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源于1896年在山海关铁路官学堂成立的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1896 年创办时最早设立的专业,1949 年以前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中,土木学生占到了67%。 m,?3gR87Yq9;6V
百年以来,学校数次更名,土木专业也多次进行调整,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专业调整。1951年10月,唐院整个建筑系师生调往天津大学,在调出教师之中,包括刘福泰、徐中、戴志昂教授;宗国栋、沈玉麟、张建关、卢绳副教授,还有讲师和助教8人,学生66人;1952年8月,哈尔滨铁道学院学生120人、重庆大学铁道工程组学生75人,连同授课教师,调进唐院土木系。1952年10月清华大学教授张泽熙,连同助教2人,学生6人,调入唐院。1952年12月我院水利工程教授黄万里及学生9人,调至清华大学。52年大调整之后,唐院土木专业划为桥隧及铁道两个系,设桥梁、隧道、工民建、铁道工程、工程地质、测量等专业;1993 年,土木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岩土工程、土建结构工程两个专业。1996 年,土木工程学院成为教学科研实体,对专业设置及系所机构再次进行了调整,并在当年按土木工程专业招生和培养,是全国最早实行大类招生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 a7?5IS1:6Eo2+10
目前,学院下设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6个系,土木工程制图、建筑材料、结构力学、水力学4个教研室,防灾减灾研究所、茅以升桥梁研究所、深水大跨桥梁研究中心、长大特殊隧道研究中心4个研究所(中心)。 H4;8nP6-8nO9+1O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授予权、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计划1个(岩土工程),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结构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个(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X6:4oS7?,bE9:8o
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80%,其中“长江学者” 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形成了以院士、长江、杰青为核心,核心课程责任教授为主干,以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中青年教师为后备、主干课程教学团队为主体的优秀师资队伍。 Z1~4Hc1+6Ye5:9a
学院构建了高水平“123”重点科研平台体系与“2+1”国家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即1个国家级研究平台——“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平台——“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重点平台——“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风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个土木工程国家级实体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土木工程学院实验室平台在数量和质量上位居国内大学前列,硬件实力达到全国顶尖,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影响力巨大,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6~1xL3!20E7=30
九十年代以来,学院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共获得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实现了我校该类科技成果奖励零的突破),2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项),省部级各项奖励100余项,国内各大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及中国公路学会等科技奖励130余项。2005-2017年,土木工程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稳步增长,共获批251项。其中,2014年获批基金总量排名跃升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第二名。 h7.4jd6;6Fv1+8j
“百年土木,树人百年”,辗转唐山、平越、峨眉、成都多地,沿革120年办学历程,铸就了“唐山土木”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更培养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物侯学家竺可桢、美国“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潜、周惠久、张维、刘恢先、严恺、林秉南、林同骅、施仲衡、王梦恕、何华武、秦顺全、任辉启、卢春房等一大批名扬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工程界权威。经过一代又一代土木人的不懈奋斗,土木工程学院以其卓越的成就、雄厚的实力,享誉中外。 t4;1aZ1.2PV7-4F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学院师生将继续弘扬土木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继往开来迎挑战,锐意进取铸辉煌。 v2=9ro,-,YS6-2G
更新时间:2020-06-29 17:49:53.427 l3:7HA59VM7:7l
学院发展史
一、创建和蜚声海内外时期(1896-1949) U8=6Kv8+5fu87K
1.创建背景——铁路工程建设 Z7-4CE5-1gG,~6h
我校在1896年建校时就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时称铁路工程科),培养铁路专门技术人才。于1900年3月首届学生37人完成学习(结业20人、毕业17人),这是中国最早培养的土木工程学科专门人才,其中张浩然、徐士远等五位毕业生辅佐我国铁路工程奠基人詹天佑先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中国人自己勘察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我校历届毕业生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依靠自力更生和知识引进,中国能够为满足铁路建设需要,成功地培养出自己的铁路工程师。山海关铁路学堂不仅是我校的前身,而且在我国工科大学教育创业史上有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中国近代土木工程教育的发源地。 a,!1Wd3;3Dw43K
2.办学模式——欧美模式 Q83sP8=,kn1.1S
自学校创办起,借鉴欧美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开设了铁路工程科、矿冶工程科、机械工程科等,以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为目标,学制4年,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采 取知识引进的办法,主要课程聘请外籍老师,以英语授课。我校于1905年更名为唐山路矿学堂,于1907年4月,制定了《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章程》,1910年制定了《唐山路矿学 堂设学总纲》14条。规定本科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影响深远,它使课程学习同研究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使我校的毕业生从1911年起便达 到世界公认的工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唐山路矿学堂是我国学校中最早设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学堂之一。 J51ry3;4Ze7?8e
3.名师济济、成绩斐然 n9~6Va3+7KM17B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同年7月,我校更名为唐山铁路学校,1913年9月,又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铁路工程科更名为土木工程科。这时,学校教学名师济济、教学成绩斐 然。典型的是出现了我校办学历史上著名的"五老"(有我校教授中第一位中国人罗忠忱,有从国外留学归来的老先生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他们把自己的毕生国内贡献给了这 个学校,是学校教师的核心。此外,还有对我校发展有重大建树和影响并驰名中外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茅以升(于1916年毕业于我校)。老教师们学识渊博、严以律己 、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他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我校"刻苦钻研、朴素崇实、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优良校风,一直沿袭至今。 B4?8Zi11yo94b
我校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1916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成绩展览,有71所高等学校的优秀学生的试卷、论文参展,经专家评定,我校名列榜首,获教育部的优秀奖状,获奖"竢实扬华"匾额一块 。1917年,交通部对全国铁路实习生进行统考,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以录取人数最多、个人分数最高名列榜首。 I7:6OS2?9Aa1~,J
我校自1913年在原土木工程系基础上增设矿冶系,1937年增设铁道管理,1946年将矿冶系分为采矿系和冶金系,同时增设建筑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时期,我校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二毕业于土木建筑工程,且是按大类培养的。 L9!7Pg3=6QB6:,i
二、调整充实发展壮大时期 r4!,fr2=2Qx68A
1951年建筑系改为结构系,1952年国家为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对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大调整。我校原土木系改为铁道建 筑,结构系改为桥隧系,将采矿系调整到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将冶金系调整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将化学系调整到天津大学 ,将材料系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可见,我校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56年各专业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1957年增设工业与民用建筑 工程,1958年铁道建筑系增设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1981年铁道系与桥隧系合并为铁道工程系,1983年分为土木工程系、航空摄影测量与地质工程系。 x1.1Fn,!,eh8.6m
1994年经整合成立土木工程学院,下设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宫、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七个系和工程制图、建筑材料、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四个 直属教研室及建筑勘察设计院和结构工程、风工程、岩土工程、离心机四个试验中心。 o28Pi9=9rS3.8x
三、开拓进取再创辉煌时期 A9.6AV9~2BX6-70
1995年,我校将原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合并为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土建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合 并为建筑工程专业;1996年至今,在全国率先继续推行按大类培养(全国其它重点高校于1998年以后实行按大类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将原交通 土建和建筑工程合并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并延展至道路工程、市政工程、机场工程和水利工程领域. J9-9yu4?2UC2=,L
1996年,学院成为办学实体,统一调配教学科研资源,还设有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成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 h,?3sC6:4AJ8~9q
综上所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从19世纪末开办至今,历经了清朝末期、辛亥革命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发展时期;从最初服务于铁路建设和管理部门,经几代人的不断发展拓展到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市政工程等其它土木工程专业领域;从最初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现在的本——硕——博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勘察设计大师近30人(其中上世纪1949年前培养的竺可桢、茅以升、林同炎等,有50年代培养的王三一、施仲衡等,有60年代培养的王梦恕、史玉新,80年代培养的徐恭义等)。这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g9=2dg1.1qq4.,W
(2019-05-08) r4.7Ap5.4Qy37a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