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简介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周廷儒院士1964年创建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和张兰生教授、史培军教授1989年建立的“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室”基础上组建。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实验室”开始运行;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运行。 t3!7Pu2:3Op,=2b
环境演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上世纪50~60年代,周廷儒院士开创了中国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在中国自然环境变迁及地域分异等方面做出了领先成果;80年代,周廷儒院士与张兰生教授提出并积极推进了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重点的环境演变规律研究,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90年代,以史培军教授为主又开拓了自然灾害研究方向。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由此成为本实验室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区域环境演变规律和自然灾害发生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动力学机制。 Y58PH4.8Ae5+4P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呈现极端事件频次增加、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造成的经济与社会损失日益严重。针对学科发展趋势,实验室对科研队伍和研究方向进行整合与调整。总体定位为:以地理学为基础,以自然灾害学为核心,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出发,揭示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探索环境演变、灾害发生机制、灾害链、灾情、灾害区划和风险防范等基本问题;发展应急监测、应急评估、应急信息等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国家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灾害救助与恢复重建;研发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技术与管理模式,支持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与风险产业发展。培养防灾减灾人才,促进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特色为:从地理学角度系统研究自然灾害,将环境演变与环境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研究兼容并蓄;创立和完善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总结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发展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计算方法,推进遥感在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B8:4Io,~,Pp5+3Z
实验室目前有四个研究方向: (1) 区域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形成规律;(2) 自然灾害监测;(3)自然灾害评估:(4)灾害风险防范。 w7+9Ur5=,vY19w
室内实验仪器设备,野外试验基地和平台运行良好,并不断完善,实验基地和实验设备全部对外开放。室内测试实验室有沉积粒度、磁化率仪、树木年轮、孢粉分析、稳定同位素、振荡筛分仪,行星式球磨仪、活塞采泥器、自动称重马弗炉、便携式水质毒性仪、便携式多参数水质监测仪、便携式磁化率仪、车载空间信息采集系统等仪器设备。有大小风洞模拟、数字地球、灾害监测、信息处理和模拟等系统,其中包括干旱灾害模拟与评估系统硬件、环境灾害监测系统和地振动模拟、土壤含水量监测系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空地联合监测平台中的空基监测平台——灾害监测无人机系统。野外实验基地有北京房山综合实验基地。 v5-3lt,=8WM8!5O
目前,实验室共有固定科研人员42人;各类流动人员共46人。实验室建立开放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合作进行硕士、博士生的培养、博士后进站工作及国内外访问学者的合作研究工作。 Q2.,D02-2ej6,Q
实验室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面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相关的学术交流会和科学研讨会;同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制;并设立了开放课题;提高了实验室在国内和国际的学术影响力。 T9~3zd5!4YT9~2X
实验室注重在国家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责任和社会服务,积极参与自然灾害的应急及防灾减灾工作,为国家各部门提供及时的参考数据和建议。并对“中国减灾(英文版)”进行了改版,创办和主编了“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M9;2U04?7ui2!7D
研究方向
实验室定位以地理学为基础,以自然灾害学为核心,系统研究区域环境演变规律、自然灾害(链)过程,发展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技术,开展自然灾害评估与模拟研究,探索灾害风险管理的模式,完善综合灾害风险学科体系建设。 G1~8Jy7:7Ud7!1E
实验室独具特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从地理学角度系统研究自然灾害的科研机构,将环境演变与环境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研究兼容并蓄,首创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总结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建立近地表风沙运动模型,发展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计算方法,推进遥感在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中的应用。实验室注重在国家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责任,积极参与2008年应对南方冰雪灾害和5.12特大地震灾害应急及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和国内自然灾害研究特别是灾害风险防范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Z8~2yW9!2Nt89P
目前实验室设有四个研究方向: r5;1jR2:6zm5-5x
1. 区域环境演变团队:开展各种致灾因子形成的环境背景(包括自然和社会因素)及其对自然灾害形成、灾害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学术带头人:伍永秋教授。 G5~8GJ6?6cY7~7R
2. 自然灾害监测团队:综合利用 3S(RS、GIS、GPS)技术,从事数字减灾、灾害遥感测量,开展灾害实时监测,为抢险救灾和应急响应提供信息保障。学术带头人:武建军教授。 w4-,WJ9:9Jg9~3b
3. 自然灾害评估团队:调查灾情,建立灾害评估模型,研究灾害时空分布,为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依据等。学术带头人:刘连友教授。 f,!9KU1=8Fu4+6G
4. 综合风险防范团队:定量分析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脆弱性,建立区域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为防灾减灾规划和综合风险防范提供技术支撑。学术带头人:史培军教授。 E4!,Wi4=7tx8=3T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