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始成立于1972年,原名基础教学科、医学基础课教学研究部、基础医学教学研究部,2004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是我校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支柱,也是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心。学院下设3个办公室(学院院办公室、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9个教研室【法医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含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含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医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含遗传学)和生物技术】,3个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分析与检测实验教学中心),2个专业实验室(法医学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几十年来基础医学院为我校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被评为“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H9-7yh56YG4~9o
学院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正高级15人,副高级30人,博士33人,博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33%,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45.45%。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首批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主要学科及技术带头人1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级青年井冈学者1人,省双千计划1人,省级金牌教授2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校级教学标兵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3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校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 m2~9mR4~2yg2?,M
学院承担了全校所有医学类专业生物医学课程、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及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任务。开设了法医学(2007年)和生物技术(2010年)两个专业。共开设必修课程117门,选修课程48门,年课时3万余学时。近五年,获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第二、三、四届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各1项,第三届全国基础医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青年教师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首届全国医学院校来华留学生MBBS项目青年教师英文讲课大赛优秀奖2项,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优秀奖1项,江西省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第三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各1项。 M6=2vr3!3eJ1?5X
学院现有4门省级精品课程(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形态实验技术),3门省级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化学、系统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统解剖学),1门省级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高级生物化学),省级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线上课程项目1项、线下课程项目1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9门校级精品课程,系统解剖学在2017-2018年度获江西省高校第一届移动教学大赛中被评为“移动教学先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2018-2019年江西省高校移动教学大赛中被选为优秀教师课程,在江西省高校第三届移动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 t8=7rN2.9bH7=9h
2008年以来,学院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66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80余篇,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最佳技术实现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主编或参编论著和教材75部。 x4!2Ky9.,zT8.6S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实验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得到全面更新。学院现有教学用房面积约12800m2,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00余万元。拥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全省率先装备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Ⅱ级实验室(P2实验室)及虚拟实验室等现代化实验教学实验室。 i94hY7+6hU8-8R
学院具有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基础医学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也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生理学为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学校高水平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为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学院已形成了炎症与癌症的免疫学机制研究、分子病理学研究、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研究、病原生物学研究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整体实力已步入省内基础医学学科的前列,部分研究领域达国内先进水平。 R1-40s6~6Mo4~,h
2008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147项,科研经费1900余万元。获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公开发表论文1035篇,其中核心期刊367篇,SCI、ISTP、EI收录论文109篇,我院刘志平教授(共同第一作者)和美国圣犹大儿童医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合作研究成果《Critical Role for the DNA Sensor AIM2 in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ancer》,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学术期刊发表,这项研究成果的发表是赣南医学院参与的科研成果首次登上此级别学术期刊。 W4?9ad7=7Z07!5F
学院承担了临床医学、法医学、生物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我校毕业生的总通过率连续14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第二、三、四、五届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8项,优胜奖9项,获首届江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第二届“北斗学友杯”中国大学生生化歌曲大赛三等奖。 r3!8RT8;5JC1;,d
学院全体教职工将继续发杨赣医精神,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提升内涵,突出特色,为造就德技双馨的良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不懈奋斗。 L8-7uv,,Wm7+,f
发展简史
一、学院沿革 V6=9oB6!80Y6-,A
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基础教学科,始建于1972年,分管基础教学,设有病理、解剖生理生化组织胚胎、卫生预防和药理等四个教研组。1974年,学校恢复为赣南医专,体育与医学基础课划归基础教学科管理,设立了体育、生理生化学、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卫生学等七个教研组,教师只有25人。1979年至1980年,学校对各级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恢复基础教学研究部。1985年,发展成为教学工作主导力量,同时负责普通基础和医学基础的教学工作,下设外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卫生学等13个教研室和1个肿瘤免疫研究室。198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基础教学研究部更名为医学基础课教学研究部,为正处级教学机构。次年,机构重新设置为医用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医用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化学、医用生物学、医用物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卫生学、流行病学、组织与胚胎学等14教研室和肿瘤免疫学、皮肤病理学、医学遗传学3个研究室。1995年,机构重新设置为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寄生虫学、预防医学10个教研室。1997年,设置基础医学实验中心。 X68Oa3?1IR3:6k
1988-1997年,学院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主要承担了学校本专科、夜大学、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并配合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委教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同时,学院自身建设也得到较大发展,学院下设1个部办公室,设预防医学、生物化学、药理学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等11个医学基础课教研室,组建皮肤病理研究室和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各1个,教师和实验人员数达102人。 x7?3Fu3+,as4-7k
1999年,医学基础课教学研究部更名为基础医学教学研究部。同年,学校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把原来由基础部各教研室管理的实验室与教研室完全脱钩,调整重组为三个综合实验室(分析实验室、机能实验室、显微实验室),顺利实现了实验室工作由三级管理向二级管理的过渡,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2002年原基础医学教研部所属计算机与数理教研室,实验室与物资管理处所属网络中心、科教中心、计算机实习室划归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 v1+8uB2:9At,8s
2004年学校实施院系管理改革,基础医学教学研究部再次更名为基础医学院,沿用至今。同年,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科研工作,学校决定在学院成立科研中心,2008年升格为副处级机构。2005年,成立医学技能教学研究部,与基础医学院合署办公。同年,学院成立了预防医学系(下设预防医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全科医学等7个教研室和1个实验室)和药学系(下设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生药学、药剂学、有机化学、无机与物理化学、药物化学、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学七个教研室,化学与药学实验室及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2006年学校实行院系管理学生改革,将学生按不同专业划分到各院系管理,同年,成立学生工作办公室,并配备了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2008年,药学系撤系设院,从基础医学院划出,单独成立了药学院。为加强法医学专业建设,2009年,经学校批准,成立了法医系,下设法医基础与法医病理学教研室、法医毒物与物证分析教研室、临床法医学教研室,2010年,成立了法医学实验室。2012年,经学校批准,科研中心由副处级机构升格为下正处级机构,不再由基础医学院托管。2014年为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和管理,经学校批准,成立生物技术教研室。2017年,为加强病理学教研室(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建设,破解病理学科发展困境,经学校批准,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整体划归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管理,继续与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实施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病理学教学、科研、临床病检等管理和建设工作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管理。 y8:6RA2.7VS6~3y
几十年来,一大批老一辈专家教授为基础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尊师重教,淡薄名利,艰苦探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在科研中卓有建树的优秀人才,为学校和基础医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优秀师资,为基础医学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为基础医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K,+1Aq1?2NJ,2m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基础医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精益求精、上下求索、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学校重要的基础医学教育和科研基地。 o65Sp1!,BX3!4p
二、开设专业 P3-2NF,-6KG8;8d
2003年以前,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单一,仅有临床医学专业。自2004年以来,学院开始积极申报新专业。2005年开办临床医学-病理诊断分流专业。2005年,申报并开设了预防医学和药学专业,均已实现招生。2007年申报5年制法医学本科专业,同年获教育部批准,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08年申报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同年获教育部批准,并于2010年开始招生。其中临床医学是学校的主打专业,2016年被划分到第一临床医学院,药学专业2008年被划分到药学院。 l8=2ua6.2Wx8-8K
1.预防医学专业 2005年获教育部批准开设,同年开始招生,2010年获批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学制五年,本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I4.3qo6!6FU15L
2.法医学专业 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开设,同年开始招生,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面向未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备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法医学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在公安、政法机关、司法鉴定机构、保险公司、医学教学、科研等部门从事法医学检案鉴定、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法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学制五年,本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w7:2Oc9.8PX8+5X
3.生物技术专业 2008年获教育部批准开设,2010年开始招生。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知识,既有基础医学和一定临床医学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实验操作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医学、生命科学、疾控防疫、检验检疫及生物制药等医疗实践、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生物技术(医学)人才。学制四年,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C1~,Fv61dF2,d
三、教育教学 l7!6IH,!4qQ,=8q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础。几十年来,学院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坚持“围绕目标打基础,突出特色创品牌,坚持创新出效率,深化改革求发展”办学宗旨,以及“加强基础,注重素质,优化整体,强化实践、突出技能、面向临床”总体思路,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充实教学内涵。毕业生质量获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v1.,hH2?5Ke9!6M
一是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学院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大基本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教学基本设施投入,实践教学条件显著改善,网络建设不断加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实现了资源共享,满足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对实验室管理进行新改革。按照原国家教委20号令精神,1999年对实验室的三级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二级管理新体制,重组了3个综合实验室(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分析与检测实验教学中心),并于同年全部通过了省教育厅实验室评估验收。综合实验室从总体上解决了扩招后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了实验空间和仪器设备利用率,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室的全面建设,为学校推进实验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5年我院又组建了化学与药学实验室以及预防医学实验室。2005年12月,组建了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被省教育厅确定其为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本中心已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下达共建专项经费300万元。2006年3月,组建了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并于2008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实现科研兴校,学校重点建设了科研中心和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2个科研实验室,其中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于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体系。另一方面,基本设施增幅加速,高端设备不断增加。2005年以来,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医学院实验室建设改造和先进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除重点购置先进设备装备新办的药学和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外,还装备了3套60座的数码互动形态网络教学系统、12个多媒体实验室、SPSS14.0生物统计软件包,对CAI实验室进行了更新和改造等,实现了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第三方面,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学院网络始建于1997年,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分别由CAI实验室、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预防医学统计软件应用实验室组成的教学网络;另一部分是学院各系、室内部连接的办公网络,均与校园网连通并可上互联网。网络运行效果良好,极大地满足了教学和科研需要,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各系、室还建立了学科网站,不仅作为宣传本学科的重要窗口,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教学资源,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为网络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撑,架起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 B4!6TF,?4Fo2!1h
二是师资队伍更加健全。多年来,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原则,通过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培养中坚骨干力量,打造优秀学科梯队,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适应现代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需求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74人,其中专任教师112人,正高级19人,副高级39人,博士30人,博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8%,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51.8%。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模范教师1人,校级教学标兵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获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3项,全国基础医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三等奖1项,首届全国青年教师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首届全国医学院校来华留学生MBBS项目青年教师英文讲课大赛优秀奖2项,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优秀奖1项,江西省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第三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各1项。 D5:4bl9.8YP9?4A
三是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配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临床医学综合改革,学院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与完善教学研究与改革,着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革,着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D9;5lY5=9gm8!9b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学院以“突出主干课,调整必修课,丰富选修课,加强实践课”为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出台了《赣南医学院21世纪初教学改革方案》和《赣南医学院2006-2010年教学改革总体方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以省级教改招标课题的形式,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05级开始)实验课程实行了全面改革,取消了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各门课程中依附于理论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综合实践训练教学模式。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和不断完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获2007年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依据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实验课程改革的原则,形成了与基础医学各课程相关的系列化实验课程模块——《医学实验学》。编写出版了《医学实验学》系列教材:《医学科研方法概论》、《机能实验技术》、《分析与检测实验技术》、《形态实验技术》;按学科群建立了跨学科的实验教学组织(实验总论课程组、形态技能课程组、机能技能课程组、检测技能课程组),聘任了课程负责人组织相关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医学实验学》系列教材获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列入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按照学校《赣南医学院双语教学实施办法(试行)》和《赣南医学院双语授课教师管理暂行规定》,学院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加快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步伐,《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医学微生物学》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系统解剖学网络双语多媒体教学平台》获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系统解剖学》双语课程项目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项目获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还得获首届全国医学院校来华留学生MBBS项目青年教师英文讲课大赛优秀奖2项。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学院现有省高校精品课程5门、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课程1门、大型慕课2门。所有课程均实现了网络开放共享,发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M6-4aI7~8mc6?8R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开展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系统解剖学多媒体网络学习系统》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断层解剖学标本多媒体触摸式智能学习系统》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断层解剖学标本智能学习系统》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和最佳技术实现奖,《人体解剖学辅助学习系统》和《系统解剖学网络双语多媒体教学平台》获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等。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强调素质提高,突出创新意识”为原则,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出台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达100%。 I6=3zp2?5Zr8+4c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推进PBL、案例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自2014年,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实施PBL教学,并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传统试卷考核改革为案例分析并解决相关临床问题的考核。学院2017年开始启动案例库建设,2018年举办了基础医学院首届案例教学竞赛,并在部分主干课程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2018年开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率先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思维设计课程教学,构建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制作个性化、与课堂教学相辅助的学习资源,通过“超星学习通”后台上传,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实时交互反馈,实现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相互联结,并构建了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成性评价,并逐步在其它教研室推广。2015年制作完成的大型慕课《系统解剖学》,包括92个教学视频,总时长达1200分钟。课程为《人体解剖学》教学计划组成部分,作为必修课与线下人体解剖学课程同步开设,成绩按10%的比例作为形成性评价计入课程总评成绩。该课程获2016年超星杯慕课及移动教学大赛三等奖,被评为2017年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立项建设课程、2017-2018年度江西省高校第一届移动教学大赛“移动教学先锋”,2018年被列入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用于江西省高校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反响良好。课程迄今应用3个周期,选课总人数4568人,访问次数突破1000万。 M5!6oT62qp1!6E
在考核方式改革方面。积极探索传统模式与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成绩评价体系,已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多门课程中试行,并在其它主干课程考核中推广。按照标准化考试和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的要求,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教育题库,已在临床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的全部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试用,实行了教考分离。 U2?9Hi7;,Rr,;9p
在教材建设与选用方面。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学院重点支持精品教材、特色教材建设,同时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特点自编了一些相关教材和教学辅助用书。近5年,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共47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类教材6部,十二五规划类教材8部,十三五规划类教材2部。学院编写出版了的《医学实验学》系列教材获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列入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F3~9VN3=6HV6:2W
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近5年,学院承担获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5项,发表教学论文192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v9;,Aw73eO5.3o
四是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院承担着全校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普通基础和医学基础学科的教学任务,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后续各学科乃至全校整体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的走向。本着“管理出效益、管理促发展”的宗旨,学院不断强化重视教学管理的意识,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注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手段的现代化,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不仅发挥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学院组成以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副院长分管,学院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系、室主任和秘书组织落实的梯队式教学管理队伍。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进一步制定了包括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和各环节、实验教学、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二十余项。另一方面,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学院从1999年起组成了“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负责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汇合同行、学生评议,构成了教学质量的三级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先后制定、落实了8个保证教学质量标准文件,内容涉及课堂教学、集体备课、学生考试评分、专业和课程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经常性地开展优秀教研室、优秀教师评比,教师讲课比赛;对教师职称晋级评聘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及向讲授优秀课程的教师和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教师教学竞赛获优秀奖者倾斜等政策,以激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第三方面,建立了网页、QQ群、微信群、邮箱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实现了与学校教学计划与管理、成绩与学籍管理的电子化,能及时准确地建立和发送各种教学信息。 p3:7GW26qf1;3q
五是教风学风有章可循。教风方面,认真做到立章建制、从严治教。充分利用组织生活会、教师座谈会、学术报告会、教师岗前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敬业、奉献和团队精神。在年度考核中,注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对任职期间发生教学事故或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从严处理,近三年先后有4名教师受到相应处分。学生学风方面,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网络体系。长期以来,我院坚持“学生为本”原则,强化“服务、引导、教育、管理”理念,认真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根据《赣南医学院学生管理制度汇编》,细化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20多项。 同时,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工作机制,学院由学生管理机构、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构成了完善的学生工作网络体系,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c,!2Qx8?3MD3.1h
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O8.9cr1!8KQ7.6J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学院发展龙头和动力。在过去的几十年,基础医学院几代教职员工积极献身于学科建设,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高质量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基本建成了和教研室科研相配套的、比较先进的科研实验室,科研中心的成立实现了科研资源的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基础医学科研水平奠定了基础。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飞速发展。 y5+2mM3~4xe9~9E
基础医学学科2011年获批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2013年7月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3年7月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下设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医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七个二级学科。公共卫生学科2017年被批准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学院已形成了炎症与癌症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研究、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肿瘤的液体活检技术研究、环境毒理机制研究等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整体实力已步入省内基础医学学科的前列,部分研究领域达国内先进水平。 U8=4YY9+2Zh4+4c
学院依托学校科研中心研究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了显微成像、免疫组化检测、电生理检测、质谱检测等平台。建立了标准化实验动物中心,配备了SPF级洁净设备及动物实验设备。建立了标准化实验动物中心,配备了SPF级洁净设备及动物实验设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x2?7MW7!9Nd8~2J
近5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68项,纵向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公开发表科学研究论文305篇,其中SCI、ISTP、EI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11篇。主办国内学术会议3次,国外讲学或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17人次。 p7~6Os9!6tb,=9N
2015年,刘志平教授首次揭示了DNA感受器AIM2通过调节干细胞活性及肠道菌群变化来抑制肠道肿瘤的复杂机制,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Critical Role for the DNA Sensor AIM2 in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ancer》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 (2015; 162(1): 45-58, SCI影响因子30.4),并被同期Cell和另一学术期刊Cancer Discovery (SCI影响因子20.0)所评论。这项研究成果的发表是我校参与的科研成果首次登上此级别学术期刊。 i2+5sI7+5WN2.4v
五、人才培养 Y2:7xa1=7pF7?9M
秉承“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坚持“两节一工程”(医学人文节、大学生科技节以及“医者仁心”培育工程)活动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德技双馨良才。学院组织开展的《免费医学生职业素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编辑出版了仁医之路系列读本。 D4-9FX55tW8+6u
(一)医学人文节 P,=7ah4?4fH29s
为了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学院通过系列活动把医学人文精神贯彻到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弘扬医学正能量,为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T,+9YI,+1eS3-9f
1.举办原创微电影大赛。2012年以来,坚持以“青春逐梦 医路向心”为主题,以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为主线,以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为教育载体,通过基层医生真实感人事迹的收集、剧本的编写、拍摄制作以及交流和展播等制作流程,在创作拍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医生职业精神的真正内涵,并在创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受教育,同时大学生作为受众在观看影片后对职业精神有所感悟和提升。已举办六届微电影原创大赛,共有拍摄制作了120余部微电影,6个年级的6千多人参与其中,36部优秀作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展播,此外,在公众微信平台、优酷、土豆等进行了网络传播,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A4!2gu1!7Ob2~6W
2.开设医师职业精神论坛。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的体认和实践,鼓励大学生坚守职业理想,建立健全职业人格,培养专业胜任力和社会担当,自2017年起,每年在大学生中开展“医师职业精神论坛”,探讨医师职业精神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体会。医师职业精神论坛与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对接,每年派队参加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学生专场,在大会上展示学生在医师职业精神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联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16所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大学生职业精神发展联盟”,为我校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的发展搭建的一个平台。 W4.1AR9~5pY9=1D
3.举办医典诵读活动。弘扬古代医家人文精神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自2015年来坚持举办 “医典诵读”活动。《大医精诚》、《日内瓦宣言》、《医学三字经》、《谈生命》等医学经典,通过同学们的精心编排,形式多样,他们以舞蹈与音乐相结合、幕剧与乐器独奏相搭配,独居创意,同学们铿锵有力的誓言,洪亮激昂的话语,让同学们体会到医学人文的不朽魅力。同学们不仅诵出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还诵出一代赣医人的拼搏精神。2018年,组队参加了“医行天下,艺行天下”首届两岸医学人文合唱节,荣获银奖。 T9:6XX,+3nm26i
(二)大学生科技节 V6~7hB9.,EM4?8Q
1.举办“专业+”知识竞赛,掌握专业科学知识。为加强学院学风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几年来,学院通过举办解剖知识竞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实验技能操作大赛、生物化学歌曲大赛等活动,以此巩固专业所学、搭建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促进学生刻苦学习,为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奠定基础。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近90%,毕业生参加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总通过率连续12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n4-5eM6+5OZ7.,x
2.利用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训练创新思维。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获批各级各类科技创新课题85项,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2项,发表论文44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活动近1000人次。在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课题中,从确定项目立意点,到撰写项目申请书;从立项审查的波折,到确定研究方案与寻找创新点;从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到项目的具体研究。学生们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文献的查阅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地完善,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敢于创新的实践勇气。 k5~9VW6:6bE6?5b
3.运用科学知识技能,开展创新创业实践。2015年成立全称为基础医学院“创客空间社” 社团,简称为基础创社,开展创业知识讲座、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创业技能培训等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指挥和领导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积极联合同类组织的其他院校,构建经验与信息的交流合作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和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4项;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最佳组织奖1项、三等奖8项、优胜奖6项;“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首届江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f3:7yX3~9KQ2+5I
(三) “医者仁心”培育工程 o6?2bv3+2sy1=2G
1.开展仁爱教育。开展“爱自己,从珍爱自己开始”主题班会,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制定班级安全公约和班级小目标,将执行情况在空间动态发布,形成班级日志,推动仁爱教育常态化。开展“关爱他人,从关爱身边人开始”主题征文比赛,采用读后感、观后感及其他不限题材方式,记录身边发生的真实感人故事。开展“关爱家庭,从感恩开始”主题分享会,通过分组讨论和“亲情故事”分享、老师总结,让学生加深了对家人的眷恋和感激之情。开展爱自然——古城墙文明清扫活动,清理垃圾、清除小广告、清扫落叶……,这些微小的举动表达了学子们“真爱美丽大自然,呵护美丽我先行”的信念,也是我院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行动。开展“爱集体,为班级荣誉争光”主题拔河比赛,增强学生意志品质,强化班级凝聚力和学生集体荣誉感。开展缅怀“大体老师”感恩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宣传遗体捐献活动,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医学事业。 s4:1UC,!9ld9~1A
2.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南康区康和园、潭东养老院、坪路村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体验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的职业情怀,每年学生志愿者参与1400余人次,平均时长6000余小时。 y5?6Xl1-4uQ9,J
3.实施“小药箱”健康教育计划。“小药箱”留守儿童健康教育计划社会实践公益项目始于2014年,是根据赣南原中央苏区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组织学生志愿者立足专业知识,为留守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健康教育课堂、上门发放非处方常备药品,提升留守儿童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项目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高校志愿者结对组建联盟,通过“政府主导 高校主办 社会参与 多校联合”的校地协同育人模式,教育引导我校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传承红色基因,树立家国情怀,增强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累计参与人次6232,开设566次健康教育课堂,建立1285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档案,发放小药箱1650个,提供非处方药品40余种,累计金额142000多元人民币。该项目目前已成为赣南医学院实践育人的品牌,2017年、2018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 H2.6Rh6:1Ry6~1q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