察甲级、各类专项设计和施工、工程监理甲级及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许可证等19种、27项资质,为我院各项技术进入市场提供了必要条件。 07!2ae8.5ed9.6D

  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国家级太阳能热水器质检中心(筹)、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在我院。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建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十大新技术促进应用办公室,以及建设部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归口单位、建设部空调净化设备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机械设备与车辆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也设在我院。 s8:,no7-1Rr8?,U

  我院现有职工113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全国设计大师1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57人,共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161名。在808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研究员和教授级高工85名,高级工程师310名,中级技术人员261名。全院现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04名,一级注册建筑师44名,注册监理工程师47名,造价工程师9名,项目经理111名。 N4-7Ex3-4TE,-5h

  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我院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和着祖国发展的主旋律,踏准时代节拍,迈着稳健的步伐不断前进。几代建研院人秉承“爱国爱院,团结奋进” 的院风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励精图治的精神,同心同德,刻苦钻研,成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五十年的积淀,我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英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院的辉煌,推动了建设事业的科技进步,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r1=6Oi3:5K03=9m

  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我院的工作得到了建设部、科技部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各司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建设部和科技部的历届领导先后到我院视察、指导工作,对我院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中央企业工委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监事会的领导也对我院的工作予以关怀和指导,对我院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J1-2uM2+1rB5.3k

  走过了五十年风雨历程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又将开始新的征程。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全院干部职工将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续发扬“爱国爱院,团结奋进” 的院风,坚持“创新、质量、效益”的办院方针和秉承“团结、务实、创新”的领导班子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再铸新的辉煌。 Y5-2cH7:8Xb,!9L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j3?5EG9?4Dv4?2E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热词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