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蒙城站)是国家科技部于2007年首批批准设立的1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蒙城站的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省地震局共同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蒙城站于2010 年12月23日正式揭牌。 U,!3JE8:2lk58a
蒙城站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位于小涧镇黄柏山麓,占地9330平方米,海拔高程54m,属国家基本台站,台基为震旦纪砂岩。 L4:1Be3~4aq9;6E
自批准建设以来,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省地震局的共同投入下,蒙城站建成了监测楼、地磁房、搬迁技术系统,对供电、道路、招待所、文体设施、职工宿舍、台站绿化等进行一系列规划改造建设;并且增加了钻孔应变、电磁波、GNSS等观测仪器,更新升级了质子旋进磁力仪、磁通门经纬仪、地电场仪、地电阻率仪等观测设备,进行了避雷改造与方位角校正。中国科技大学在蒙城站建设了激光雷达实验室,安装了气辉观测仪、射电望远镜、激光雷达探测仪、流星雷达等多套尖端高科技观测研究仪器。蒙城站下设两大中心和六大实验研究室,拥有宽频地震仪、地震数据分析仪、高空钠层探测激光雷达系统、多普勒激光雷达运载平台、450mm望远镜及扫描系统、光学分系统——激光雷达系统、闪电定位、气辉成像等多种先进仪器。在优质地理条件和精密仪器的保证下,蒙城站具备对皖北地区100公里内的1.0级以上、东部地区4级以上、西部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监测能力。蒙城站已开展测震、电磁、形变、流体、太阳物理、磁层物理等30多个地球物理观测工作,并承担了GPS、重力等10多个野外观测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f2?1lI5!1Eo5.,H
蒙城站产出的各类资料不仅服务于地震系统,还服务于安徽及邻近省市的高校和科研部门。蒙城站通过监测郯庐断裂带以及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个重要构造边界的运动,长期积累地电、地磁、形变和重力等观测资料,为研究中国这两大构造边界演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安徽及邻近省份的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通过监测中高空大气层中的物理过程,实现对固体地球、大气层、磁层等整体的综合性观测;使用得到的可靠地磁观测和太阳物理、磁层物理资料,研究磁暴的早期预警问题,探讨空间物理过程对 GPS 测量的影响,以及大气运动对于甚宽频带地震仪的影响。为推进地震数据共享服务,蒙城站还构建了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方便数据资料的共享。 e4=4DZ9~4zA88R
蒙城站的建成对于科学研究、防震减灾、公共安全、国土规划、环境保护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例如,可以推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地球化学、地球动力研究;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断层的探测,获得该区域高精度三维地震构造模型,可以确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 X3.6Ft8;1Dv9?30
2013年-2017年期间,以蒙城站研究人员为负责人共承担了包括国家基金委、 973、中科院、中国地震局、省科技厅等各类项目 158 项,共计 1.744 亿元。同期,蒙城站研究人员共发表了包括 Nature 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EPSL、 GRL、 JGR、 GJI 等国际著名期刊学术论文 299篇(其中 SCI 论文 258 篇),获授权专利 15 项。 2013-2017 年期间,蒙城站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获得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在科技部2018 年的国家野外站梳理评估中,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评“优秀”。 i1=7VQ,:6V03~2X
方向定位
蒙城野外站是中国地震局的国家基本台和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中的基本站,运行着测震、地电、地磁、电磁波、形变等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手段,是开展野外科学观测的良好平台;拥有先进的空间物理近地空间环境观测手段,集成了中高层大气和太阳射电探测设备,如瑞利-钠荧光激光雷达、车载测风激光雷达、流星6雷达、全天空气辉成像仪、太阳射电望远镜等等,是中纬度地区为数不多的中高层大气观测站之一,可为中高层大气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观测资料,填补了我国近地空间观测台链在中纬度地区的空白。 J720n4:1eg5+8q
【定位】 R1.3pm1!6LB5+7Z
通过探索高校和业务部门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建成全省电磁学科管理中心、皖西北地震观测研究基地、监测、预报、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和示范基地。 f1=7wi1+5PR4~3N
以蒙城站为基地,开展地震,重力和电磁等地球物理观测和研究,发展新型观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开展联合地球物理探测。将蒙城站建成一个区域地球物理实验场和研究中心。以提升我国近地空间以自主地基探测为主的研究原创能力为抓手,以推动数据共享和合作研究为立足点,获取实时近地空间环境监测数据,拓展近地空间环境地基监测数据的应用,推动天地一体化的近地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网的建设。 X6~5Jj,.7DL4;5p
【发展目标】 d98FB3.8Ln1-1y
以现有良好的观测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为基础,按照“观测、研究、示范”的要求,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努力将“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成为地球物理科学和近地空间科学发展的重要野外观测、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示范基地。 U,.4Ij8;1Yp6?,r
蒙城野外站作为安徽省地震局“一场一带一站”科技发展战略7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部区域地球物理观测中心台,肩负西北部所有地震台数据汇集、处理及研究功能。 f2~1AT9+1Mz8?3A
未来蒙城野外站还将进一步开展皖西北地区综合监测体系及地球物理仪器测试,区域地球物理观测实验场建设;开展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及研究;发展新型地震观测技术,研发地震观测仪器,开展地震和重力等地球物理联合成像方法研究,进行区域地球物理探测;围绕中高层大气耦合过程特征及机理研究;空间环境多手段、多变量综合探测和中纬度地区空间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对固体地球和低层大气的扰动事件和太阳活动的响应研究。 d,!70r5.,zt2=1O
定位:通过探索高校和业务部门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建成全省电磁学科管理中心,皖西北地震观测研究基地和近地空间探测基地,打造监测、预报、科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科普示范基地。 U9~8fg7.2vq1.4L
目标:逐步建成为一个世界水平的区域地球物理观测实验场和科学研究中心,提升我国固体地球物理、近地空间探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研究原创能力,推动天地一体化的近地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网的建设,推动数据共享和合作研究。 T8:2pn5;9kc45a
【主要任务】 w7!,Vw1~2BV7?7T
蒙城野外站的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固体地球物理方向具体包含:地球内部结构、震源物理、地球动力学。空间物理方向具体包含:高空大气、电离层、磁层以及太阳物理。 u8?8Rg91Ng18I
蒙城野外站包含2个中心、6个实验研究室,拥有18种囊括测震、地电、地磁、重力、形变、近地空间等观测手段,具有立体综合地球物理野外观测、试验、科研能力的基地。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 a4-7oV5;4NF6~4j
(1)监测郯庐断裂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地震活动性。利用甚宽频带地震仪、绝对重力仪和GNSS监测这两个重要构造边界的蠕滑(慢地震)或长期缓慢的形变;积累地电、地磁、形变和重力观测资料,为这两个重要构造边界上的地震预报提供精确的数据,为邻近省份的地震预报研究提供可靠的前兆资料;开展流动地震台阵、重力及大地电磁观测,更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分支断裂带、大别山、重点城市地区的精细地壳物性结构,认识区域发震构造特征,服务于8防震减灾事业。 o2-6NY7;2mj8:8I
(2)监测我国中纬度地区上空近地空间环境的关键要素,揭示其区域性特征和空间精细结构。利用蒙城站多种主被动光学和无线电设备,开展空间环境多手段、多变量综合探测,探索近地空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变化规律,以及太阳活动、低层大气/地表活动对于其的影响,以期获得近地空间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对不同地理条件的依赖,固体地球和低层大气的扰动事件对近地空间环境系统影响的机理。监测皖北煤电能源基地及“西气东输”安徽段的地磁场变化,为磁暴的研究和早期预警提供可靠的资料。 E4?,bI,!7MS9;6z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