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Q7.6Lk86Ul5+3w
七十多年来,长春应化所高擎发展应用化学,贡献国家人民的旗帜,坚持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之路,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项,其中包括镍系顺丁橡胶、火箭固体推进剂、稀土萃取分离、高分子热缩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项,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荣获国家自然、发明、科技进步奖60多项,院省(部)级成果奖400余项;申请国内和国际专利2100多项、授权190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16000多篇,专利申请、授权数和论文被SCI收录引用数持续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5位;培育了以中科院系统第一家境内上市公司—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英华”),构建了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浙江(杭州)材料与化工研究院、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青岛中科应化研究院等创新基地;建成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科院工程化研发平台;成批成建制地向30余个新兴科研机构和新兴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200多人,有32位在本所工作和学习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种荣誉称号,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创新贡献。 u4,Gb6~30S1-,N
长春应化所现有职工8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140人,万人计划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6人,有4个团队获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m2?5Pq,!8yW6+2L
学科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和应用化学,拓展生物化工学科。 F1:5Od9=,xf5+5A
主要研究领域:聚焦先进材料、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口健康等三大领域。先进材料领域布局先进材料设计、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电分析仪器等6个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生态环境领域布局环境友好材料、水处理与净化技术、绿色低碳化学过程与洁净分离工艺、生物质绿色高值化利用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人口领域布局疾病早期诊断与防治、生物医用材料等2个主要研究方向。简称“312”工程。 e5+4SP1-1Yf1?,f
长春应化所建有: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化研发平台)、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长春质谱中心和化学生物学、绿色化学与过程、先进化学电源等创新基地和科技平台。 i2=3kt7+8rF53F
长春应化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培养硕士、博士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和五个二级学科及工学二级学科“应用化学”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目前,在学研究生81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57人,先后有9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2篇论文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人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73人获各类冠名的研究生奖学金。 Y9.,Rn7?5Js7!4B
科研园区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装备,其中重点研究领域的装备水平已接近或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e5-,qk9;6lm4~5C
依托中国化学会,承担《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通讯》3个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f,+,mJ4.5Rk3.9S
面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化学和新材料的需求,长春应化所将以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为抓手,坚持“三个面向”有机统一,进一步发挥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电分析化学、稀土化学与物理等三大主学科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强化化学与材料前沿先导性的交叉融合,聚焦先进材料、资源生态环境、生命与健康等重点研究领域,着力发展创新基地平台,加速推进以“三个重大突破”为核心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不可替代的重大创新贡献,将研究所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与核心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研究机构。 r4!2uH2.,Ym4?4c
历史沿革
1948年12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接管原伪满大陆科学院,组建“东北工业研究所。”1949年9月,更名为“东北科学研究”。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所为东北工,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东北人民政府的奖励。 x8:5ix1+9Cl6!4M
1952年8月,归属中国科学院,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发所” F8-9vC6:7Sn3.1V
1954年6月,长春综合研究所的化学部分与上海北迁长春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两所合并,为以后所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02=2Ep7~6qt4~2P
1956年1月6日,成立第一届学术 x3+5Vd41ux5?3e
委员会,由27人组成。 q3?3Sc8+2tH7.4w
20世纪50年中期,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制订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我所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任务的推动下,对学科方进行了大范围调整;开辟了原子能化学,熔盐电化学,半导体化学,超纯和痕量分析化学,低聚物化学,定向聚合,高分子辐射化学等新学科;科研与管理工作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L5!9hD6=9gP1;8g
至1966年的12年间,我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研究工作的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学科积累,整体学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 n3!2dq9=8Ks7!8G
其后开展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广大干部和科研人员遭受了严重打击迫害,他们在逆境中仍坚持科研工作。 r4.3YJ9~1ZV8;2r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N7~3Ra6:9nf2;2y
伴随着十年动乱结束和科学春天的到来,长春应化所坚定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拨反正,全所工作迅速转向"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支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轨道,在学科建设,科研管理休制及运行机制,高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实验室建设,住宅改选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调整,有效提了全所的综合科研实力和竟争力,科研及管理工作取了丰硕成果。 N6?,ku9;8Cs3-2T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 d37OP6?7UL4;8y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