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简介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吉林大学顺应时代要求、急国家之所需,在原有环境与资源学院基础上,增加新能源学科、培养新能源领域急需人才、加强新能源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2018年6月28日成立了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是吉林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学院之一。原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在2000年吉林大学合校之时,经过学科专业的整合调整,由原长春科技大学的水文地质(创建于1952年)、环境工程专业与原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创建于1979年)合并组建的。 z8.5zx8:7vw3.4Z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现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系,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地下能源与废物处置研究所挂靠本院。依托学院建有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及“地下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修复”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院现有吉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和6个研究所,还有环境化学、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水处理、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微生物、水岩作用等40多个专业实验室。 a,2jT9-9XK8;5R
学院与地学部兄弟学院共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独立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水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水利工程均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P2!6Uf4!1Sc1;2e
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也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具体包括: d8?9dt3-7me16Y
·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G4;9lR4:1gy1;2I
·硕士点: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地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b7~,Wn1?4hF2;2f
·博士点: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地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d85OH1?9Kp8=9c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在国内地下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单位。 F7+8qb1:2ZQ2~6e
师资力量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汇聚了大量享有良好国际声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优秀教师。现有教职工123人,其中专业教师79人,教授44人,副教授30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人,“长白山学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4人。6人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次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约9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5%的教师具有长期出国留学(进修)经历。 y1~7bL9.2kl6?3E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将积极引进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领域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优秀博士和博士后毕业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a7=2Cw7~1Gi98f
科学研究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拥有“地下新能源、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深度融合的教学与科研体系。 I8:3ra1~1gy3!,w
多年来,在地热能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与管理、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地下水土污染防治和修复、地质环境负效应防治、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地质储存、环境化学、污染场地(包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控制与修复、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环境评价及规划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科研优势和特色。 E7?6ZU8-,Le3+7r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项,社会服务类技术开发及咨询项目500余项,到款科研经费近2亿元,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1项,项目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等51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子课题5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6项;农业部公益性项目1项;环保部公益性项目课题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8项;吉林省科技厅划项目39项;吉林省发改委科技项目7项。 q8=4Vd6?1uk3.7h
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论文592篇,EI论文164篇;申请发明专利60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出版专著8部;;许天福教授发表论文被他人引用5000多次,2015-2019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G4;,mp58kI34k
人才培养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依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已建立起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R4:3th8!8Ta8=6b
目前,在校本科生886人,硕士研究生316人,博士研究生171人。浓郁向上的学术氛围,求实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i,4Sa9;2rr3:6I
2014-2017年本科毕业生中有13.77%获得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资格,51%考取硕士研究生,部分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的同学赴海外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录取学校包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 T,?3nP3~1ua9-5h
学院建立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及科技创新实践。面向本科生开设了43门实验课程、237个实验项目。52%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多项研究结果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研究论文;许多学生因此被保送攻读硕士学位;17%的本科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F1~9Dq1+,JJ7?,H
近五年来,学院40%的硕士研究生和100%的博士研究生获得基本奖学金,45.7%的研究生获得学术业绩奖学金,有33名研究生获得“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208名研究生在“精英杯”学术成果大赛中获奖,22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院社会实践计划资助,3名学生获得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2名研究生获得吉林大学十佳研究生称号,5名博士生获得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名硕士生获得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Z3-6FF3?1vt3;1n
服务社会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重视社会服务责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重要取向,开展科学研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号召,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建设服务型科研平台,不断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j5=8wE2+1Vh9:9g
依托学院建设的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环境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地下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修复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平台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行开放运行管理政策,建设了“吉林大学重点实验室网页”和“吉林大学重点实验室仪器开放平台”,面向全校和社会服务,仅2017年全年仪器设备有效机数时约为1.6万小时,测试样品数约为10万个。有效解决当前地下水资源与水土环境前沿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地下水土环境污染形成、控制与修复,地下新能源开发过程中渗流与环境问题等,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y8;9pp1.6Un9?5W
学院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大中企业开展合作共建,精准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面向市场,加大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与国家地调局、中化地质矿山研究院、山东水利科学研究院、新奥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吉林省国土厅、吉林省地调局、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能源局等多家政府部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服务能源、环境、石化、医药、食品等多个社会领域。 b9.8PR4+3TR8+8Y
国际交流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学术合作和交流。学院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波等9个国家的2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和合作关系,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研究与人员交流,从海外引进国家“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依托学院建设“地下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修复”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与兄弟学院共建“工程仿生技术与高端装备”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近五年,邀请国际知名新能源与环境领域专家82人次,为校内师生授课、讲座100余场。学院还积极开展留学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力。近五年来,学院有60余名研究生分别获得吉林大学研究生赴国(境)外、国内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计划资助,有2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到国外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 M9;4cg5.1Cb7!9V
近年来主办5次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包括: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国际学术研讨会、干热岩资源勘查和增强型地热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有志于新能源与环境事业的青年学子开阔了学术视野,提供了前沿科学思维交流平台。 B8~9wC5!5kx9=7w
发展思路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着眼双一流建设目标,汇聚一流的师资队伍,开展一流的人才培养,培育一流的创新成果,志在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院。 I9!5oY24Ix8+7p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建设将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构建新能源领域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与科技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形成新能源领域一流的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将与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放管服改革一步到位,形成能够充分释放学院发展活力一流管理体制机制;将开放办学,与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相结合,加速学科发展国际化,建立国际一流的环境、水资源和新能源学科发展平台。 o35Qv4.,mq4?7q
新学院走学科交叉和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吉林大学新能源学科特色和竞争优势。新学院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社会和行业发展,积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能源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J3+2Dh1?8gJ2~8z
通过知识体系的创新,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推进新能源与环境理论成果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创新,打造新兴交叉学科高地,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水资源与环境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原动力。 n2?9Oe5!5Gs2!1g
历史沿革
在2000年吉林大学合校之时,经过学科专业的整合调整,2001年由原长春科技大学的水文地质、环境工程专业与原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了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吉林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学院之一。 L7;4Ej9:6CR1!3o
学院现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三个系,涉及3个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H,=,lT7:7Z01~,A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 V6;4ir4=7ax6.7t
1952年,创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前身; 04;7my8;9li8!4C
1956年,培养出第一批水文地质专业本科生; M7=2DI2!3iB1=6H
1980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E4!1ck2~9Ho720
1990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l9~2bv8;6Mq72i
2002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v7-3ss,=,JC3+7H
2008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 J9;3zu6=3Aa1:4Z
2012年,获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室; H2.,wL8-8yb6?6V
2014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 r6!3Ut78JS3-6Z
2015年,吉林大学地下水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正式挂牌运行; S69Cn8?8Wk6?9P
· 环境科学系: S3=4Wb3!2kP6~8P
1979年,环境科学专业成为被国家批准设立的首批环境类专业; l,-,Nq,?3GK3+3B
1987年,环境化学教研室(专业)获吉林大学批准成立环境科学系; i19NO4;7zn1:5l
2001年,环境科学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W7-9cZ,;4nX3:6X
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被批准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b2~4Jz7.9hn7!1O
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立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博士点; T9?7pA4:7HQ7-3S
2008年,被评为吉林省一类特色专业; W3:4qo9+6Sz2:2x
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j3;8Cm68El9=3v
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4年顺利通过验收; S1=6Kd4~5zO2.4J
2015年,被批准为吉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 K8;,jc7~9wg5!6h
· 环境工程系: D2.,RJ1=,Cs9+7G
1980年,招收环境水文地质大专班; u9?5ae2:3FJ89o
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N5.7Na2-2np1;5O
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S5;,Dh,.6Zq2-3B
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被批准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z3+8YP4!2Tu5~,0
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K,!5kV8.2Oy4+,c
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z1+3fq7!,bm3.,r
2012年,获批吉林省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实验区; q8:9PC5+6aM3!3F
2013年,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 3年; y8:3Ya48vy3?3b
2015年,获批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F5+9wm6;90x2:4g
2016年,环境工程专业第二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 3年; L9!4tr4~6XB2,B
201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 B 类; L3:5jO3!1zi5~5R
2019年,环境工程专业第三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 6年; f2+2xw,!3IX1:2L
2021年,环境工程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h8~2RR1~7fP1-8b
· 研究机构: z3~,vY4-8SB9;2z
2001年,在原长春地质学院应用水文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91年)的基础上,成立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L7.4Is3!7mm4:2X
2011年,根据地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动态及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成立吉林大学“地下能源及废物处置研究所”。 y4?2Qp,1FB5:3p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走过了十七年飞跃式的发展历程,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在国内水资源、环境、地下新能源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单位。 p1:6Lj8.4Nq7+8u
能源与环境是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绿色低硕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吉林大学顺应时代要求、急国家之所需,在原来环境与资源学院基础上,增加新源源学科、培养新能源领域急需人才、加强新能源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2018年6月14日决定成立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o25ud4~2Xo5-90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