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最早前身是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4月成立于北京,主要从事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及化石研究。1951年归入在南京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改称新生代与脊椎古生物研究组。1953年从古生物研究所分出,在北京建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1957年升格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1960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至今,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I2;7cb1!2OO9~5j
研究所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化石资源优势,以建设国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和学术思想中心、科技人才培养中心、化石标本和现代骨骼标本收藏中心和科学普及中心为发展定位,力争率先进入世界著名研究所行列,保持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在提高人类对生命与地球演化规律认识等方面做出重大创新贡献。 v,;8jf1!2Zc5-1n
研究所现有正式聘用人员178人,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学术机构,现设有四个研究室、一个研究中心和一个重点实验室,即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与旧石器研究室、古环境演化研究室、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设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科技考古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O5~3Pp6-5da4-9z
研究所建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标本的标本馆,馆藏标本达23万多件;建有世界规模最大、条件最齐全的标本修理室,业务涵盖了化石修理、模型制作、复原装架、标本清绘、生态复原制图、化石照相等;拥有一个对公众开放的中国古动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30余万人;挂靠学会有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分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层专业委员会。主办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和《化石》、《恐龙》科普杂志。 05;6Cx4?,mo6=60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前身是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4月成立于北京,主要从事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及化石研究,以丁文江为名誉主持人,步达生为名誉主任,杨钟健为副主任。 l6:9DU7~3iw7;2O
1929年12月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至1937年,裴文中、贾兰坡等先后在周口店已发掘出包括五个完整头骨在内、约四十个个体的北京猿人材料和大量的动物化石,共计1221箱。杨钟健除领导、参与了周口店的工作外,还考察了北方各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并创建起华北新生代后期的地层框架。 E31Bn7+2CG1;8a
1937年抗战爆发,抗战期间除有人员北京留守外,杨钟健迁至云南成立地质调查所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室继续工作,开展了为期近8年的以云南禄丰中生代恐龙动物群为重点的考察与研究。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生代研究室迁回南京。 M2!5TE,.7MG7;8D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周口店由贾兰坡主持,恢复了发掘工作。 v5-6gT6?6ff5=4J
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新生代研究室改为下设的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组,杨钟健为主任。 V4!8Ft1.7aL8:8t
195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北京成立,并设周口店工作组,成为我国第一个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研究的独立机构。地址在北京东城地安门北河沿二道桥2号。杨钟健为主任,有包括裴文中、贾兰坡、周明镇在内的6名研究人员和技术、行政人员等37人。 I1.6PO5-,fh59l
1955年12月研究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推选杨钟健为主任,孙云铸、袁复礼、侯德封、裴文中、夏鼐、张鋆、崔芝兰、吴汝康、贾兰坡、周明镇为委员。 z2~3zr6-1dE3:,S
1956年3月,研究室成立低等脊椎动物组,高等脊椎动物组,人类化石及文化组。改周口店工作组为工作站。 q4+4KQ,?1Cx4;1V
1956年10月太原工作站成立(1960年太原站下放给山西分院,1972年撤销)。 B4;5E07;,JT7!,X
1957年3月古脊椎动物学报(季刊)出版,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专门刊载古脊椎动物学术论文的刊物。 Z4-6ZE6;3dk2=8r
1957年9月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改名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杨钟健任所长。三个研究组提升为研究室。 k1!9Vh3;2pi1?4C
1960年4月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缩写为IVPP),所名沿袭至今。杨钟健任第一任所长。下设低等脊椎动物室、高等脊椎动物室、古人类室和新增设的新生代地层室及周口店、太原两工作站。研究所技术辅助科室有化石修理室,模型装架室,绘图室,照相室,图书室,编辑室及标本馆等。 X4;9si77Fz5:4b
1972年全国第一本科普刊物《化石》创刊。 U5-3Mg69ZU2:1b
1978年科学大会后,研究所蓬勃发展。随着研究工作的开拓和诸多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至1979年全所职工已达240人,下设古鱼形动物研究室,古爬行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及旧石器考古研究室和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技术辅助部门有图书馆、标本馆、绘图室、照相室、编辑室,资料室,并增设了C14测年实验室,孢粉实验室,电镜室等。 v1-2WD7-1uD96n
1982年人类学学报(季刊)创刊。 c96Wb5.6ka3-3s
1992年研究所机构调整,设有古鱼形动物研究室、古爬行动物研究室、早期哺乳动物研究室、晚期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室及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撤销了C14测年实验室,孢粉实验室;增添了科技开发公司和面向社会的中国古动物馆。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B3-7BW74lp4:8t
1997年后研究所又恢复了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的编制。 e1;,OP5:5zT4:,v
2002年,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进行院市共建,改变周口店猿人遗址的管理体制。市政府则对遗址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工作负责,研究所仅负责周口店遗址的科研工作,拥有发掘权、标本权和研究权。 x6!2fi4;7kC,-7H
2004年5月科技开发中心并入中国古动物馆。 G6;8Dk5?,pf,~1G
截至2014年底,古脊椎所在职职工152人,其中科技人员135人,设有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及旧石器研究室、环境演化研究室、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和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研究所收藏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旧石器标本逾21万件,其中正型标本2100余件,国内外交换、赠送的标本、模型1000余件;另有现代脊椎动物骨骼标本2100余件,其中不少是20世纪20年代收集的南美和澳洲稀有兽类的骨骼;此外,所内还藏有现代人头骨对比标本600多件。近年来,采集收藏的珍贵标本日益增多,大量产自辽西的“带毛”恐龙、古鸟类、翼龙和原始哺乳动物化石及产自贵州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典藏入库,仅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正型标本就达近百件。藏书6万册。研究所配有SEM电镜,X光,及各类显微镜。研究所编辑出版了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两种一级学术季刊,“化石”、“恐龙”两种中级科普刊物;另有不定期的学术专著:中国古生物志新丙种、新丁种;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刊甲、乙、丙种;集刊及其他学术专刊等。 f6;5tu8=6Mj6,s
研究所共有9名院士当选,他们是杨钟健(1897-1979,1956年当选)、裴文中(1904-1982,1956年当选)、吴汝康(1916-2006,1980年当选)、周明镇(1918-1996,1980年当选)、贾兰坡(1908-2001,1980年当选)、张弥曼(1936-,1990年当选)、吴新智(1928-,1999年当选)、邱占祥(1936-,2005年当选)、周忠和(1965-,2011年当选)。 p8:9qP5?4zu2.2A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n5=6jw2~4nO7~1y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