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成立于1993年10月,其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外文系。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2人,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45名。学院现有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和英汉翻译、西班牙语七个本科专业。1998年设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2010年设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 现有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外国语言文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教育硕士和翻译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我院外国语言文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入选A类学科,位于全国前5%-10%。 d4+2cP9;7AG4;4n
学院有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新西兰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日本语教育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等八个研究中心和CSSCI来源期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i,=2SJ3?2mt6=9s
近5年来,在教学方面,学院已获国家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门,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名师1名,6部教材获省部级优秀奖。在科研方面,获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个;各学科方向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CS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社科及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新世纪优秀人才2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4项。 q6!7FR6;4ct2-3M
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120回《三国演义》全本(虞苏美教授译) a2,KL83Vo6!7r
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美、英、澳、日、德、法、俄等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都选派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同时,学院每年还招收国内外访问学者、进修教师、教育硕士等近百人。英语系连续四年均有1位教师入选“中美富布赖特项目”。2011年8月邀请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来校主讲大夏讲坛。此外,近年来学院还与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法国里昂二大、法国蒙彼利埃三大、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州国立大学、美国普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美国圣欧勒夫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师生交流项目及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并成功主办了“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及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中美建交三十周年高层论坛”,“第三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帕特里克•怀特作品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书籍出版国际讨论会”、“普鲁斯特研讨会”、“亚洲太平洋地区市民社会与文化多样性国际学术讨论会”、“世界短篇小说大会”等国际会议。 l17ew6,Ac8.6h
第二部分 学院历史沿革 Z9!8at,+70G,+3O
1951年秋,根据中央教育部的要求和华东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所学科齐全、具有一流水平的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诞生。作为新型的师范大学,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w9?3aG88jq52s
与此同时,外语学院的前身--华东师范大学外文系也宣告成立,并同母校一起开始了艰辛漫长的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B4~2WF1=1Gw1:2q
根据外文系五十年间发展的阶段特征,我们将其分为三个时期: y7=2uR,-8mT8?5O
初创发展时期
初创发展时期又可分为初建调整(1951-1956)和发展(1957-1966)两个部分。建校时,外文系设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与俄文组,是由私立大夏大学英文系和光华大学文学院的英文系合并组建的,开招英语本科、俄语专科生。周煦良任外文系第一任系主任(1951-1957)。外文系创建之初,共有教师13名,其中教授5名,兼职教授2名,副教授2名,兼职副教授1名,讲师1名,助教2名。教授、副教授占三分之二以上,当时华东教育部有关领导评价说,师大外文系有一支很强的师资队伍。 E1~4eM4:7Nq2.3N
1952年,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我校在此期间也进行了第一次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外文系的结构作了相应调整:原英语专业改为英文组;俄语专业开始招本科生两个班和两年制专科生两个班。之后,为加强俄语教学,还建立了教研组和教学小组。 x6=20Z1?8fi6!7D
1953年,华东教育局发出《关于1953年高等师范院校少数文科调整的指示》,"决定将英语系(专业)集中到华东师范大学。随后,浙江师范学院的外国语言系英文组三年级学生15人、安徽师范学院英文系4人、华中师范学院英文系23人调入华东师大。同年,外文系开展了第一届教育实习,并成立教育实习指导小组,确保实习工作顺利进行。1953年以前,外文系和体育教研室在一起成立一个党支部;1953年秋起外文系单独成立党支部,由亓子元任支部书记。共青团总支也于同年成立,抽调二年级学生戴丽娟任团支书。 p,=1yZ1.3KR,-,h
1954年,为响应高等教育部提出的全面系统地学习苏联经验的号召,我校接教育部通知,撤消英文组,原外文系改为俄文系,并停止专修科的招生。由此,师资人员也作了较大调整。原英文组徐燕谋教授等四人调往复旦大学英语系,其余教师转本校俄文系及中文系或上海外语学院工作;22名学生转复旦大学英语系学习,39人转本校俄文系及其他系学习。我校有关英语图书资料,也转调复旦大学。同年,俄文系专科生毕业,多数同学被分配到北京中央各部委担任翻译工作,参加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工作。1956年,英语专业被恢复。张祖培先生由校行政部门(原校研究部主任)调入外文系任副系主任。 W3.3IE39hq6+4X
1957年原系主任周煦良因担任市政协副秘书长工作而辞职,由马勤出任新一任系主任。同年,外文系成立党总支,由顾雅珍任代理总支书;不久,由铁道部调入的郑匡同志正式担任总支书。马勤主任和总支书郑匡都是三十年代末就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另一位领导同志顾雅珍曾是大夏大学的地下党员。 h1~7Qr7;2ly9!,o
1961年秋,中央教育部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我校发展规模与专业设置等进行调整。学校决定部分系按专门组招生,其中包括外文系。当时的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分成了英国语言和英国文学两个专门组,同样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也被分成俄罗斯语言和俄罗斯文学专门组。 m2!2QU4:8DV8:8x
六十年代,外文系十分重视教师的进修工作。系和教研室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都有"教师进修"一项。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制订红专计划。五十年代上半期,不少青年教师都到北京外语学院进修过,但北外的教师进修班计划不太适合我们的教学需要。为此,1957年外文系自己办了一个教师进修班。多数教师通过边工作边学习的途径,提高了教学水平。 Y4!4OR26iZ8;9X
十年动乱时期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对于教育界来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老教师、老干部乃至一些学生都被扣上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并遭到迫害。我校在文革十年中所遭受的灾难也极为深重,而以教授和研究外国语言与文化为己任的外语系也难逃厄运。 o2?5cS7!1hr1!7t
从1966年文革开始至1969年,教学活动全面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革命运动。1966年,我系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系的"文革工作"。1967年,我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我系也相应成立了系革命委员会。 v2!2od6,s05+7n
1969年以后,教学工作开始有所恢复。70年恢复了招生,但规模很小,招收了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课堂教学活动虽有所复苏,但仍是以"大批判开路"。教师当"反面教员",工农兵学员在课堂上当堂批判"封、资、修"。1971年,我系组织师生赴嘉定一中进行调查,联系中学实际,对学员进行"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 F6-7Ah,~5iw,!9B
1972年5月,我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五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同年9月,我系开始招生德、日、法教师进修班,学制为三年。至此,外语系的语种扩大到5种。 e9;,Cc1+5Wo9!5T
到1975年,文革的动乱已趋平缓,我系积极开展教育实习活动。二年级学员和部分教师共180多人在上海、金山、青浦等县进行教育实习,并配合我系中教组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举办短期培训班22个,培训中小学外语(英语)教师262人。 I8?4kK4+5dn2!6r
至1976年,十年动乱终于结束。尽管在文革后期我系的教学活动逐渐恢复,然而对于外语系来说,文革中教学活动所受到的破坏尤其是教师们所受迫害是及其严重的,对于教育系统来说这确实是一场史无前列的劫难。 E4;9rz8-1Ao7.9U
恢复壮大时期
文革结束后,大学招生工作也很快回到了正常的轨道。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我校也从1978年开始与在文革中强行合并的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半工半读师院分离,并于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了原校名--华东师范大学。我系也重新恢复了昔日在全校的外语优势地位,充分发挥我们的外语特长,增进对外交流,尤其在接待外籍教师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q32zV2~6cW6-5a
同时,我系的招生工作也恢复了正常,按文革前的专业设置,重新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并于1978年春开始招收日语、德语和法语的本科生,至此,外语系的招生已初具规模。到了八十年代,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迅速发展,我们外语系也大踏步地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04:2bl7?2KL7+1s
1980年1月,经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把对学校其他系科、专业外语教学的公共外语教研组(1987年更名为大学外语教学部)从外语系划出,由学校直接领导。这一年是教育成果丰收的一年,我系的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6月,英语专业77级学生唐庆华在英国广播公司组织的有欧、东亚、东南亚140多人参加的英语比赛中获优胜。同年10月,我系学生周坚在上海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7月3日,我系还举行了第一届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从而使我系的研究生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我系同样注重扩充师资力量,1980年10月,我系聘请了我国外语界有较高声望的外国文学专家孙大雨先生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授。 C4.6iH8=9kA510
1985年,继左焕琪之后,黄源深教授接任外语系系主任工作。当时外语系的特点是强调基础教学,虽然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较强,但是科研力量比较一般。为了扬长避短,我系于1985年招收了第一批澳大利亚文学硕士研究生,为教学的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生力量。紧接着,在1986年以我系为主建立了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其主要宗旨是负责召开有关澳大利亚问题的国际会议等,其科研与教学水平当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t3:7Br9!8ap5+5y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