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生态所)成立于1954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1987年更为现名,2001年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201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首批特色研究所试点单位。 U,!5Tt7~9Wp8-2F
1987年,根据中国科学院强化生态资源环境研究的战略部署及学科需要,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学科定位为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生态学为主攻学科,主要开展宏观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M9?9LM9~2uN4:7C
1998年,沈阳生态所根据国际应用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的需求、中国科学院的学科布局和我所的学科优势与积累,将我所的学科定位为“以应用生态学为主攻学科,以实验生态学方法为主要手段,重点开展森林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中的物质循环生态过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k,:5iu1;3XH94e
2001年,沈阳生态所正式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确立了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三大领域的学科布局。 f3;2ir7-8kO5.1d
2010年,沈阳生态所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总体部署,制定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 K42ji9!,bi3;7K
2015年,按照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要求和研究所分类改革的统一部署,沈阳生态所成功进入中国科学院“特色研究所”建设首批试点研究所,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18年,顺利通过特色研究所建设验收。 u2;5XM3?8Ir9?2u
建所以来,围绕国家农业、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应用生态学的发展需要,沈阳生态所在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丰富和发展森林生态学、农田生态学和污染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为我国主要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改善生态与环境,保障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与关键技术。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0余项,其中国家奖33项,省部级奖202项;出版专著288部;发表论文7700余篇,其中SCI论文2326篇;授权专利500项。 F6~1pI4~1lw3+9k
沈阳生态所设有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等三个研究中心;是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污染土壤生物-物化协同修复技术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绿色肥料工程实验室、辽宁省陆地生态过程与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态公益林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土壤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肥料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的依托单位;在不同地带、不同类型地区设有8个野外站,其中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国家级野外台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乌兰敖都荒漠化试验站为国家林业局荒漠化防治监测站,大青沟沙地生态研究站、沈阳树木园(沈阳城市站)和额尔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站为所级站;此外,沈阳生态所还与国家林业局共建了长白山西坡站和额尔古纳湿地站。沈阳生态所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生物标本馆,馆藏标本61万份,其中包括维管束植物标本29万份,苔藓标本13万份,地衣标本3万份,高等真菌标本4万份,昆虫标本7.2万份,病害标本1万份,木材标本1千份,微生物标本2万份及土壤标本2万份。为进一步提升整体研究水平和国内外影响力,沈阳生态所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建设了占地346亩的新园区,实验大楼、植物引种驯化中心、研究生公寓等建筑和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g8,wB6.4vQ7+10
截至2019年底,沈阳生态所共有在职职工43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9人,包括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9人。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 X6:1Xm,~,eD1.8O
沈阳生态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批准的博士学位点,现设有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微生物学、环境科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微生物学、植物学、森林培育、环境科学等4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357人(其中博士生190人,硕士生167人),在站博士后31人。 H5=4Pd1!5PH4~5z
沈阳生态所与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瑞士、日本等国家的众多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d5?80y2+2VH4;8b
沈阳生态所是辽宁省生态学会、辽宁省植物学会、辽宁省土壤学会、沈阳市植物学会的挂靠单位;主办中文期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及SCIE期刊Ecological Processes等学术刊物。 G6;4qi8?1WG6:2v
历史沿革
建所初期的研究所园区(1954年) I8?8MX9:5EQ2?6S
建国初期,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中国科学院于1953年在哈尔滨成立了林业研究所筹备处,由刘慎谔教授承担业务领导。 v9:5um4;2o0,.3N
1954年10月,为适应东北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国科学院第35次院务会议决定,由中国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筹备处、东北土壤研究所筹备处和长春综合研究所农产化学研究室微生物部分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 x5=4mP6=9KY5+3V
1962年7月,中共中科院党组扩大会议决定,林土所下放归东北分院领导,人员编制及经费等纳入分院计划,由中科院分配指标。 e8:9Bq93TC3.,u
1970年7月15日,林土所下放辽宁省,暂由省科技局领导,后改名为辽宁省林业土壤研究所。1978年3月1日,辽宁省林业土壤研究所改由中科院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中科院为主。 d5.3Ym63Hh8:4c
为适应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科学院强化生态资源环境研究的战略部署及我所的学科基础和储备,1987年10月27日,根据中国科学院(87)科发计字1284号关于同意林业土壤所更改名称的批复,我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L1?,KZ8-,dC9~1H
1998年,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部署和结构性调整的总体目标,我所分类定位认定成功,步入中国科学院基地型研究所行列,标志着我所学科建设和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为进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w1?4qX2?1Rl9=1d
2001年7月2日,我所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各项工作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P1~7Vr8:1BD,:8n
2015年,按照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要求和研究所分类改革的统一部署,沈阳生态所成功进入中国科学院“特色研究所”建设首批试点研究所,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18年,顺利通过特色研究所建设验收。 P6~6jQ9?3Mb,+3y
几十年来,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我所还成建制地调出大量优秀人才,组建了新的研究单位。1959年,为加强荒漠化的防治研究,将在保障包兰铁路顺利穿过腾格里沙漠进行卓有成效防风固沙研究的李鸣冈副研究员等18人调至院治沙队(沙漠所的前身);1965年,为加强大兴安岭林区护林防火的研究,应林业部的要求,以王正非副研究员为首的从事雷击火研究的12人调出,组建护林防火研究所;1996年,为加强东北大学理学研究,以方肇伦院士为首的从事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研究的6人,调至东北大学组建分析科学研究中心。 u6!2lD9?3yB5!2o
发展规划
研究所定位: u4-3If1,Re6!9r
针对现代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国家重大科技问题,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国际应用生态学发展前沿,在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完善和创新应用生态学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聚焦东北生态文明建设中典型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污染环境治理与改善等问题,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l5!8es2-4Dr2~,C
三个重大突破: x3=2ve6:6mW3~7p
1. 东北森林屏障带生态保护、恢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 O2=3IT8=3Lc3+6E
2. 东北农田养分循环与肥料增效减施技术集成与示范 a7.8Ns9=4PN3-3n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土壤污染机制与高效修复技术 m,.7yK4.1W043O
五个重点培育方向: z1;2my6=8ct6;4V
1. 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与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关系 R6:9JU9-6XN6-9s
2. 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中的生物作用与调控 f91kZ3?9su6~5q
3. 界面过程与污染修复材料与技术发展 N7?2sk6:1Gg6~9u
4. 农药污染的生态风险及阻控减害技术研究 Y3~6rn2=7CW4!4O
5. 区域城镇化环境效应及景观格局调控 N2-3WA5!9Gx56n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z3:5wQ,~8Nc4;3t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