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简介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又名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01年,坐落于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隶属于江苏省农科院和淮安市委市政府双重管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科研力量较强、学科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成果转化丰硕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在农业部历次组织的对全国600多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综合实力评估中,均位列“百强研究所”前列,在江苏省农科院组织的年度综合考核中连续多年位列第一。 e5.3sM5?1vu4:4f
目前,现有在职职工120人,其中科技人员92人,研究员17名,副研究员38名, 博士10名,硕士研究生3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1名(二层次2名),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14名。现有省人大常委1名,省党代表1名,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 c5-3cJ95pm2:2D
科学设置研究领域,学科研究设有区域特色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小麦、水稻、大豆、设施蔬菜、土壤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保护、食用菌、种养循环农业、农业物联网等方向,形成了农作物育种和栽培、设施蔬菜园艺、作物调控、农业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种养循环农业等研发中心。出资创立了淮安市农业科技实业总公司、淮安飞龙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江苏天丰种业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b4=6Sl3+9gL5:5R
着力搭建科研创新和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拥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站、国家稻麦科研育种创新基地(江苏淮安)、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淮安综合试验站、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淮安)试验站、中国农科院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植物生产调节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亚太地区首个植物生理组研究中心—“中-以植物生理组联合研究中心(淮安)、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22个,正在筹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和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建成近1000亩的现代化农业科研育种创新基地。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等11个国家的高校院所和中国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A3:,xq7=1bs1-8H
始终秉承“科研立院、人才强院、文化铸院”的发展理念,致力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的有机融合,在抗稻瘟病水稻、抗赤霉病小麦和多抗西瓜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植物生长调节剂、机插秧专用肥、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食用菌、种养循环农业、成果转化应用等领域创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先后育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淮麦”“淮稻”“淮豆”“苏梦”“苏创”等系列农作物新品种100余个,先后承担各级科技攻关、科技支撑、创新体系、国际合作项目等40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研制出农化制剂高科技新产品40余个,年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技术服务收益多年来一直位列江苏省各农区所首位,荣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称号。 E93ut,:5rl3-,t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制度;建立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潜能的多元激励机制,注重向主要创新人才倾斜,形成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报酬的政策导向。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成长,每年专门设立自主研发基金支持年轻科研人员和优势特色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注重营造科学民主、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迸发人才在科研创新中的活力。 W7~1Pb4;4PC5+6s
发展历程
1901年:江北农事实验场;1908年:江北农林学堂;1911年:江北农业学堂;1916年:江苏省第一农事试验场;1929年:江苏省立淮阴杂谷试验场;1933年:江苏省徐州麦作试验场淮阴分场;1938年:江苏省立淮阴杂谷试验场;1949年:苏北区立杂谷试验场;1953年:江苏省杂谷试验场淮阴分场;1959年:江苏省淮阴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7年:淮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革命委员会;1979年:淮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3年: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1991年:增挂“淮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牌子;2003年:更名为“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G7.6iY2=,rl98n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北路104号 H9:5Ya6!4lb3?2r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