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是由原甘肃工业大学1958年建校时的机械系演变而来。学院作为“一带一路” 重要节点区域材料与冶金学科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五十多年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在新材料研究与开发、先进材料加工成形技术及先进冶金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科研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1=8vx8~50z6!2g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192人,其中专任教师15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5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与高级工程师56人,讲师、助理研究员与工程师51人;具有博士学位129人,硕士学位26人;博士生导师38人,硕士生导师6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2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7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 M4-,ay2~4iM9=3x
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两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甘肃高校飞天学者特聘计划设岗学科”,于2017年入选“甘肃省双一流学科”,下设“军用关键材料国防特色学科”。2016年7月15日,学校工程学学科(Engineering)在学院两个一级学科支撑下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2017年3月9日,材料科学学科(Materials Science)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标志着材料科学学科的进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2020年7月9日,学校化学学科(Chemistry) 在学院两个一级学科支持下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2021年5月最新ESI数据显示,材料科学学科国际排名位列536位,较2017年初次进入时提升366位,国家百分数站位由98%提升至64%。 K1+1VQ,;4Zm7~1W
学院设有研究生培养二级学科专业8个: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先进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先进高分子材料、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本科专业7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焊接技术与工程(国家目录外特设专业,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国家一流专业、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冶金工程(甘肃省一流专业、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功能材料 (教育部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建有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材料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兰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甘肃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甘肃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温州研究生分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工程实践基地27个;工程人才培养基地3个:甘肃省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甘肃省无损检测人员培训中心(国际通用)、见习铸造工程师认证。自2011年以来,学院共授予博士学位116人、硕士学位2010人、学士学位7166人。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129人、硕士研究生863人、本科生2472人。 x1.4OO4.5tp4-8P
依托学院现设有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丝绸之路经济带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色金属新材料与装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镍钴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铸造CAE工程实验室、甘肃省有色金属先进加工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1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与金川集团股份公司、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工程技术中心11个。2021年获批科技部、教育部“111计划”金属表面防护与延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院现有科研实验用房总面积161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8600多万元,具备材料制备、加工及性能测试分析、冶金工程研究的系列设备。 X7.7OO39My6.1m
学院瞄准材料、冶金学科前沿和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开发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注重学科交叉,形成了镍钴金属材料及先进加工、轻金属半固态加工及表面改性、先进连接及再制造技术 、有色金属及资源再利用、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新型材料强韧性及服役性能 、金属表面防护与延寿技术、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为代表的特色研究方向。 s2~5UH9.4Ak1?7X
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地方政府科技项目372项,其中国家项目161项,部委级项目28项,省级项目183项。国家项目中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863项目1项、97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3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6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项目252项。实际到账科研经费18831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厅局级科技奖励28项;发明专利授权211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2件;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506篇,其中被SCI、EI收录2146篇。陈剑虹、曹睿教授的专著《Micromechanism of cleavage fracture of metals》(《金属解理断裂微观机理》)于2014年10月由国际著名的美国ELSEVIER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世界上首部专注于金属解理断裂微观机理研究的学术著作,是中国学者在此领域所展现的学术研究水平的一个标志。 g6~5ex5:3TU,;7e
院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简史 M2?4qV9:5SG1;4W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是由原甘肃工业大学1958年建校时的机械系演变而来。 M2.8JN3:7As96w
1958年,机械系成立,设有机制专业。 g8=,Vk9+3yH6.3G
1959年,增设铸造专业,招生一个班。 R,~2oz7!1SQ1;,y
1965年,原北京机械学院焊接专业师生迁入我校,并入机械系,增设焊接专业,机械系更名为机械一系。 j3~,Aj9~3aP7.7z
1966年,文革开始,原机械一系体制被打乱,并停止招生,教学秩序混乱,这一阶段系内工作主要由工宣队负责,直到1970年。 C12Ve4;3h03!1F
1971年,学校从铸造教研室中分出部分老师,并组合其他师资,在机械一系增设成立金属热处理专业。从这一年起机制、铸造、焊接三专业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每届一班,直至1976年。从1973年起热处理专业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共招收三届(73,75,76级)。 a1;3Hv83u0,-7A
1976年,文革结束,学校及机械一系工作步入正轨,并于1977年3月开始招收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机制专业招收三个班,焊接、铸造、热处理专业各招收一个班。 J8;9sb5=5TR8:6Z
1981年,陈剑虹、沈世瑶老师招生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H9+3cc1:7ic3:5S
1987年,机制专业从机械一系分出,成立机电系。 I5+4Xx,=1oL2?3m
1987年,增设冲锻工艺及模具设计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金属压力加工)。 i9:1jP7!,oW7:8b
1988年,原焊接教研室撤消,并从机械一系分出成立焊接研究所。 X8:5jJ3~4vD46M
1990年,焊接学科、铸造学科分别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Q4:5FK7;7g01+8K
1991年,在焊接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焊接工程系。 j4~6Ij6-8Vd5~5u
1992年,增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科) I31Mj8!7Kz7?4F
1993年,从焊接工程系中分出部分老师成立了四维焊接技术研究所。 i6~9Dc,:9VX,;8W
1995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e5-4ac7!4th2-2V
1996年3月,由原机械一系、焊接工程系、四维焊接技术研究所组合成立材料工程系,下设:焊接专业、铸造专业、热处理专业、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各专业以教学研究室形式开展工作。并设有焊接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所、四维焊接技术研究所、材料系实验中心、金工教学部。 k7!2AA5+8kJ,3T
1996年9月,陈剑虹教授应国际断裂力学权威Rice教授的邀请,在哈佛大学作了解理断裂的学术报告。 A1;,dT9:4sE,=8z
1998年6月,根据国务院新的学科目录,原焊接、铸造、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取消,合并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改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焊接学科、铸造学科硕士学位更名为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学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硕士学位更名材料学硕士学位学科。 Z7-7MM8!4Nn3:4l
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学校博士点零的突破。成为当时西安以西唯一一个授予博士学位的工科学科,为学校优势学科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 O8.4zH,?3gO2:7g
1998年8月,新增冶金工程本科专业,并于1999年9月首次招生两个班。 v3!5Ot7:4JV4-9D
1998年,依托甘肃工业大学成立了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Y1;7rv4?2ut,1r
1999年3月,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甘肃省教育委员会评为“1999-2001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t8!3Gr5-,oE1~,f
2000年3月,为适应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经学校批准,在材料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材料成型及控制系、金属材料工程系、冶金工程系、实验中心、金工教学部、焊接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所、四维焊接技术研究所、工模具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 v15rT6+7jw6;,L
2000年,分别与河南焦作钢铁公司和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合作成立了甘肃工业大学―河南焦作钢铁公司工程研究中心、甘肃工业大学―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工程研究中心。 E7;6Dd1!7GH5+,g
2001年,学院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O2~1QM7+5tP8?,X
2001年,学院新增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该专业行政管理归属金属材料工程系,同时学院将金属材料工程系更名为材料工程系。 n3.1Pf,?7wX1+7r
2001年,与兰州铝业股份公司合作成立了甘肃工业大学--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研究中心。 r9;1Du6?4vZ,2h
2002年,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专业行政管理归属材料工程系。以及成人教育系列的“材料成型与控制”专升本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专业。 K3~5Rl5~3lE3-70
2002年11月,经甘肃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了依托甘肃工业大学的“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D4+3Hu92Gg4?,T
2002年12月,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2002-200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i4-8Jo4!7ZQ5.,v
2003年1月,“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依托甘肃工业大学进行建设。 A6:2qF,~2UZ6+7j
2003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材料学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冶金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标志着学院在冶金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 Z7~70h6?6Ey7:4h
2003年10月,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实现了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 I,?7zY9=,jQ2:9s
2003年11月,依托学院的“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加工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命名为“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兰州理工大学进行建设。 t39AH6?5xC2.1A
2003年,申报成功“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本科)。 B4=7cP8:7Na,7n
2003年,陈剑虹教授荣获甘肃省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V3;5Sl6~,pp8=2Z
2003年,在全省的党建工作评估中,院党总支被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学院党总支被甘肃省委授予“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王希靖研究员被甘肃省委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D6!7mj9+3zU9-,D
2004年11月,与甘肃省永靖铸钢厂联合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永靖铸钢厂铸造工程研究中心”。 L7.9KJ9.1mf4;,w
2005年4月,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 a8!3vw9!7QH2-1K
2006年1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实现了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该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涵盖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二级学科。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 p3=1BN42Cv9=5w
2006年5月,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11月,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名义正式开放运行,并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I9!6ZQ6,0K1=8M
2006年7月,学院金工教学部归入学校新成立的工程训练中心,归学校实验室处直接管理。2007年5月工程训练中心并入机电学院。 z4=3Ke3~6Iv4=2f
2006年9月,“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二级学科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H5!3Wv2:9sK7;9n
2007年8月,“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甘肃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U8-4Tv5-8Pi8+9F
2007年12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m7-20U6;4ZV2:6a
2008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增设“焊接技术与工程”特色本科专业。 s8!8DI9+6Qh6;4c
2008年1月,经甘肃省经济委员会批准,以学院科研力量为核心,依托学校建立了“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并于9月中旬举行了挂牌仪式。 J,:5lF7!5Wc1-,m
2008年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范围原有3个二级学科基础上,自主增设了“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二级学科。 T6;4vY8:6LH2-7J
2008年9月,甘肃省科教文卫工会授予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王希靖研究员被授予“甘肃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a1:1mB2:,aL45t
2008年12月,根据兰州理工大学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意见和校属科研机构的管理政策,及学院科研创新基地的实际运行情况,对院属校企联合工程中心和研究所进行了重新认定,确定保留建设校企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兰州理工大学--纳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甘肃工业大学―河南焦作钢铁公司工程研究中心)、金川公司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留新建研究所2个:焊接研究所和四维技术研究所。 y9.3mO3-7So5-1w
2008年10月,在第十三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上,时任中国焊接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的陈剑虹教授被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这是我国焊接界的专家学者最高荣誉。他被学界同行亲切的誉为“亚洲焊王”。 i4-3ZE5=5Zk2?1o
2009年8月,经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依托我校组建了甘肃省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工程实验室。 O1=2zt,.9DP8~9m
2009年11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甘肃省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工程实验室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并命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进行建设。 P7?3KG3;9Bi1~9e
2010年1月,学院成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g3~,yk6:2Xa5;7I
2010年1月,学院成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下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d4-2tt2.4AS9:4o
2010年1月,原材料工程系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系,下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t8=5fM67vt5-3E
2010年2月,建立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n7;,GR2~4jy9=9h
201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增设“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该专业为甘肃省属院校唯一一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 W8:2OW9+2pI7;8r
2011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冶金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Z5=5oR2.2ZH1;2w
2011年4月,与兰州理工合金粉末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了兰州理工大学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o6+,GX9?8zi8=1Y
2011年6月,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点为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S,?4px4-,Ve9;3w
2011年6月,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u5!1ox3~8Yf8+7q
2011年8月,学院成立功能材料系,下设功能材料专业。 H76hi5~,iX5.8P
2011年10月,与甘肃郝氏炭纤维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校企合作碳材料实验室。 z,;7of5!8lm5~3t
2011年11月,与甘肃明旺铜铝材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兰州理工大学铜、铝加工技术中心。 u2~8Ik8?,Nn1:5X
2012年1月,学院成立焊接技术与工程系,负责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工作,下设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保留焊接研究所,负责焊接方向学科建设和相关科研工作。 B8+1nu6.5ph69u
2012年3月,学院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国际焊接学会正式授权其在中国实施国际统一的焊接人员培训和资格认证)联合举办我校首届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班,该项培训主要针对我校在校生,每年举办一期。 d3=4Gy6?6jg4~8C
2012年7月,以兰州理工大学和金川集团股份公司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并于7月16日举行了揭牌仪式。 D,;1kM,.6nl2!6q
2012年9月,经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依托兰州理工大学和甘肃永靖昌盛铸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甘肃省铸造CAE工程实验室”。 x9-,fq1-1c06!,W
2012年12月,甘肃省教育厅命名我校“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第一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X1?6vI1?3zR81A
2013年1月,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汽车轻量化联合研发中心”。 D3-4Kt2?,Jl2=8d
2013年2月,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第五批甘肃省重点学科”。 08+6jG,1MG8?5b
2013年6月,与方大炭素公司成立了方大炭素公司•兰州理工大学炭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S95Mp7!4tV4.7x
2013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依托我院的“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d6:5jP,~10K6!,M
2013年10月,经教育部办公厅批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专业和人才培养重点建设。 q1;8Ia95Dw4=4S
2013年10月,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点为2013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b5=7Hh5-5jZ2!2P
2013年10月。经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甘肃高校飞天学者设岗学科”。 b2:7UV6=3CC8-1C
2013年11月,经中国无损检测学会批准,学院建立了“甘肃省无损检测人员培训中心”,成为中国无损检测学会资格认证培训基地,并开始第一期培训。 s5.8bG1+5SV,-9v
2013年12月,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专家组遴选论证,评审专家一致通过“优先建设”的意见。 I4!2Mv3.3wx5!2V
2013年12月,科技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下文,批准在我校原“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基础上申报的“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重点实验室”命名为“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进行建设。 P3?5CF3-9Ck6?9D
2013年,根据学校对校科研机构调查和认定工作安排,完成了学院科研机构重新调查、认定,最终认定依托我院的校企合作研究机构6个:兰州理工大学—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轻量化联合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明旺铜铝材有限公司“铜、铝加工技术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永靖铸钢厂“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苏州华焊科技有限公司“焊接技术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方大炭素公司“炭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合金粉末有限责任公司“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1个:焊接研究所。 t,:,Gg5:8UM,!4v
2014年6月,与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建立了“兰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N7-2lO1?2kt2=3e
2014年6 月,举办了焊接专业成立50年庆典活动。邀请了张德邻、陈剑虹老校长,以及曾经在焊接专业工作过的教师和部分校友、在校学生、研究生,以及学校各院系代表和职能部门代表参加。 b7~1fG2.5YW82Z
2014年10月,学院陈剑虹教授、曹睿教授的专著《Micromechanism of cleavage fracture of metals》(《金属解理断裂微观机理》)由国际著名的美国ELSEVIER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世界上首部专注于金属解理断裂微观机理研究的学术著作,是中国学者在此领域所展现的学术研究水平的一个标志。 n2!7AY7;9pl1=,E
2014年12月,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h3;1lo6.1DM75Y
2014年,根据学院学科发展需要,由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联合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依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联合申报的目录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专业“先进高分子材料”博士和硕士学位点获得国家教育部通过,并已进入学校2015年研究生招生目录,进行招生。 y5:4nz4!60o7;6m
2015年7月,材料学院与酒钢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联合共建的“铝镁有色新材料制备及加工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t5:6CN8?4PB9:4p
2015年12月,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冶金工程”专业点为2015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e8:8CH,.,XF2-1K
2015年12月,兰州理工大学—中石油兰化研究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被甘肃省教育厅认定为甘肃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省级示范基地。 E7:4iq5~4DE27T
2015年12月,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点通过“合格”自评估。 o2+2Oi8!6IG6-1W
2015年,学院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工作被IIW国际焊接学会授予“突出贡献二等奖”,并成功升级为甘肃省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 r6.2Lg1-30O1!4w
2015年,无损检测工程师培训资格证书由欧盟通用升级为国际通用。 h,4mP7+8zI6~1n
2015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联合开展“见习铸造工程师”认证工作,首届23名学生获得了“见习铸造工程师”资格证书。该工作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铸造》杂志、《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等媒体进行了多方报道。 g2+2jQ3;,RA1:8n
2016年9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程认证于9月25-28日顺利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组织冶金工程和金属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提交了工程认证申请。 E9~1xo3-9Op3?3k
2016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与装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期为2017.01-2019.12。 V5~4Tt8?3ti6+,x
2016年11月,陈剑虹教授应邀代表学校和中国焊接学会作了题为“焊接金属解理断裂微观机理”的大会报告,成为在美国焊接年会上作大会特邀报告的首位中国学者。 a9:,YF7~5kA4.50
2016年11月,完成了学院“冶金工程”学科一级硕士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合格”评估工作。 d3?7KA9-3Aa3.,f
2016年,我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两位本科生在能源材料领域国际权威期刊《Electrochimica Acta》(中科院一区,SCI收录领域top杂志,影响因子为4.798)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Hybrid Electrode Material of Vanadium Nitride and Carbon Fiber with Cigarette Butt/Metal Ions Wastes as the Precursor for Supercapacitors”。本论文的第一作者王艳琴、第二作者姜明欢均为我院2013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大四),这是我校第一篇由本科生为前两位作者发表的中科院一区SCI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冉奋副教授。 x6:6dk5:2vi4~8G
2017年3月,据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17年3月材料学排名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标志着材料科学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大大提升,进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据相关数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材料学ESI支撑度为63.54%,同时对工程学ESI支撑度达到12.9%,为学校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c1=1mA2:5dn2-3R
2017年3月,经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军用关键材料”方向被列入“十三五”第二批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建设名单。 m4-7Fh1.1V06-4b
2017年3月,经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甘肃省教育厅同意建立“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09?6QE9:9zy6!,L
2017年4月,陈剑虹教授登上《瞭望》新闻周刊。 n5.7Fy8-7WN1+4o
2017年5月,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2个专业于5月份顺利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的联合专家组现场考察。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提交了工程认证申请,并被受理。 A1-3XO1;1vh7:5K
2017年6月,经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联合下文,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通过工程认证,认证结论有效期3年(2017.01-2019.12)。 z6!8Sl,-,Sx6?8v
2017年9月,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2017年甘肃省‘园丁奖’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d1!7bh9:7Kb1~7W
2017年11月,完成了学院“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 K6=4XG1!,qa5!8C
2017年11月,与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理工大学焊接材料研发及工程联合实验室。 I,2YI9;6lR7+4M
2017年12月,与甘肃省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y,-9sV,.,EV8+1S
2017年12月,经甘肃省工信委、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发文,认定我校“甘肃省有色金属先进加工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为第一批甘肃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 V8?1ot1+4Cp,-2A
2017年,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甘肃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一流学科(优势)建设名单。 D5.5un6:8tM1;7x
2018年2月,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认定依托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2017年度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V3=2vR5+4DJ8-4p
2018年5月,经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联合下文,我院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工程专业通过工程认证,认证结论有效期6年(2018年1月-2023年12月)。 H2!9Pk9~1hG4+4t
2018年7月,与宁夏共享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联合培养协议。 A9-1uz9+2GE1-,A
2018年7月,与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签约共建汽车轻量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方代表为汽车轻量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签署合作项目协议书。 W9.6pi3-5OX7=1t
2019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8年度工程和材料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我院有色金属合金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评估结果“良好”。 m3=7bY6~3qA4-8e
2019年2月20日,甘肃省学位委员会 甘肃省教育厅公布甘肃省重点学科名单,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位列其中。 i4=6UR5~4gg7~1s
2019年6月,经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下文,我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认证,认证结论有效期6年(2019年1月-2024年12月)。 Z9?9Kd9~8Bu4~3l
2019年12月,经教育部办公厅下文,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人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01:,FM1.4Om1!1W
2020年6月,学院与宁夏共享集团共建的“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材控实践基地建设”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t2=,gQ83L07~1n
2020年7月,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通过二轮工程认证,认证结论有效期6年(2020年1月-2025年12月(有条件))。 U2-1yp3-1wv2.1w
2020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同意由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作为承担单位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铸造),建设周期为2年。我校是该基地共建单位之一。 N3!8cO1?80l8!,k
2020年9月,甘肃省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2020年度镍钴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W2!4wB6.9wK6!,N
2020年9月,与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联合焊接实验室。 E4!9fY61oC56n
2020年12月,学院党委获甘肃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焊接教师支部获“样板党支部”称号,高分子教师党支部书记李慧同志获得“双带头人”培育对象。 A7~,YP5;9pt6;3C
2020年12月,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第十三届全国美育教学成果展”获评“全国高校美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教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美育研究基地”。 w5;8Cf5!7dz5~4c
2020年,学院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教育改革项目1项,实现学院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零突破”。 U8+7ZT9?1zZ7.3V
2021年2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冶金工程专业入选甘肃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名单。 E9-,nb9:2js8-1b
2021年3月,“金属表面防护与延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立项。 W5!5UB5!8Mj4;3q
2021年4月,丝绸之路经济带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通过科技部国际合作司2020年度评估,评估结果良好。 b2:2YY6!1OR4.5R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y220P4+1wB7?7m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