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为所训,旨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 Q81oL3.5WD,?5p
研究所前身是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厅于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1950年4月转属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3年3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9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现任所长孙航研究员,党委书记李宏伟。 s2=1YR6?3Fn6-4e
研究所建有昆明和丽江两个园区,其中昆明占地面积1018亩。研究系统设置“三室一库”,即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植物标本馆(KUN)馆藏标本150余万份,是全国第二大植物标本馆。种质资源库已累计采集保存种子总量达10,285种,82,746份,种数超过中国种子植物总数的1/3。现有控股企业1家,参股企业4家:其中云南云投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云南西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新三板挂牌企业。 G8.5OG8~1vX7?6P
新时期,研究所深入实施“一三五”规划,并结合研究所分类改革确定了“率先行动”计划聚焦的五个重点研究领域和四个服务项目,形成了新时期的办所方针。 p3:5sc,;9fw1+,o
新时期办所方针 R3;3Xa9.3uM2+5n
立足中国西南,辐射东南亚和喜马拉雅,在植物学、植物化学及植物资源发掘、利用与保育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v7-2kX4?3Ar2?8J
重大突破 r2!1Vp62RL5!9H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多样性时空格局与保护;新药创制研发;植物种质资源与产业发展 B2=3AM6.5AD1~7E
重点培育方向 p6.2ly8;6YK4-2i
植物繁殖生态与适应性进化;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植物种质资源保藏与利用;民族植物学与区域发展;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 B21Ii4?1hy9?9i
特色研究所“特色方向” U2+8LE4.5ni3!5V
1、植物多样性家谱与DNA条形码 R4!,BJ8;7Vy3!9X
方向表述:从生物区系或生态系统到基因组水平,多尺度、多层次构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植物类群(含真菌,下同)的多样性家谱,回答其起源演化、格局形成、维持机制和繁殖适应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建立野生植物DNA条形码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创建我国西南植物多样性家底大数据平台和DNA条形码数据库服务平台,推进野生植物精准鉴定,服务国家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社会发展。 Z8.2on4=4xB1:1W
2、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 A5?9by9.4Qc7.6n
方向表述:以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依托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测定、生物活性与功能、化学合成与结构优化、生物合成与合成生物学、分布及演化规律、天然药物发现与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从植物资源到天然药物的研究体系。在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天然产物活性与功能、天然产物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天然药物创新方面取得代表性成果,抗抑郁1类新药“奥生乐赛特”、治疗呼吸道疾病5类新药“灯台叶总碱”等新药创制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并在天然产物大数据中心建设、高含量天然化合物新功能的发掘与利用、新结构天然产物发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为我国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和植物天然药物创新高地。 l4=3JU9;9Ha9~4o
3、植物种质资源与区域发展 T99pS23J09=9X
方向表述:面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系统地收集、保藏、研究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开展特殊环境植物、作物野生近缘种、高值工业原料植物基因资源挖掘的基础研究。针对新种质创制,研究提高抗逆、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相关的机理,发掘具有观赏、药用、食用、香料、生态修复等功能的特色野生植物资源和高等真菌,开发产业化关键技术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开展西南地区极小种群植物的调查和保育、西南世居民族及东南亚原住民族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的发掘和保护。推动“一带一路”生态屏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建立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和研究一体化的大科学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和人才队伍,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提供战略植物资源材料、信息和科学技术支撑。 O8+4qX2!,Te2~4w
特色研究所筹建阶段主要服务项目 Y2:8EU1;3BZ,!3U
1、植物中高含量天然产物功能发掘与利用 u37Qu7-8nK7?40
2、高档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 Q5~,0G6!9Jm2=4P
3、典型区域特色生物产业示范与民生改善 l1?8ew5-1hO1?1B
4、iFlora与综合服务 i8~2gi8~,Bl,:,E
人才队伍建设 n7~2ob5?7Sr2=1m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4项,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161项,云南省相关人才计划121项。研究所现有生物学和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下设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和药理学4个二级博士培养点和对应硕士培养点,并在生物与医药和药学2个专业型硕士培养点招生。在读研究生570人,其中博士生242人,含留学生23人;硕士生328人,含留学生9人,另有云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62人,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生20人,西北大学联合培养9人。 K,.4ug5:7wd1-7F
争取和承担科研任务 T,-,iv5?7sR45F
2019年度新增立项160项,项目总经费20010余万元。其中,新增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家重大专项专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3项、NSFC-FDCT(内地-澳门)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新增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专项委托项目经费突破1000万元;新增中科院云南昭通科技扶贫与生物产业示范项目1项,中科院国际伙伴计划“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专项1项,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2项,中科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2项、云南省生物医药重大科技专项1项。 09-4BF6.9Ce8+1M
科研工作进展与获奖情况 y1=9WB3!5Ue7-1I
2019年,研究所共申请专利90件(含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专利44件(含实用新型专利4项)。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登记新增8项。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8件。2019年获各类奖励6项,其中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贵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周俊院士获2019年吴征镒植物学奖杰出贡献奖。完成了41件商标的注册申请,注册类别含了药(第5类)、植物(第31类)、科研(42类) B6=7tF21Hy9~8C
2019年,共发表SCI论文691篇:IF≥9论文31篇,Top5%论文58篇(其中IF≥9论文19篇),Top10%论文136篇(含IF≥9和Top5%),Top15%论文197篇(含Top10%);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305篇:IF≥9论文16篇,Top 5%论文28篇(其中IF≥9论文9篇),Top10%论文69篇(含IF≥9和Top5%),Top 15%论文94篇(含Top10%);共发表CSCD论文87篇;出版专著13部。 k97lZ5.6kT,~2h
院地合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X1=3Jq8=1Cn,!6S
2019年,研究所围绕国民经济主战场及区域发展科技需求,积极拓展合作模式,深化院地合作,共接待来访企业、院所和政府30余次,接待人数200余人次,包括12家政府部门、36家企业、15家高校院所等。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保障转让项目的顺利实施落地,年度转让到帐经费2015.1万元。新增国内横向课题78项,总经费3618.84万元。 01!5cG2:,jg3.5n
国际合作及其成效 n4.7lX8:3uI4+6v
2019年,研究所新增国际合作与国际人才项目18项,总经费达141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支持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总经费1073.4万元,境外来源经费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经费38万元,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项目经费251.1万元,国家及省外国专家局外国专家项目经费50万元。2019年研究所共派出临时因公出访176 人次,接待境外学术来访221人次。新签署涉外科技合作协议4项。 o6?1km1,sn7.,I
主要挂靠的学会、主办或承办的重要出版物等 Y2.5zH2-5WE9~4Y
2019年研究所主办期刊国际化影响力显著提升。Fungal Diversity影响因子再创新高,达15.596,在Mycology学科领域期刊连续两年位列第一。Plant Diversity被SCIE数据库收录,成为研究所第二本被SCI收录的期刊,其2018年Scopus影响因子(CiteScore)为1.68,模拟JCR影响因子(2019年)为2左右。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被Scopus收录,模拟JCR影响因子为2.1,引用率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围绕植物学研究热点,期刊编辑部组织系列专刊,汇聚研究所学术积淀和领域最新成果,实现了所办期刊学术平台影响力的大幅提升。 U2=6aN1-4sy,;5U
(以上数据截至2019年12月) Q,+1Lp4-3tF2=,O
历史沿革
一、1938~1949年,建所创业时期 T3=9SB1!8iX2;4m
地域特殊、地貌复杂、气候多样,云南孕育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最早采集中国植物标本的是欧洲人,可追随到17世纪中叶,在过去的400多年里,到中国采集植物的外国人达300余人,采集标本达120多万份,中国植物物种70%以上的模式标本存于国外各大标本馆。从19世纪开始国外学者足涉云南,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有英国外交官A. Henry、法国人P. Vial、H. Leduc、Tanant(均为法国驻蒙自领事)等,20世纪有法国人J. P. Cavaletie、F. Ducloux(均为法国天主教神甫)、英国人F. Kingdon Ward(植物学家和探险家)、G. Forrest(爱丁堡采集员)、奥地利人H. Handel-Mazzetti、瑞典人H. Smith等。中国学者钟观光开国人赴云南采集之先河,1919年到大理采集标本。此后,秦仁昌、蒋英、郑万钧、汪发缵、郝景盛、刘慎谔、俞德浚、蔡希陶、王启无、冯国楣等先后入滇采集,为昆明植物所前身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成立奠下基矗 R2.7Yg3?5UZ,8C
193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厅合办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成立,胡先骕任所长(1938-1950),严楚江任副所长(1938-1940),次后,汪发缵(1938-1940)、郑万钧(1940-1943)、俞德浚(1943-1947)、蔡希陶(1947-1950)任副所长。 P7;6fT1!3yw7;6W
成立于抗战烽火中的农林植物所,集聚了胡先骕、严楚江、汪发缵、唐进、陈封怀、陈焕镛、匡可任、王启无、郑万钧、俞德浚、张伯英、蒋英、蔡希陶等著名植物学家,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包括森林树种、经济植物、药用植物的调查采集、烟草的引种栽培试验、云南松地理种源的生态习性观察和重要乔灌木植物的繁殖试验等多项研究。编辑出版年度研究汇报。 03;,ZV6?7004~,0
二、1950~1976年,巩固、恢复时期 n3?5UP8~1lx3,M
1950年,昆明解放后,原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被接收改建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蔡希陶任主任。 C6:1bz3!,Dq8=6V
在中国科学院和植物研究所的领导和部署下,昆明工作站集中主要科研人员参加了橡胶宜林地考察、经济植物的引种栽培试验研究、茶花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和栽培栽培研究、云南热带生物资源考察和中苏联合考察紫胶寄主植物资源联合考察等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科研任务。建立了植物分类组、种苗组、标本分类组、植物园、图书资料组等科研组织,筹建元江保植站。此期间,一批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所工作,增加工作站的新生力量。 t5=7WE1+4BS6;3Q
1957年,三幢品字形科研大楼竣工,极大改善昆明工作站的科研硬件条件。昆明工作站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x42Vo,-5AI3?,f
1958年,开始筹建昆明植物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上呈报昆明工作站转升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请示报告。 v,4r07~4rn7+1U
1959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命吴征镒为所长,蔡希陶、蒲代英为副所长。同年,开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蔡希陶兼任主任,周凤翔任副主任。 d4.6IG2-4zB3.3p
1962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吴征镒任所长,蔡希陶、蒲代英任副所长。 D8+6Y08.1fo,-1F
1966年,昆明分所的科研单元有植物分类研究室、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室、植物生理研究室、昆明植物园、地植物组、土壤组等研究单元,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大勐笼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站、丽江高山植物园、元江引种站的建成,扩大了研究所研究领域的覆盖面。昆明植物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i1;3lN6~7Ke3!2K
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原所领导靠边,成立革命委员会筹备组,罗鸿源任组长,李生堂、张斌任副组长。 k8~5CH,-1Ju9=4t
1968-1970年,成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革命委员会,主任暂缺,何泰怡、刘忠福、蔡友昌任副主任。 w2;2qf2?4OH4!3N
1970年,整所下放云南省管理,改为云南植物研究所,归口云南省科委领导。 Q9;4yw4!5PS4=6z
1971年,吴征镒任所革命委员会主任,增加赵元祯(1971-1976)、晋绍武(1974-1976)、陈家杰(1975)、张敖罗(1975-1976)、段亚华(1975-1976)为副主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改为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归口云南省科委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双重领导。 Z8+9xJ9~8Fc8?1e
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军宣队、工宣队进驻研究所,以“文革”为主,延续十年,科研基本停顿,时光耽误。所幸昆明植物所的整体建制和主要实施设备未受重大损坏。1976年后,迎来科学的春天,昆明植物所犹如青春焕发,得以迅速复兴。 e6:7jv4?4xk33O
三、1977-1996年,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时期 i3.,Ee7.9tF,=7Q
197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收回原属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革命委员会于1979年撤销,恢复所长制,中国科学院任命吴征镒为所长,蔡希陶(1979-1981)、张敖罗(1979-1983)、徐达(1980-1986)、周俊(1980-1986)、车奇云(1982-1983)为副所长。时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 s7+1Fz7;8EA63Q
1983-1986年,中国科学院任命吴征镒为名誉所长,周俊任代所长,1985年,正式任命周俊为所长,苏蓉生(1983-1985)、王守正(1983-1986)、陈书坤(1985-1986)为副所长。 F5=9Np,-8DA9+9A
1987年,中国科学院决定调整云南的生物研究所,将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的群落室与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合并建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其他部分合并昆明植物所,新建民族植物研究室。吴征镒任名誉所长,周俊任所长,裴盛基、陈书坤、王守正(1987-1988)、许再富任副所长。 j32Gs65iu5:4j
1990-1994年,中国科学院任命孙汉董为所长,许再富、吕春朝、辛正才为副所长。 V2+,ah51Bh3!8m
1995-1998年,中国科学院任命许再富为所长,郝小江为常务副所长、吕春朝为副所长。1996年底,中国科学院决定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昆明植物所建制分出,昆明生态研究所整所并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许再富任调整后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筹建组长。 G17An2~3Br5-8f
四、1997~2008年,科技创新时期 S1?6tr3?1iV4~2y
1997-2001年,昆明植物所领导班子提前换届,任命郝小江为所长,刘培贵、李德铢、杨永平为副所长。 f,;9XB7=4uk1+2e
2002-2005年,任命郝小江为所长,孙航为常务副所长,刘培贵、李德铢、杨永平为副所长。 q1+8fq6~3w05!6Y
2006-2008年,任命李德铢为所长,孙航、刘吉开、杨永平、甘烦远为副所长。 n1+4zM5;1VP6=3M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1987年和1996年经历两次重大体制调整后,在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关怀和支持下,昆明植物所建成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理与生物多样性院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重点研究单元,学科布局和科研特色进一步优化;综合科研大楼、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种质资源库大楼、标本馆、图书馆、物业中心大楼、研究生公寓和文化广场等竣工,科研区建设焕然一新;科研实施设备和仪器装备得到大幅提升;研究生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科研队伍的素质、结构和数量空前提高和改善,一代年轻而优秀的科技人员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昆明植物所进入崭新的知识创新发展时期。 C2+2Qz3-1rf93S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