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简介
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在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于1993年1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并于1996年通过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多年来,实验室秉承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内容的传统,注重学科前沿及其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和领域,研究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紧密结合,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整体实力和研究水平保持在国内同类学科前列,是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郝京诚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希院士。 Q1~3uW8:7Zx7?9N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人、教授33人和副教授7人等。研究人员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实验室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校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化学硕士点。国内多名著名化学家被聘为实验室兼职教授。 c1~5bo2-8oU1?1D
实验室现有科研用房面积3400 m2。以实验室为依托构建的仪器平台拥有FF-和Cryo-TEM、FE-SEM、SAXS、SPM (AFM & STM)、激光光散射仪、400 MHz NMR和应力流变仪等大中型仪器设备30台套,总值近8000万元,成为胶体与界面化学和相关学科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P1~2LZ2:6MZ,4x
近年来,本着“依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着眼国际前沿领域、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应用成果转化”的指导思想,依据胶体与界面化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已有的学科积累,通过全面的规划、设计、凝炼和培育,逐步形成了:1)两亲分子溶液聚集体及功能化;2)功能体系的界面化学组装;3)聚集体化学模拟与设计;4)纳米结构材料纳米粒子制备与组装;5)分散体系与油田应用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已汇聚了一支团结协作、富有凝聚力与创新活力的研究群体(2006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A3-3aI6=2Ex7=9a
自2008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包括“ 973”计划子课题7项、“863”计划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7项等各类项目208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106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和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年均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50余篇,影响因子在3.0以上90余篇,发表论文质量和数量逐年增长。出版专著5部(其中3部英文专著)。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7项。技术成果转让27项。 l5?2Cd8:1tO1!8I
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和特大型企业集团密切合作,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是本实验室的重要特色。在钻井液、完井液、提高石油采收率等领域为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与胜利石油管理局、滇黔桂石油管理局等共建油田化学实验室,设有联合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还与国内20余个油田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实验室的学科建设和基础科研成果的转化。 C,?8GX3?1aU4.50
实验室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多次主办全国、双边和国际学术会议。实验室先后邀请50多名国内外学者访问实验室,与国外如德国Bayreuth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N9+3cL6!2CA9.6V
研究领域
· 总体定位 q8?1jI6,pn5~8d
立足胶体与界面化学、软物质聚集体与材料科学基本问题,瞄准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前沿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持续为社会输送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胶体与界面化学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力争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外相同领域前列、且国际上有重要影响、能开展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原始创新研究以及技术储备的基地。 b4!8KN5=8jv5.9C
· 总体目标 l6;,rF1?9Ms5!2A
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源和环境)为导向,以胶体与界面化学在油田化学品应用为特色,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适度拓宽研究领域,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处于国内外相同领域前列、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基地和为社会输送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和高技术成果转化的基地。 O6+2PV9.2uR4-2k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