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档案馆(局)、甘肃省档案学会简介
甘肃省档案馆概况 B2?4Gd4?5Ee5~8Q
一、甘肃省档案馆历史沿革 w6-7Kv8.7Rx8:4r
甘肃省档案馆是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省级综合性档案馆,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它既是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省级党、政机关和省属企事业单位档案的永久性保存基地,又是社会各界利用与研究档案史料的中心。馆址在兰州市雁滩路3680号,邮政编码730010,档案馆代码为462001。 G2+2Dw9~5Dq5~,q
甘肃省档案馆于1956年起开始筹建(具体工作由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秘书处档案科负责),在当时党政档案分别管理时,称为党的档案馆筹建处。1959年10月22日正式成立。1960年2月23日启用印章。馆址在兰州市双城门原省统计局院内(挂“甘肃省档案馆”牌子)。1960年1月6日,省档案局成立后,省档案馆与省档案局以及省委办公厅秘书处档案科合署办公。1961年12月,省档案馆与省委办公厅秘书处档案科分设,与省档案局合署办公。1963年11月局、馆分设,省档案馆下设档案室、资料室。1964年开始建设新馆舍,1966年7月,在兰州市牟家庄建成新馆舍,同时为战备需要,在榆中县银山乡高家湾村建成档案馆后库。 d1=8fl7~5ns,+7r
1967年,省档案馆工作停止,工作人员遣散到“五七”干校劳动。1968年省档案馆被撤销。1969年5月恢复,名为省革委会办公室档案馆,下设现行档案组和敌伪档案组。1970年11月,省革委会文档组副组长李毓主管省档案馆工作。开始接收清理“文化大革命”前所有省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档案。1974年10月,省档案局恢复后,与省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局长朱文元兼任馆长。1976年7月,省档案馆改为省档案局档案管理处,下设接待组和清理鉴定组。1980年7月改组为科。1981年增设编研科和保管技术科。1982年3月,管理接待科与清理鉴定科合并为业务科。1983年5月,省档案局增设档案征集编研处,与局档案管理处并列,同属省档案馆工作部门。1985年2月,撤销档案管理处和征集编研处,恢复省档案馆建制,系局下属单位(县级),下设历史档案部、党群档案部、专业机关档案部、技术室、接待室。1986年11月,省委、省政府调整全省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省档案局由省委办公厅领导改归省人民政府领导,列入政府编制序列。省档案馆是省委、省政府直属的科学文化事业单位,归口省档案局管理。1987年9月,馆设收集部、整理部、技术部、编研部、保管利用部。1990年编制47人,实有41人。1993年,增设全省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 K9:3QT8;4Cw1~8o
1996年4月,局、馆合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为正厅级建制,由省委办公厅管理。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处、科教宣传处、政策法规处、收集整理处、保管利用处、技术处、人事劳资处和机关党委,事业编制95名。1998年4月,撤销人事劳资处,设收集整理二处,原收集整理处更名为收集整理一处。2003年,撤销政策法规处,法规业务合并到科教宣传处。2004年11月,撤销收集整理二处,设立人事教育处,将科教宣传处、技术处、收集整理一处分别更名为法规宣传处、科技信息处、收集整理处。2006年11月,经省实施公务员法领导小组批准,省档案局(馆)列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2008年1月,成立电子文件管理处。2011年4月,成立后库管理处和保卫处。2012年8月,成立增设档案开发利用处,人事教育处加挂老干部工作处,保管利用处更名为保管保护处。2015年5月,档案开发利用处加挂档案编研处。2015年12月,成立档案项目管理处。2016年11月,成立机关事业档案管理处。 l1-2bW1=6aq7:4p
省档案馆历任馆长有:李玉龙(1963.11—1966.12)、朱文元(兼,1974.10—1976.7)、郑汉民(兼,1985.8—1991.9)、焦尔逵(1991.9—1993.4)。 k4:5wF,!5Uj8.6H
省档案馆历任副馆长有:吴杰(女,1964.12—1966.12)、李毓(兼,1974.10—1976.7)、齐应凯(兼,1974.1—1976.7)、刘汝茂(兼,1976.4—1976.7)、焦尔奎(1985.6—1991.9)、方荣(1985.6—1996.2)、贾玉德(1991.9—1993.4)、姜洪源(1992.6—1996.2)。 X,9qt5:3AQ7.9n
省档案局(馆)历任局(馆)长有:王爱彦(1996.2—2000.8)、李建勋(2000.8—2001.1)、刘玉生(2003.4—2010.9)、张蕊兰(2010.9—2013.6)、赵国强(2013.6—)。 T7~3gF,;6Jr5;2u
省档案局(馆)历任副局(馆)长有:罗浩(1996.2—1998.4)、张前林(1996.2—2008.3)拓志平(1996.2—2009.4)、李虎(1996.2—2010.4)、张蕊兰(1999.4—2010.9)、王少华(2010.9—)、张烜(2009.11—2015.1)、赵海林(2011.5—2014.12)、孙小林(2015.12—2016.6)白静(女,2015.6—)、马保福(2016.11—)。 0,+7ct6.5lX2=7T
二、馆藏档案资料综述 J1?9da6;7td17C
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有晚中新世、中中新世时代的和政羊头骨、三趾马趾骨等7件国家三级古动物化石标本;秦汉时期87枚汉简和2件青铜器等珍贵的实物档案;唐代(618年—907年)敦煌写经《金刚经》和《大宝积经》及隋唐以来各代碑文旧拓本19件;清代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共计286个全宗、319412卷、103992件、上架排列长度共计6615米。还有照片、胶片、磁带档案、证件、证章档案、以及人物档案等,馆藏档案时间最早为汉代,最晚为2012年。资料25144册。现将馆藏档案、资料简述如下。 h4?,MN8;7yJ3+8W
(一)古动物化石标本 S,=3Jf7:7iP,:8H
馆藏古动物化石标本7件。有晚中新世、中中新世时代的和政羊头骨、羚羊头骨、大唇犀头骨、三趾马趾骨、陆龟连体化石以及铲齿象颊齿和上门齿,为国家三级动物化石标本。这些化石标本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变迁地质历史时期的关键线索,为重塑哺乳动物进化和灭绝的详细过程提供了绝佳的材料。(2015年入藏甘肃省档案馆) B5.8VC7~9pW4+4k
(二)汉代档案 03=4qt1?6Jd7-,n
馆藏汉代档案有汉简87支、青铜器2件。经甘肃省文物专家鉴定,汉简出土于甘肃酒泉、居延、敦煌等地,大多为国家二级、三级文物,主要内容有官文书、邮书课、粮簿等;青铜器为汉代器物,出土于甘肃西和,其中1件为铜钫、1件为铜灶,均为冥器,造型精美,为国家三级文物。这些实物档案对接续和研究甘肃省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馆藏汉简被列入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3年—2015年入藏甘肃省档案馆) Y6+2vH3!1GG2?,D
(三)唐代档案 b5?6yx3.9XD3;7t
馆藏唐代档案有出自敦煌藏经洞的《金刚经》和《大宝积经》写卷,其中,《大宝积经》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经卷中仅有的一件,为武周至盛唐之物。两件写经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7年入藏甘肃省档案馆) L4+2JG2-5Ht,4q
(四)清代档案 t7!,Mc1-2Og1?3J
馆藏清代档案有2个全宗、2505卷(件),上架排列长度16.8米。一为甘肃地方政府档案。主要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陕甘总督部堂和甘肃布政使司、提学使司、按察使司的部分档案汇抄本、诉讼案卷、地契、图册等。其主要内容是清末二十年间,甘肃全省、西宁办事大臣、宁夏部郎、新疆粮台和陕西部分地区的各项财政收支,以及行政、民政、军政、实业、教育等各项费用清册,奏销册、上谕则例、官弁人员履历及营旗哨员、军装甲械、马炮车驼等的收支移交清册、存留数目册、花名册等。二为兰州黄河铁桥建设档案。黄河铁桥建设档案分筹备案、经费案、运输案三大部分,系兰州道,甘肃布政、按察两司,甘肃洋务局,税厘统捐总局,陕甘总督,甘肃农工商矿总局,天津泰来洋行,以及甘肃驻津、豫、陕转运桥料委员会等,为修建兰州黄河铁桥的奏折、合同书,桥料转运,铁桥修建、竣工,经费筹措、支付、转解、奏销,铁桥使用、维修等的批、札、移、详、来往电函、票据等。这些档案,不仅反映清代末期甘肃的历史状况,且广泛地涉及整个西北地区,内涵极为丰富,折射面极广,对于研究和考证清末甘肃及整个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教育等诸方面的历史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兰州黄河铁桥建设档案45卷571件,被首批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0,;8nq51aJ7.2z
(五)民国时期档案 Q,9AH3?6so5.,X
馆藏民国时期档案有81个全宗,94451卷、302件,上架排列长度1072米。记载了1921年至1949年甘肃的行政、民政、财政、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历史状况,并大量涉及五世班禅由藏进京的有关情况;记载了40年代兰州海关及西北国内国际商业贸易的历史。此外,大量的是民国甘肃省政府及其所属厅、局、处,兰州市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县政府,以及民国时期甘肃金融、电力、煤炭、贸易、毛织、被服、面粉、化工、制药、机器等企事业单位所形成的档案。这些档案,虽不很完整,但仍比较集中、广泛地记载了民国时期甘肃的政治、经济、民政、财政、司法、工业交通、金融、农田水利、文教卫生、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历史状况,是研究中华民国史、甘肃地方史、民族宗教史、经济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等的重要史料。特别要指出的是,民国时期的不少事务,如税务、邮务、电信、盐务、电政、考铨、监察、干训、兽医防疫、军需等等,国民党中央及民国中央政府都在兰州设置西北地区性管理机构或派出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四大家族”也在兰州设立和举办了不少金融机构和工矿企业。这些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所形成的档案,在兰州解放时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接收下来,成为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其性质而言,却是西北地区性或国民党中央派出性机构的档案全宗,反映民国时期整个西北地区的有关历史状况。这种情况,再加上1928年甘宁青三省分省以前,甘肃实际上包括甘宁青三省区(清代还包括新疆),就使甘肃省档案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西北地区(陕西除外,含蒙绥部分地区)档案馆的作用。民国档案中属国家重点档案的有北洋政府时期甘肃督军驻京办公处、兰州海关档案以及反映甘肃抗战的档案等。 N4+7CZ2;4Un9~3N
(六)革命历史档案 V65BJ3~3dx5~5v
馆藏革命历史档案有4个全宗,1058卷,上架排列长度16.44米。主要是1949年以前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群众团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陕甘宁边区部分机关和群众团体档案。其数量虽不多,却是硕果仅存,凝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历史记录,是研究中共党史、军史、中国现代革命史极为珍贵的史料。 A,;3qx,+5Jp22w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 o1.6YM8+2MH,~,N
馆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共有199个全宗、221398卷、103690件,上架排列长度4444.1米。主要是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至2012年,中共甘肃省委、省人大、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和所属部、委、办、厅、局等机关、人民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以及部分省属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这部分档案是省档案馆的馆藏主体,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教训,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甘肃历史的丰富史料。 V7!,Lf6:9Ub7:3l
(八)其他档案 02-5Fh2:8Ru4.1f
有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各种照片19501张;民国证件、证章190件;录音、录像、影片、光盘7995盘(张);缩微胶片1193盘;部分敦煌遗书档案复制件(胶片);建国后各种印章以及人物档案、领导题词等,具有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的广泛价值。 B7~7cn2-6CM2;9M
(九)资料 f4!4mv18yM3+,D
馆藏资料主要由书籍、报刊组成,也有少量手稿、谱牒、图表、图册等共计25144册(卷、件),上架排列长度936米。其刊印、形成时间,上自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下至2014年。大至可分为志书、谱牒、报纸、刊物、著作、汇编、报告、图表、职员录、同学录、通讯录等。品种繁杂,数量众多,内容广泛,既可以补充馆藏档案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又可以与档案相互印证。内容以社会科学为主,以反映甘肃省和西北地区各方面历史和现状为主,兼涉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国外。从文字上看,有中文、英文、少数民族文字;从形成方式上看,有刊刻印刷出版物、内部编印资料、手稿;从阅读利用上看,有史论专著、工具书、图册、表册、文献编纂读物、地方史志等等。 z1+4tp5?2Vd1=6P
三、档案史料出版情况 W5.4sh5:7SV4.6q
档案作为文明的重要构成,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直接的见证和珍贵的社会记忆。本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积极编纂文献史料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截至2015年底,本馆已公开出版和内部出版的史料和著作有:专题档案史料选编《甘肃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一、二辑)》《甘肃清朝档案史料汇编·第一辑仓谷奏销清册》《甘肃省引洮上山水利工程档案史料选编》《中共甘肃工作委员会档案文献选编》《天下黄河第一桥》《甘肃馆藏档案精粹》《甘肃生态环境珍档录(清代及民国时期)》《甘肃近代工业珍档录》等;研究类成果《甘肃人口史》《晚清以来甘肃印象》《建国以来甘肃印象》《甘肃档案史话》等;围绕重大纪念活动,本馆还编纂了《日本飞机轰炸兰州等地罪行录》《国民党军堵截红军长征和西路军西进档案史料汇编》《兰州解放》《辛亥革命在甘肃(上、下)》《甘肃抗战实录》《甘肃省档案馆指南》(初版本)等;与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省农业合作史编写办公室、组织部等单位合作编纂的《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组织史资料(1949—1981)》《甘肃省农业合作制重要文献汇编》(第一辑、第二辑)、《甘肃省政军统群系统组织史资料》《中国人口丛书·甘肃分册》《中国共产党甘肃大事记》,地方志书《甘肃省志·档案志》等资料。 O2.4du3!1tw33o
从2008年开始,本馆不定期编撰《档案参考》。在全面掌握馆藏档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归纳等方式对其进行综合加工,把与现实中心工作相关的档案史料归纳成专题资料,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c6!3Ab6-2nL5+6u
本馆还通过《档案》等杂志,甘肃档案信息网等网站,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主流媒体,公布了大批档案史料,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形式,多渠道扩大档案信息的影响力。 b8+2Gb2=6Oe6~3R
四、档案接待利用工作 F1:6Gk3~,XP9:4A
本馆积极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范围,大力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多年来,为领导决策、经济建设,落实政策、编史修志、科学研究、解决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等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充分发挥了档案在“存史、资政、育人、惠民”中的特殊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j4!3Zc8~4xM1!8g
2003年,成立甘肃省档案馆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场所。2010年,档案查阅大厅经过改造升级,面积达到400多平方米,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更好地满足了利用者查档需求。简化查档手续,取消利用收费,开放档案目录数据查询,为利用者提供档案复印件或已扫描档案的副本,拓宽查档渠道。 o6.8yi8:7Wf,?2c
为满足各方面利用者查档需求,除接待来馆查档利用者外,还开辟了信函查档、电话查档、网络查档服务;延长查档时间,增加查档便民措施,配备方便利用者的各种查档工具。 V7=1vF8.9AF3:9k
甘肃省档案局(馆)简介
省档案局(馆)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局(馆)合署办公。现有13个处室,112名干部职工,档案专业人员14人。其中,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4人,馆员9人。 o5:1Mv3?9hN3.5x
省馆现收藏有自唐代至今1300多年间的各种档案、资料43.9万卷(册),主要内容包括:唐代《金刚经》、《大宝积经》写卷及隋唐以来各代碑文旧拓本19件、清朝档案(清康熙44年至宣统三年)2531卷、民国档案8.7万卷、革命历史档案1144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25.4万卷(件)等。馆藏资料主要有明清资料、民国资料、革命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四个部分。清末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和唐代敦煌写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r7:9xd3+3kS1!6T
我省档案工作坚持转思路、强内力、抓提升,在解放思想中求发展,在服务大局中提层次,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国家档案局的肯定。2014年,我们要切实加强档案工作系统建设,努力盘活档案资源;不断提高档案研究成果转化率,提高档案的开发利用层次;着力抓好班子建设,不断加强编研队伍建设,认真抓好档案学会工作,全面提高编研能力;全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各级档案干部轮训一遍,切实提高机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使档案工作由尘封走向开放,共同谱写甘肃档案事业发展的美好新篇章。 J6:1sA1.1Lt1+4n
机构设置
档案学会 l6=1ro4;6ln3;8B
后库管理处 S95gy6:9JT6=6F
保卫处 m4~4Py,+5cR8=3b
档案保管保护处 g8;6cx1;6cC7:4C
档案开发利用处 e7+4Zo8.8gb8:5A
电子文件管理处 P1:2JC9-2PG5~6I
科技信息处 U8-5aZ2?7nT2?,W
收集整理处 o3:,No9+9OG7;2B
机关党委 f5=,UM3~3Ez3=9u
法规宣传处 n8!,b06~5QO8~8A
老干部处 I1;9mT5-7Ac5=5M
人事处 q1:1Au27oY1!,Q
办公室 V6:5Je,.5LH,8Q
甘肃省档案局(馆)机构职责
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是省委、省政府主管全省档案工作和集中统一管理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重要档案的直属机构。主要职责是: F16BG8?3Ot4+3v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对全省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宏观管理。 g2=2Pj,=1ys7.8P
(二)指导监督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的档案工作,各类档案馆工作和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定全省档案工作法规制度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依法查处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案件。 P8=9eJ8+5OZ3-5h
(三)负责全省档案科技和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的宏观管理,组织科研课题的立项与实施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 f4.3Nf8!60u5~3f
(四)负责全省档案干部教育、专业培训、档案宣传、档案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 r8.3Or37zp7;6s
(五)集中统一管理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的重要档案资料。 w,:8pB4-9aN3-5w
(六)负责接收和收集应进馆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声像、电子、实物等重要档案资料,征集社会散存的珍贵档案资料。 x,-4FT4:70K1=1j
(七)对馆藏档案进行科学整理、编目、鉴定、技术保护、安全保管及开发利用。 B7+7OQ,+8Kt6~8y
(八)负责全省档案部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 b9-4lf6.,Ht76R
甘肃省档案馆馆藏简介
省馆现有档案269个全宗,32.8万卷,资料3.7万册,共计36.5万卷(册)。按年代大致可分为: Y6.6TF4:,bW15L
(1)唐代《金刚经》、《大宝积经》写卷及隋唐以来各代碑文旧拓本19件。 S6~8pa7-8Uy8=6y
(2)清朝档案:有2个全宗2348卷(件)。主要是清康熙44年(17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陕甘总督衙门和甘肃布政使司、提学使司、按察使司的部分档案汇抄本、诉讼案卷、地契、图册、请安折、佛教度牒档案等。其中清末兰州黄河铁桥建设档案45卷571件,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M7+6tm8-4r059p
(3)民国档案:有79个全宗,7.9万卷。记载民国政府时期甘肃行政、民政、财政、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历史状况,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档案和反映甘肃抗战的档案等。 N8+1AF6~,CC1+4u
(4)革命历史档案:有4个全宗,1144卷。主要是1949年以前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群众团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陕甘宁边区部分机关和群众团体档案。 A3?5Fq9~5Od7!3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有184个全宗、19.64万卷。 U8?9YD7.4Mq8;1W
是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至上世纪末,中共甘肃省委、省人大、省人民政府、政协和所属部、委、办、厅、局等机关、人民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以及部分省属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 Y1+7xF7:9Ln4+1X
(6)其他档案:有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各种照片档案1.8余万张,民国证件、证章档案;新中国录音、录相、影片档案3571盘(卷),缩微胶片档案1193盘。并还有部分敦煌遗书档案复制件(胶片),建国后各种印章档案以及名人档案、领导题词等。 0,+8Uc3!6AY2:,i
(7)馆藏资料:主要由书籍、报刊、杂志组成,也有少量手稿、谱牒、图表、图册。其刊印、形成时间,上自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下至当代。大致可分为明清资料、民国资料、革命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四个部分。 U3;1di6+6Rf28Y
甘肃省档案馆馆藏资料简介
一、馆藏数量 甘肃省档案馆共保存各种资料37000多册,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资料近10000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资料27000多册。 v7-9pf8:,aG4-1X
二、资料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资料分为12类:政治类、民政类、司法类、军事类、外交事务类、工业类、农业类、财贸经济类、文化教育类、杂志类、报纸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资料根据发行范围分为内部发行和公开发行两大部分。 N6+8QR71ft1!4c
内部发行部分根据作者、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h,?60q44FZ9;3O
资1--1 中共中央、国务院、西北局及各部委办汇编的各种期刊 h8-8pW28zX5~1o
资1--2 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省级各厅局汇编的各种期刊 z2~6Ov6;5lE7.6G
资2--1 中共中央、国务院、西北局、各部、委、办汇编的各种文件、法令、政策规定 T7:7mk5:8zl,+7g
资2--2 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省级各厅局汇编的各种文件、法令、政策规定 k36Nh1!3yH2;9L
资3--1 中共中央、国务院、西北军政委员会、各部委办汇编的各种统计资料 X2;7uw9-4H03?3C
资3--2 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省级各厅局汇编的各种统计资料 Y3!3Tm9+6Vy1+1p
资3--3 陕、宁、青、蒙、川、新六省(区)汇编的各种统计资料 B,=2rA3?1FI2~4D
资4 全国、甘肃省行政区划图、地方、部门志 N78sh1.9xK,~4R
资5 革命历史资料、公开出版发行的按《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编号。 J3.7qz1+8xg2?6X
三、资料利用方法 K4.5oH1;9vj74U
(一)首先确定所查资料出版发行所属时间系建国前还是建国后; k,?2RB,=4tr3:4O
(二)定后按其不同分类方法查其分类目录; z6=3fi77qQ6,a
(三)其分类目录上查出所需材料编号 p6=4hd6!1jc1:9r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