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cas)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cas)

锁定 排行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性研究机构,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和试验工作。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cas)网站详情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简介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概况 v6;9KO6!7Ga2;8D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性研究机构,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和试验工作。 g,.1Wz6.6yl8=5d

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摇篮,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空间中心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牵头组织和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骨干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举起了我国空间科学大旗,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L6?6rQ8?2Bn31S

一、历史沿革 o6:3YL8?2cV2=9W

空间中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8年为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而组建的中国科学院“581”组,几经辗转变迁,已走过了一个多甲子的不平凡历程。从中国科学院“581”组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二部、应用地球物理所、航天五院505所,再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经中央编办批复,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O3?,Kv8+4ns6+6O

二、使命定位 V7?4Bs3?8pL1=7k

空间中心的使命是: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树起人类探索太空的新丰碑。 v6~5Rw9,SC9,W

空间中心的定位是: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的总体性研究机构,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心和创新高地。 m4?3dy6:2Vz5-3O

三、学科发展 T7+3vp1~4mD5+3m

空间中心致力于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的前沿研究,认知空间物理的基本物理过程和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物理规律,形成空间天气连锁过程的整体性理论框架。开展涵盖从太阳爆发、行星际空间到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的整个日地空间天气预报方法和模式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以物理预报为基础的数值空间天气预报模式。 p1!1ds3.4yz3;8T

空间中心是我国最早开展空间环境研究和预报并提供空间环境保障服务的单位,形成了涵盖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热层、临近空间等区域各类空间环境事件、指数和参数的业务化模式预报能力,建立了多种空间环境技术平台,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等的空间环境保障任务。 w,=2CP63qy6+8k

空间中心也是我国最早最全面地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研究的单位,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研发了30余种星载探测仪器,承担了我国95%以上航天型号的空间环境探测任务。 W6:3iW3!,se1-9r

空间中心是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的开创单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突破了微波散射、辐射定量测量和雷达测高的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空白并实现了创新突破,引领微波遥感技术发展。 B5.1pb1~5ww3~5X

空间中心是航天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国内优势单位,研制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的多普勒测速定轨系统,取得了国内首次在轨应用1553B总线技术、研制国内首套遥科学实验系统、建成国内首套空间科学任务论证支持系统、“万户”系列自主芯片批量在轨应用等一批创新成果,形成了星上信息处理、复杂系统仿真和分布式空间系统、元器件可靠性保障技术等国内优势学科方向。 w1.6wG4-2Jp5!5T

四、重大任务 m7;7GJ4!6qf82v

空间中心承担的重大任务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高分、北斗导航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风云、海洋系列应用卫星的有效载荷和相关支持系统的任务,牵头空间科学战略规划研究,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空间环境保障和空间天气建模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等。 B9!7yX9!3yQ1;9h

从1995年到2003年,空间中心作为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工程总体依托单位,组织15个分系统共同承担完成了135种188台有效载荷研制任务,在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实验中均取得圆满成功;在神舟六号至十一号和天宫一号、二号上,作为重要的有效载荷研制单位,空间中心成功研制了多台套空间探测有效载荷,为在轨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空间中心承担的空间环境预报保障分系统为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始终全程提供空间环境预报保障服务,为工程成功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p2?8KV2!5jE5~7i

1997年,空间中心提出了我国第一次明确以科学目标为牵引立项的卫星工程——双星计划,空间中心承担科学总体和有效载荷系统研制等任务。双星计划的探测一号、探测二号卫星,分别于2003年、2004年发射,与欧洲空间局的“星簇(Cluster)”计划相配合,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协调探测”。双星计划是中国和发达国家在航天领域第一次从技术到应用的高层次、实质性对等合作。双星计划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双星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联合团队获得了国际宇航科学院(IAA)2010年度的杰出团队成就奖。 w7?1US1?6vU4-4j

空间中心是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主要发起者和重要参研单位之一。自2004年至今,全程参与探月工程一、二、三期以及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的方案论证,并承担了卫星(探测器)有效载荷总体、载荷集成管理控制系统、有效载荷地面综合测试系统、空间环境探测载荷、国际合作载荷、空间天气保障等一系列重要任务。成功研制26台(套)空间设备,为嫦娥一、二、三、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大贡献。先后获得“绕月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单位”“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2次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次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将在嫦娥五号、“天问一号”以及月球与深空探测后续任务等国家重大项目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A,:2Bx9-,em1-5P

2008年至2012年,空间中心牵头建设了我国在空间天气和空间环境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为我国建设独立自主的空间环境监测和保障体系奠定了地基监测基础,大大提高了我国在日地关系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2019年7月,空间中心牵头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项目(子午工程二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有望大幅提高我国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保障服务能力。 c6.7CV4.3KS,,F

2011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立项启动,空间中心作为依托单位牵头组织专项实施。2015至2017年,专项一期部署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先后成功发射,在轨开展科学探测与实验,取得了重大科学成果,在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和社会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2016至2018年,系列科学卫星连续入选新年贺词、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两院院士大会报告。2018年7月,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立项启动,通过研制发射科学卫星和在轨探测,有望在时域天文学、太阳磁场与爆发的关系、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规律、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2019年9月,专项二期首发星“太极一号”在轨测试任务顺利完成,标志着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奠基性的第一步。 l6~2iF,.5zp1~5n

五、科技布局 H9~1Xh5!6mc7:3a

为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重大成果产出,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空间中心目前建设形成了“总体性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布局。 x5~9HE,40W9!9Z

在总体机构建设方面,为牵头开展我国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组织实施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子午工程等国家或部委的重大科技任务,推动空间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空间中心建设的总体性机构包括: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规划论证中心、空间科学工程管理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科学中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非法人单元)、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中国科学院非法人单元)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非法人单元)。 M9;1fM97Qe3-1M

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围绕空间科学及相关技术的核心学科和技术方向,经过多年开拓发展和积累沉淀,空间中心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个:微波遥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态势感知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V,+8Vl3?6Lc3-8B

在支撑部门建设方面,空间中心建设了空间科学卫星综合运控中心,支撑和保障科学卫星在轨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建有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中心,为科学卫星及其他航天工程任务提供从元器件、原材料、部组件、单机到整星研制的全阶段、全链条共性技术支撑。 p5!6OR8;6QY3!4L

作为国家和中国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的重要成员,空间中心还建有3个野外台站,在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等相关学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别是: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亚丁空间天气科学中心和四子王旗空间天气科学中心(含廊坊临近空间环境野外站、北京延庆空间物理观测站)。 M49Ll9?9uf4~8t

空间中心与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联合成立了中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与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合作设立了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ISSI-BJ),是ISSI唯一的分支机构。 r9+9nA7+5vT,?8f

空间中心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中国委员会、“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理事会办公室等全国或国际性重要学术组织和机构的挂靠单位。空间中心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空间科学学报》。 r5.3gJ5!7FV,+5z

六、改革发展 O2~2xm1.5Rt8=2r

按照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部署,2014年,作为依托单位,空间中心联合空间科学领域的相关单位,牵头建设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成为首批进入试点运行的创新研究院,并于2017年通过验收正式运行。 P,.1CC3:5QT5+5K

为发展自主可控的科学数据创新应用生态系统,2019年6月,作为依托单位,空间中心牵头并联合多家优势单位建设的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获得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认定,成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数据中心。 I9=5Sh8=2jG7+5Z

2019年12月,依托空间中心建设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正式揭牌,空间科学实验室是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怀柔科学城落地的首个新型研发机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w3=8cZ8?9UZ4=3M

七、人才队伍 e7;5Aq2~9Zf6!6T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空间中心正式职工743人,两院院士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创新研究群体”1个;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3人,“创新交叉团队”1个,“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十佳科苑名匠”1人,特聘研究员15人,青促会成员43人,北京分院“启明星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累计14人;怀柔区“怀柔科技之星”1人;空间中心“九章人才计划”4人。 T6~5jW44Yg2?1X

空间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分别担任重要职务,包括: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执行局委员,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北京分部(IEEEGRSSBeijingChapter)主席,联合国外空委国际空间天气倡议计划(ISWI)、国际与日共存计划委员会(ILWS)、国际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SCOSTEP)、国际地球空间环境模型(GEM)等执委,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工作组(CEOS/WGCV/MSSG)微波小组主席等。 C,~6HB6+3GL77F

八、研究生培养 x2=3GY9;4GY1:5w

空间中心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设有空间物理学、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飞行器设计等5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空间物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在读研究生433人,其中硕士231人,博士202人。 a2.3Jz8.5VV42x

“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空间中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攀空间科技高峰,奋力打造空间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空间科技制高点,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s9~1qa7~7hE9-1J

历史沿革

发展演变 S1=5RX,~1iL4+2N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前身可追溯至开创了我国人造卫星事业的“中国科学院‘581’组”(简称“581”组)。 A1;3qw7!4Zo7=,i

在“581”组(1958.9~1959.11)之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还经历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二部(1959.12~1966.1)、应用地球物理所(1966.2~1968.1),国防科委(1973年后为七机部)第五研究院空间物理及探测技术研究所(1968.2~1978.10),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1978.11~1987.7)、空间科学技术中心(1977.11~1987.7)、以及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1987.8~今)、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1.6~今)等发展演变。 W5?4Zp1:,lR2~,U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1993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是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体的依托单位。1995年,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合并。200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划归光电研究院。 p4~1XW5-1gf8!4X

2011年6月,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为依托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院设非法人研究单元,与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072Ma4;1Ak6!,z

2015年6月,中央编办批复同意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自此,空间中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举我国空间科学大旗,全面建设我国科学卫星总体性研究机构。 v7:8f03-5Sj1+3Z

我国人造卫星事业的摇篮 J4-8LT9+3lq6~,k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赵九章等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建议。这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中国科学院“581”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同时拨出专款,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代号为“581”任务。 O5~9YO89Vg9;,G

1958年9月,“581”组办公室成立,10月~12月总体组、电学组、空间光辐射组、遥测组、结构组、雷达定位组、环境模拟组和高空大气组等8个研究组在西苑操场甲1号陆续组建,并由“581”组办公室直接领导。“581”组是较完整的卫星、火箭探测的总体和高空物理探测的研究实体。 j68Rb9+,KK6-1T

度过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之后,中国科学院研制人造卫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进展。 W4-,gy4+5Rm3-4c

1964年12月27日,在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赵九章先生呈书周恩来总理,建议将研制发射人造卫星任务列入国家计划。 Z,:3fb4=2nh5=5j

196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建卫星设计院。8月,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该报告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代号为“651”任务。 h9.8Zd2-1Tx,?,s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651”设计院正式成立,公开名称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设计院”,赵九章兼任院长。“581”组的卫星总体组及火箭、卫星探测总体研究室整建制划转“651”设计院,承担卫星总体工作。10月,我国第一颗卫星论证会召开,提出了我国发展人造卫星规划设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运载和地面系统等的方案设想。到1968年2月,“651”设计院研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卫星初样星,进行了联试,为正样星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东方红一号快速研制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B1:9ig4+70u2-,O

1968年2月,体制调整,中国科学院卫星研制队伍5000多人,以及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包括研制任务本身,全部划归国防科委,以“651”设计院及中国科学院的相关专业研究所为基础,成立第五研究院,接替“651”设计院,继续开展东方红一号正样星的研制,直至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 a7:3Rp76AC8-3d

参与开创并发展了我国的火箭探空事业 A9!8pa2;6uH9=3A

581组还参与开创了我国的火箭探空事业,与上海机电设计院配合,建成我国第一个T7气象火箭探测系统,并在安徽省广德誓节镇共同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603”工地)。火箭技术的突破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为我国的航天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N3!3Lj,5BY4:7d

地球物理所二部研制发射27枚T7、T7A液体火箭,完成了高空大气探空试验、空间生物学火箭试验和地球物理火箭探空试验,获得一批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人才。 M1-,YZ8.4Sq1-7I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完成了织女一号、织女三号、TY-4等型号的火箭探空试验和定型工作,并建成了我国迄今唯一的低纬火箭探空基地——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部。 x2;8up5?6KB3?5A

中国航天发展里程碑的重要奠基与贡献者 K7?,bp5~1Hf3?9H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开创了我国空间科学和探测技术研究工作,研制了各类空间探测有效载荷及星上综合电子设备,参与了我国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三个里程碑的发展历程,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g9=40h4.5TC7~3Y

空间物理及探测技术研究所研制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测轨、测姿和星载舱内气压计等星上电子设备;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空间探测有效载荷;以尖兵一号卫星等为代表的我国中低轨道卫星的测速定轨仪等星上电子设备。 S2=2pb5+9Yc6=8S

空间物理研究所研制完成了实践二号科学卫星的科学总体及星上全部空间探测有效载荷;东方红二号地球同步通信卫星A星、B星的空间探测有效载荷。 x3+4Mt2+,gg4=3R

空间科学技术中心进行了天文卫星、资源卫星的研制和引进资源卫星遥感地面站(即“两星一站”任务)等空间研究任务。1986年9月,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完成了建设任务并独立运行。 r7+1Im4:3aI,:,m

1987年8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决定,空间物理研究所与空间科学技术中心合并,正式更名为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z4!7Rp7:4SI1-,h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完成了实践四号科学探测卫星、实践五号卫星方案、气球卫星、风云一号/二号空间环境探测、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及空间环境探测、资源一号卫星空间环境探测、海洋二号雷达高度计/校正辐射计等、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探月工程一期、二期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五号有效载荷总体等国家重大任务。 c6?2JH8!3xv,.,Y

2000年以来,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自主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等一系列空间科学计划,同时出色地完成了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任务,为牵头组织实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个由老一代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学部委员创立的空间科学总体性研究机构的实力和战略思考。 e7=5Sz5;3qk2~7G

牵头组织实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 n3-,DU8?,BU,!9n

2011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实施方案和组织管理方案,标志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正式立项。会议同意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员会作为专项的决策机构和组织机构,成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 X9!2Sv1:2Ne3~9o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 N3:3Nb2+,YM91n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cas)相关热词

主办:中国科学院 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南楼 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办公室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人民政府

    主办:中共北戴河区委、北戴河区人民政府;承办:北戴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地址:戴河镇联峰北路88号

  •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2012年,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福建师范大学。

  • 山东省浙江台州商会

    主办:山东省浙江台州商会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济洛路75号32楼

  • 桂林任远中学

    桂林任远中学地处桂林市高新七星区内,是一所由初中到高中一体化的学校.这里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密集地,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浓厚的治学氛围。学校的北面是绵延数里直到磨盘山码头的秀丽群峰,南面是百里漓江的黄金水道。学校傍山依水四周田园风光,绿树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 铜仁学院

    铜仁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可追溯至1920年创办的明德中学。2010年4月学院获得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

  • 兴业纪检监察网(中共兴业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兴业县监察委员会)

    主办:中国共产党兴业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兴业县监察委员会;地址:玉林市兴业县玉贵路193号

  • 昆虫科学

    主办: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科学》编辑部

  •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连凌水主校区)

    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骨干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著名大学。

  • 中青汽车频道

    中青汽车频道

  • 济南教育网(坦途)

    坦途教育网济南站专注于为济南区域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课程服务,包含中小学,英语,留学,会计,考研,小语种,职业资格,建筑,文体艺术,早教,素质教育,国际学校,公务员等培训课程,打造线上与线下全覆盖的课程服务与培训机构选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