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起源于1952年建校时创办的热处理科和表面处理科两个专业(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是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布点设置的首批材料热表类专业之一),先后经历了“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阶段。2009年6月,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上组建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O4=3dq8?1eO6+1Z
学院现设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系、腐蚀与防护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复合材料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心。现有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江西省高校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201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我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获唯一五★+水平,在全国所有开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80所高校中排名第1。我校是江西省高校最早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也是江西省高校最早、目前唯一开设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是学校特色工科专业,航空特色鲜明,是“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江西省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新能源材料方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江西省重点扶持专业方向。 I9-7Qz4=6mk92n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表面与界面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军用关键材料”国防特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材料学”学科是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是江西省第二批示范性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航空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西省双一流学科、学校博士学位学科建设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方向之一。“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t95IC8+7Mt6;9I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潜心育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1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98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51人(正高20人,副高31人),占专任教师的52%;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87人,占专任教师的89%;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金牌教师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3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人才项目)1人,校“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卧龙之星)9人。 G1~5CY6!1Jz8!5d
学院教师致力于科学研究,注重学科融合,强调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学院拥有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航空材料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示范基地、江西省“金属材料微结构调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等七个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开发、技术服务项目360余项,科技到款经费近600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获批江西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20多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多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O5;8hy,.1wm9=8D
学院现有本科生近1900人,硕士研究生近300人。学院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始终把立德树人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西日报以《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人才——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纪实》为题,报道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做法;江西教育电视台专门报道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工程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具有航空特色的复合材料专业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航空工业洪都、昌飞、成飞、江铃集团等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建立30多个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构建了一流本科人才“三四三”培养体系,坚持专业航空特色化发展。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教改课题10多项,出版教材7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竞赛奖200多项,其中国家级大赛特别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本科生就业率达90%以上,稳居学校前列;考取硕士研究比率连续四年排名全校第一。 o3?8fk,;5RJ5+8M
经过近7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形成了紧密结合江西地方经济,服务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的鲜明特色,在江西省高校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术地位,为江西省和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如1983届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校友向巧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届航空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校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特级专务唐军,1993届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校友、四季沐歌集团总裁李骏)。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对江西经济与社会、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g2=4hh9=9jm5:1w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丰和南大道696号F栋一楼 f8!6pT1.4VZ9-2j
历史沿革
1952年3月:起源于建校时创建的“热处理科”、“表面处理科”两个专业 N6:2Px3;,OV7~5N
(汉口航空工业学校,设置了首批6个专业:焊工科、热处理科、工具科、铸工科、锻工科,表面处理科。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是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布点设置的首批材料热表类专业之一。) G5.2Lf7;2Jp6~6W
1978年4月:成立“材料工程系” D5~3p09+1Bm3.,q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当时学校共有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航空铸造、航空锻造、航空焊接、航空材料腐蚀与防护、航空机械加工6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本科专业分布在该系。) B6~4Gw1;8Qf,;7y
1998年7月: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r1=3CL7+1cW5:6i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根据国家教委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要求,“腐蚀与防护”专业从“化学工程系”调整到“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腐蚀与防护”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两个专业为基础成立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铸造成型工艺及设备”、“塑性成型工艺及设备”和“焊接工艺及设备”3个专业为基础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m5-6Sz1-2MT7=2C
2000年7月:成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研室,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 L4,qQ6;,lU2!,I
2004年12月: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V1?5sV7=3fy2.4Z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下设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腐蚀与防护5个教研室,设有“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 X2;2XN24za,=1x
2006年3月:学院设立金属材料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材料成型与控制系、焊接工程系,撤销各教研室。 q4!9Ct8?1rL7-4A
2006年7月,学院整体搬迁至前湖校区。 Z5=1Eu5?8WB4~6u
2006年12月:学院设立铸造工程系、塑性工程系、焊接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系、腐蚀与防护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撤销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与控制系。 a7?3Bq8-7CJ3?2n
2008年,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设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方向。 A5!9UE9!4vS3;1N
2009年6月: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上组建新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i1+4SX2?4vd3.3s
(南昌航空大学,学校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合理配置资源,进行了专业和系部调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2个专业及其依托的铸造工程系、塑性工程系、焊接工程系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离出去,和“机械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组建“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另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上组建新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系、腐蚀与防护系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i9!2Zq9.5xe4;9N
2009年9月:学院成立复合材料与工程系。 L8~1OL32Bm4?8Z
2011年3月: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A4!7zX6!2qm1+60
2011年5月:学校批准我院成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 e8+6xe2+6am9:1t
2014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置“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04;5DJ,3Mf7.3u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