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医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是同济大学的前身,也是同济医学专业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布局调整中,医学院整体迁出至武汉,但同济人医学情结至深,历经百年沧桑后,同济大学在新世纪之初重建医学。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原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恢复设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经过快速发展,同济大学医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医学院校前10%。 D3?6Hm66lW9,k
医学院分布在四平路、沪北、沪西三个校区,有基础医学院、护理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十院临床医学院、同济临床医学院、东方临床医学院、肺科临床医学院、一妇婴临床医学院、附属杨浦医院、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附属皮肤病医院、附属天佑医院(筹)、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筹)、附属康复医院(筹)、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筹)、附属脑科医院(筹)以及20余家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基地,临床教学资源丰富,附属医院总床位数12 000余张。医学院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消化内科、产科、职业病科、呼吸科、中医科、急诊医学和临床护理专业),和一批上海市重点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中心。 w6!1rt44GW7-6B
为探寻同济医科的创新发展之路,近年来,同济大学结合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未来趋势以及国家需求,将医科发展重点集中于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干细胞”“肿瘤”“脑与脊髓”“心脏”等几大领域。2010年成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在各家附属医院布局并成立转化医学中心,凝炼四大方向。在建校110周年之际,基于附属医院的特色医疗资源,分别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采用灵活的双聘机制,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合作。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同济大学在干细胞及转化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丰硕。同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K8!4wp9~2kx5:9z
医学院以引进和培养一流人才为中心。拥有中科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长江学者5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入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百余名。形成了活跃、严谨、浓厚的学术氛围,近五年来科研总立项经费达14.6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9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8项,在Nature、Science、Cell等影响因子20分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普及一等奖等近20项。 w4:4Dq8!9Yq2:9z
医学院目前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医学院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400余名,博士研究生300余名,非全日制学位博100余名。目前全日制博士硕士在校研究生2000余名,非全日制学位博400余名。 W7;2px,?3jI2:6M
自2019年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拔尖卓越培养)以“医学实验班”大类招生入学。第1学年在新生院完成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学年末根据本人志愿及学院/专业分流标准被选拔进入临床医学专业(145名左右);第2~4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强化早期临床、早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第4学年末根据推免标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本科后培养方向确定[本博贯通培养、本硕贯通培养、“5+3”一体化(四证合一)培养和常规本科培养];第5学年进行临床通科实习,达到毕业标准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另每年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30名,护理学专业学生20名,MBBS国际留学生约30名。目前,医学院在校本科生约1 000名。 W6?1pO1!7ht8;5p
医学院秉承“精诚济世,明道致远”的办学理念,建立了以“5+3”卓越医师培养为主体、以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本博衔接培养为突破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行结果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未来可发展成为具备“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引领学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的拔尖卓越医学人才。近年来,医学院学子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等奖项。 A7~3LM4=9EQ,~,d
医学院紧扣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积极与国际一流医学院合作,持续探索建设国际医学院管理、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目前学院已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士等国的知名医学院开展了广泛合作,引进优质师资与课程,搭建合作培养、学生交换、教师互访任教、转化医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每年20%~30%的学生有机会赴海外合作学校进行为期1周~3个月的交换实习或临床轮转;毕业生可以申请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赴合作学校攻读学位,或赴国外医院接受包括住院医师培养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深造。学院常年邀请外籍教授来我院参加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和学术交流。国际化已成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 R,?8vx6~,uH4.6J
近年来,同济医学获得捐赠基金累计约2.5亿元人民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推动同济医科加快向国际一流水准迈进,实现同济医科的复兴。 S6?2zT6?6uh,!8z
三好坞畔忆峥嵘、同心河滨望愿景,同济大学医学院将继续坚持“淳德、抱朴、务实、尚学”之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发,向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的目标迈出新步伐,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作出新贡献。 a6.5iZ,:7LT5+,L
历史沿革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至今已逾百年历史,曾经培养出裘法祖院士、吴孟超院士等一代著名医学家,并被誉为“医生的摇篮”。 K17of7;2yr4!5F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d7+9nL9;6UO64Q
1912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k1~6Aa6~2cB8!,F
192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达第120号训令,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从此以后,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N2.5bn7=9Hq,=8B
1927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z7+6DP,=7Wz8.1Q
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布局调整中,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迁往武汉,使得同济大学在较长时间没有医学专业。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又改名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但同济人的医学情结至深,一直为再开医学专业作不懈的努力。 y3.8aH,?1jf,~3i
2000年4月,与原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同济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短短十余载,临床医学作为同济大学的重点建设和发展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B6!5fc7;2TA3+7s
2001年,医学院设立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 o2~,Zu,+4oS,=5w
2002年,同济大学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H,=4zw9:3iw6!,n
2003年,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专业建设,投资亿元的医学大楼在校本部建成,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O3~7wZ7-3Zy1?5R
2005年,医学院开始在长学制学生中实施本科阶段导师制。 n6.5eo6.6q07!9f
2006年,医学院启动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R8+1Ja5:8od8-4B
2007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价优秀。 j6~2xW3:40b4?2D
2009年,医学与生命科学实验教学楼投入使用。并相继建立医学模拟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考试中心,组建标准化病人队伍用于学生技能训练。学院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y2;6eu3~5BT9!6m
2010年,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医学院着手设计临床医学专业“5+3”人才培养模式;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带动下,在校内通过“试点班”的形式启动“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年,医学院在各个附属医院建设“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2010年起,医学院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国际合作平台,与欧美多所大学的医学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展了国际合作培养医学生的资源。每年20-30%的医学生有海外临床实习和科研实习的机会;与美国联合培养MD/PhD,与英国联合培养MD/Msc,联合培养PhD。 h41kp1;,Ma,.4C
2011年,获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及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b1~50h1;6qt4=6v
2012年,医学院全面启动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专业课程改革举措。国家级临床综合实训中心建设项目教育部立项。获得进行“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s4-1XL37Qt1!2c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