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成都校区)简介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农科专业,1935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并入国立四川大学后,为四川大学农学院下设的农学系。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至雅安独立建校,下设农学系,其后根据发展需要学校陆续将部分学科或专业拆分单独建所,如水稻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2010年10月,农学院整体从雅安搬迁至成都校区,与2021年获批的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一院三所一室”融合办学格局。目前学院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结构,是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重大需求单位。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0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2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拥有作物学、植物保护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农艺与种业、植物保护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有农学、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智慧农业5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获批省级一流建设点。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作物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 b2.9IY4+4ln,~6p
“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 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200多项,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20余项,新品种、新技术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达3000多亿元,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内容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G7~5PI44rb1-5q
同时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领域,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关系。 K9:4tW,=4tW8+7u
学院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科的归口单位,大力弘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继续秉承“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致力于我国种源“卡脖子”和粮食安全生产问题,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创新培养模式,培育卓越人才团队,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成为国家一流人才培养摇篮。 G8:5uR6;8tp5+5q
学院定位与办学特色
一、学院定位和办学思路 W,;3vL6+6PB8+3Y
(一)学院定位: d56nG14z036B
以作物学科为优势,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农学与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J260w4=,Rr6.9B
(二)办学思路: O2=,mF,~4Gn4+4F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注重内涵式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强化分类培养,培养服务区域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学术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 g6?5wb9?5Ih9;1y
二、主要办学特色 E8:30O9=8AQ3!3F
作物学科是四川农业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其最大的特色在于立足于支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这种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与特色,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学院近年来在本科育人工作中,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引领,不断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强化本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学院工作的亮点与特色。 C75rk5-2mR6!7m
(一)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化对本科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f9?2Lx4!7on5;3E
针对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基于对学院本科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育人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实践教学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成长”的工作思路,强化了实践教学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m9?9lv64Gy7!50
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将室内课堂实验教学与田间现场教学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互动,学生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并行,实践教学与科技前沿、现代农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训练结合,建立了“室内田间结合、科研转化教学、一二课堂协同、创新创业育人”为抓手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e6~,fU7;4Dr3:5X
(二)搭建“三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利用优势学科资源培养本科人才 X4:2IG,-8nQ7:6z
以学术团队和实验室建设为中心,狠抓一流作物学科建设,“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6年获准立项成为了一流作物学科建设的新标志。通过作物学科带动,形成作物学、植物保护等协调发展的格局。利用学科资源,强化管理,建成了国家级(2010年)《作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以及《作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q7.1Ct9.,Bo4?5H
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成了学科与系(室)的融合管理、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及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融合管理、研究生导师与本科生导师的融合管理,搭建起了学科群、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中心“三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图1),将学科的科研、实验室、师资等资源转化为了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j9.2TN3-1KZ2;6Z
(三)梳理教学项目,构建“三模块”实践教学内容 q2?8El4;5BT9-9J
对各类型教学资源与项目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室内课程实验教学、田间现场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三模块”教学内容。 P37qA,=5oa6-4O
模块一:室内课程实验教学 单列实验课和理论课中的需要在室内完成的实验教学项目,注重基本实验原理、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加强内涵建设,压缩验证型实验项目数,增加综合型、科研参与型、设计创新型和创业技能型实验项目。 y,~8fJ2?7KU5~3W
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实验技术,如幼穗分化、病原物鉴定等较抽象的实验,采用实际操作与带摄像系统体视镜投影展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改进了一批实验技术,如小麦原位杂交实验,采用自主研发的寡核苷酸探针技术,既省略了制备探针序列、标记探针和高温变性等繁琐的步骤,又大幅降低成本,让先进的FISH技术走进了本科实验教学课堂。 G2:3op9~1vC5,i
模块二:田间现场教学 将教学课堂由室内延伸到田间,将单列实验课和理论课中的需要在田间完成的实验教学项目、实践课等放在田间完成。围绕植物生产产业链全程或关键环节,在温江、崇州建设校内农场2个,校级校外教学实践基地5个,院级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8个,开设作物生产实践、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培育等实践教学项目,涵盖综合型、科研参与、设计型和创业实践等教学内容。 o35Et3-8ou99k
教学实施中,一是探索形成了基于典型现场的案例式教学方法,对科研人员、产业部门和学生制作的典型现场进行剖析,分析问题及原因,提高教学实效;二是采用基于问题的互动式、研讨式方法,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现场实践流程,加强交流与互动,使教学更具有自主性、趣味性。 E7-3eg7=8Pk7:6n
模块三:创新创业教学 本模块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训练条件和机会,核心方法是项目式教学,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意识和能力。 g1-8Be6+7cu7+1r
学院不仅保证学生能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而且不断创新项目内容与内涵,既调动了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又能保证他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如先后开设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技能大赛、卷烟制作技能大赛、种子质量检测技能比赛、标本制作大赛、中药材鉴定及制剂技能大赛、杂交稻种植及全生育管护技能大赛、植物保护技能大赛等,实现学院技能大赛项目专业全覆盖、常态化。如《植物保护技能大赛》与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病虫害防治、标本制作和昆虫艺术作品等植保技能为主题,凝练植保专业优势,突出专业技能特色,形成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且将观赏昆虫与艺术创作、创新创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结合起来,原创出了包括《孔雀东南飞》、《翠羽春光》等一批优美的艺术作品,开展了作品的现场拍卖,拍卖所得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千万贯乡中心小学建立了助学基金。又如农学专业2015级的王季锋同学,连续三年三次参加《杂交稻种植与全生育期管护技能大赛》,他在最终的总结中写道,“三年学习,三次比赛,我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见证了我们专业技能大赛的完善和发展,从最初的单一赛制、单项评选到现在新的比赛流程、新的育秧方式、新的种植要求,甚至最后的多媒体成果汇报提升,这些内容的加入更加贴合当下农业的发展与人才的需求,更加锻炼了农学学子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t,-3KI2~4AG9?5D
同时,加强过程教学和管理,每个项目限制参加学生人数,配备导师,项目立项与结题全员答辩,实施过程中定期讨论,检查工作日记,促使每位学生受到良好训练。学生在训练中取得了小麦麸皮中抗氧化物的提取方法、工厂化育秧系统及方法、类紫杉醇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在抗癌药物中的应用等多项创新性成果,为其毕业后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5-4WH2?6ot,+9n
(四)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三协同”教学运行机制 s9+3i09,pr21l
形成了教学科研协同、一二课堂协同、本科研究生协同的“三协同”教学运行机制,确保了“三模块”内容相互融合、有效衔接、系统实施,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高效实现。 f8+7Ki8-1pc5.1c
协同一:教学科研协同一是建立了科研参与式教学。在内容上以在研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试验的主要环节,包括项目计划制订、田间实施、指标测定、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结合科研内容来完成教学环节,变“实践教学”为“科研实战”。二是利用科研和社会服务资源培养学生。将科研、社会服务基地建成教学基地,如仁寿基地、大邑基地等,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课堂。同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的制(修)订,邀请企事业单位、校内外科研团队研讨,以保证培养的人才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O3-,bD6=8Ib74z
协同二:一二课堂协同第一课堂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传授知识。第二课堂是在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加学术、科技、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针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在学院本科人才教学体系设计中,将第二课堂提升为与第一课堂并重的育人主渠道,统筹过程管理,实现了一二课堂协同,利用第二课堂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的任务。 v3;1Am4!3HI1+7i
协同三:本科研究生协同基于“三融合”教学平台,发挥研究生在田间现场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模块中的助教作用,同时,本科生又协助研究生完成工作量庞大的植物生产类研究课题,实现二者的协同。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达成本科生预期的特定培养目标。如马铃薯研究团队的2011级硕士生彭洁、刘一盛于2012年5月创建土豆传奇创业团队,2012-2018年带领20多名本科生实施创业项目,先后注册《成都千盛惠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既获得了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金奖、全国专项创业大赛优秀奖等奖励,又促进了本科生成长成才。 R8=9be8-,NZ7~1Q
(五)培养的具有“四干”特质的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r1:7HC52XS,!7e
通过这些工作,在实践中发扬了“川农大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外化为“心系三农、追求真理、自强不息、学而不厌”的学风,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与能力。2013-2018年,学生发表论文106人次,其中,SCI收录论文42人次;获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7项。创新创业作品在近6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国际级奖励1项;获国家级奖励9项、省级奖励25项。与2011年前相比,获奖作品数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y5:1WT5-4We,;9J
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一次性签约率在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熟悉生产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追求“兴天下之农事”信念和“肯干、能干、苦干、实干”的“四干”特质。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95%以上,到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就业人数逐年增多。创业典型也不断涌现,刘一盛、彭洁、刘可成、詹小旭、彭茂林、潘玉杰等多次斩获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大奖,刘一盛于2016年被评为全国创业英雄100强、四川省首批创业典型,其事迹被《人民日报》重点报道,彭洁于2015年入选“成都人才计划”获100万长期项目支持并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刘可成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参加了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峰会。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袁隆平等农业技术专家陪同下考察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与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届毕业生犹召进行了亲切交谈。 J8-,YT1:7ot5~8P
毕业生在保研、考研时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青睐,更有多人被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录取,学院的考研升学率由2016年之前的40%上升到了2022年的58.80%,小班最高升学率达到84.62%。扎实的科研训练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届毕业生傅竞也同学本科毕业后考入本校研究生,延续本科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本领域顶级刊物《Plant Physiology》(2016)发表;农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王小康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起点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之后1年多的时间内,已有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PLoS Genetics》和《Scientific Reports》;农学专业2016届毕业生马良成为学校“特别荣誉奖学金”首位获得者,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录取为直博生。 X4:1XT9.9IW96q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