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哲学系简介
厦门大学哲学系于 1922年创办之初,即吸引了海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前来任教,他们在这里播种、耕耘,为该系的学科建设奠定了比较稳固的基础。目前,该系现已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美学八个博士点。积数代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该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B4?9xZ5-1pY5.3j
一、见龙在田:中哲研究谱新篇 d9.3Xj1;8lO3=2j
厦门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于 1993年获得硕士授予权,经过10年的学科建设,于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并且开始招收博士生。 Z1;4dK4?,wr5:9H
该系中国哲学博士点以易学哲学和道家、道教文化的交叉研究见长。中国哲学博士点带头人詹石窗教授(曾任哲学系主任,现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受业于我国著名的道教思想史研究专家卿希泰先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又曾跟随著名易学研究专家黄寿祺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刘惠孙教授治易学史 10余年,在易学哲学、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他参与了国家“六五-七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道教史》的撰稿工作,是国家“九五-十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的副主编,负责实际统稿工作。他先后主持了《道教符号学》等6项国家项目、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以及5个横向课题,承担了中国社科院牵头的《中华道藏》项目中的26种《易》类专书的整理点校工作,出版了《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文化十五讲》、《道教文化新典》、《道教与戏剧》等15部学术专著,发表《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等近200篇论文,在中国哲学与宗教学研究领域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学术论著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教育部社政司编的《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汇编》指出:厦门大学詹石窗教授关于“易学”与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达到了海内外最高水平”。 C9+,lb5;8ro1?8w
该系中国哲学博士点的主要学术骨干盖建民教授也颇有建树。他 1998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古代科技、道教哲学、道教科学思想研究及教学工作,已正式出版《道教医学导论》、《道教医学》, 《探赜索隐:道教科技思想研究》, 合著《道教文化新典》等,参编《三玄与丹道养生》等系列著作 12 部(副主编)。盖建民教授在道教与古代科技思想、道教医学领域有精深研究,其专著《道教医学导论》被学术界公认为第一部系统研究道教医学的学术著作,荣获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I,?1fQ7-1nh3!7n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学科群体还注重把道家、道教哲学研究同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马良怀教授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拓展。他 1986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师承韩国磐教授,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1992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作访问学者,受业于著名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汤一介教授。马良怀于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0年,受聘为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 2000年底调入厦门大学。 马良怀教授长期从事道家哲学与文化研究,尤其是魏晋道家哲学研究方面更为突出。他承担的主要课题有:(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汉新道家》(第二负责人);(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晋后期的三教互补思想研究》;(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晋之际的文化变迁》。主要著作有:《中国老学史》(40万字,第二作者,此书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张湛评传》等,曾经在《道家文化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哲学与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m2!7t0,.,Zb9-6t
从事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主要骨干还有常大群副教授、杨胜良副教授等。常大群的全真道心性哲学研究、杨胜良的《道家与中国思想史论》从新颖的角度展示了道家、道教文化的深层思想底蕴。黄永锋副教授在道教服食等方面也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成果。 为了推动易学与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厦门大学还于 2002年成立了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出版《道学研究》学术专刊,以专题形式刊载最新研究成果,并以此联络港台及海外的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学术力量,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P3~5PZ47p04.4s
在着重开展易学哲学、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的同时,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学科群体充分发掘区域文化资源,在朱子学与儒家哲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开拓。高令印教授、何乃川教授、张善城教授长期从事朱子学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卢善庆教授则从审美文化角度解读儒学经典,发掘艺术哲学的资源。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徐朝旭教授、傅小凡、乐爱国诸位副教授携手共进,其研究群体显示了一派朝气蓬勃的气象。在这方面,该学科群体先后出版了《朱子学研究》、《朱熹思想丛论》、《福建朱子学》、《朱熹事迹考》、《闽学概论》、《游酢评传》、《中国儒学史论》、《< 资治通鉴>的治国思想研究》、《王廷相评传》、《晚明自我观研究》等10余部著作。海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对本研究领域梯队成员的著作给予充分肯定。陈荣捷先生认为,厦门大学高令印教授的《朱熹事迹考》在朱子学研究问题上走的是一条新路,其所获得事迹之众多和考证之翔实“为中外学者所莫可伦比”。研究朱子学在韩国流传的主要成果《李退溪与东方文化》也有较大反响,该书被译成韩文出版,获得“第4届退溪学国际学术奖”。徐朝旭教授的《德治论》从儒家德治思想的追溯入手,进而考察德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影响,分析德治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及其现实意义,开拓了儒家政治哲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E2-6bR5-9MM1;6j
在佛教哲学研究方面,厦门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与学术资源。 与厦门大学仅一墙之隔的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长期以来与厦门大学的佛学研究人员关系密切。著名佛学专家虞愚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他为学界与教界联手进行学术研究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厦门大学成立了佛学研究中心,为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机构上的保证和学术研究的便利。研究中心主任刘泽亮教授, 1999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他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 年,他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1 年调入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他曾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等多项。主要学术著作有:《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 27 万字,第二作者)、《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 34 万字,独著)、《永明延寿禅师全书》等 6 部,在《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佛教哲学研究论文 70 多篇。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I4+3Od6+6nx3~3v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以佛学研究中心为架构,积极引进人才。目前,该研究中心在刘泽亮教授带领下,聚集了一批多样学缘的博士、副教授。 例如王荣国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区域佛教史研究,所著《福建佛教史》的一些论点颇为学术界关注,多有征引;吴洲副教授来自南京大学,主要论著有 《缘起论的基本问题》 ;林观潮副教授来自日本 京都大谷大 学,亦曾在日本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中心进行禅学思想史研究,他的主要论著有 《从 中国黄檗禅到日本黄檗宗》,《隐元东渡の真相にっいて》等 ;陈强博士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主要论著有 《新唯识论述记》等。 来自不同学校、具有不同学缘的学者集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中心,他们“拈花微笑”,体悟禅学精义,在佛学研究的殿堂里获得学术的乐趣,也为学术长廊留下自己探索的心迹。 W2!,cV3;,zo1~7q
《周易·象传》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是的,正如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已经崭露于地平线上一样,厦门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曙光。 V5-6QU,+4yd24I
二、西学东渐:外哲海洋探奥秘 p,.,Fo15aQ,;,f
厦门大学哲学系不仅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入研究,而且在外国哲学研究海洋中探秘遐思,尤其在近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开拓更为学界所瞩目。该校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于 1985年获得硕士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 G,:,sn1-,JJ7?4s
厦门大学哲学系初建之际,著名的外国哲学研究专家张颐教授即来此任教。张颐( 1887-1969),字真如,四川叙永县人,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起在美、英、德等国留学,主攻西方哲学,先后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9月至1927年7月任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1927年11月至1929年7月任厦门大学副校长。他的博士论文《黑格尔的伦理学说――其发展、意义与局限》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以英文原版出版,多位欧洲学者发表评论予以高度评价。张颐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积极推动西方哲学研究工作,为该系西方哲学研究开辟了道路,积累了丰富资源。 I8:4xu8-5Yp4.8p
1975年以来,厦门大学哲学系在外国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张澄清教授、王善钧教授、郑明鲁教授、谢应瑞教授对于该系外国哲学研究空间的拓展立下汗马功劳。张澄清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主要著作有《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等;王善钧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著作有《由“结构”走向“解构”――当代法国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郑明鲁亦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撰有《上帝、基督、教会》以及《西方辩证法思想发展史》(合作)等;谢应瑞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主要著作有《法国启蒙时代的无神论》等。 Q8~3dq,;9kW3=1a
上一世纪 90年代开始,厦门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有意识地培养新秀,取得了可观的成效。经过摸索与整合,厦门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的学科群体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侧重点,在西方知识论研究领域居于领先水平。学科带头人陈嘉明教授在这方面用功尤勤,他于1985年在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师从梁志学教授。其博士论文《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出版之后得到学术界高度赞赏,是国内知名的康德专家。他先后到德国马堡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美国加尔文学院、纽约州立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从事研究与讲学。他利用在国外的机会,潜心收集有关知识论研究方面的资料,先后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当代西方的知识论研究概况》等论文,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后来又就“当代知识论”的课题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美国富布莱特基金等,2001年9月赴哈佛大学专门从事一年的该专题研究,借助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完成了专著《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该书出版之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他主持撰写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聚集了该学科群体的主要力量联合攻关并且卓有成效,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较早的系统研究这一领域问题的著作,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曹剑波副教授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E99dF3+50J7.2i
在侧重进行知识论研究之际,厦门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的学科群体还注意开展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周建漳等教授所从事的“西方历史哲学”、“西方政治哲学”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亦具有一定影响,他们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资助,所完成的成果《历史的理解与解释-西方历史哲学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等已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受到学界关注。在西方古典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方面,白锡能教授等曾与有关单位合作承担过相关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其研究成果受到专家的好评。此外,本研究方向的梯队成员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反响良好,有些文章被《新华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近年来,该学科群体的研究论著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项,获省级优秀成果奖学术成果奖6项。 j4-8zK5;,oZ9~6O
三、与时偕行:科技哲学结硕果 w2,Tz7-4ii6:1s
对于厦门大学哲学系来说,科技哲学博士点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这是该系博士点零的突破的标志,故而在学科建设的历史上的意义特别深远。尽管厦门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博士授予权是在 2000年获得的,但其硕士点却早已在1981年建立。 I,~,Pk,:6Lb6.8E
在厦门大学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周济教授是主要奠基人。周济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 195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长期执教于厦门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厦门大学哲学系。其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哲学史委员会副主任等。他先后承担和主持国家以及省部级科学基金课题6项,出版科技哲学研究的论著、编著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为厦门大学科技哲学的学位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x1+5NW4-20d3;5g
在科技哲学广袤的土地上,鲍振元教授、官鸣教授、刘青泉教授也都是笔耕不止的勤奋学者。鲍振元教授于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任教于厦门大学哲学系数十年,撰有《新兴科学大观》、《台湾科技经济发展概论》等多种专著。官鸣教授于 1981年在复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到厦门大学工作,长期从事科技哲学基本理论、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技术史研究,主要论著有《管理哲学》、《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认识论》等。刘青泉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主要从事物理哲学、科技发展史研究,撰有《科技史与当代科技》等。他们的工作对于厦门大学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q2!6Ny7-8WO1+,v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与创新,推动科技哲学博士点建设迈上学术新台阶,厦门大学哲学系引进了郭金彬教授作为该博士点的带头人。郭金彬教授毕业于福州大学数学系,具有理科的良好素养,长期从事科技哲学基本理论、中外科技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专长是中国科技思想史研究,先后出版了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论》、《中国科学百年风云——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论》、《中国数学源流》、《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自然科学史导论》等 15 部学术专著,在《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了《算经十书数学思想简论》、《刘徽建立数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刘徽的自然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 200 多篇学术论文。郭金彬教授的著作 受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三大系统诸多著名学者的关注、肯定和好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著名数学家杨乐教授、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对于郭金彬教授的学术成就给予很高评价。吴文俊院士不仅为郭金彬教授《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题签,而且在该书出版之后兴奋地发来“振兴中华数学,促进世界科技”的贺词。郭金彬教授的学术成果在海外也有较大反响,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一些著名学者如席文、中山茂、丹尼尔等人曾著文称赞。作为厦门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点的领军人,郭金彬教授时刻惦记着该学科的发展,以至于废寝忘食地工作。他为博士生主讲《科技哲学经典研读》、《中外科技思想史》等学位课程,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徐梦秋教授一起策划组织出版《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已出版的有《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中国技术思想史论》、《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中国现代科学思潮》、《先秦名辩学及其科学思想》等。此研究文库的作者均是教授、博导和专攻此道的国内知名学者。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思想研究”的其他内容亦将逐步展开,主要包括:中国科技思想史料学(文献学);实物科技思想史论;口述科技思想史论;中国当代富有生机的科学思想研究;中国科学各领域争取走在世界先进行列的可能性分析和思想前瞻等等。这套文库的组织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著名的科技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教授在《厦门大学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总序中说:“二十多年前我的一些设想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和科学出版社变成现实”。他表示对此“寄托很大的希望”,并且指出“科学思想有一定的持续性,思想能够产生思想,在读古书中也可以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成为宝贵的财富。……科学思想史的研究比一般科学史的研究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希望国内有志于此的学者能写出更多更好的著作来完善这一文库。”足见其对于该研究方向的工作评价极高。 S4-6ux3+5nA7=2P
在科学规范论研究方面,我们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对默顿的科学规范论,对科学规范的内涵、外延、类型、功能、逻辑结构和形成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还出版了《现代社会中的科学》、《理解与科学解释》、《科技政治学导论》等著作。徐梦秋教授主持二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规范论》和《默顿的科学规范论研究与科学规范的当代建构》,在科学规范研究方面,居领先的地位,有望建立起科学规范论的理论系统,并拓展到技术规范领域和工程规范领域。欧阳锋教授在该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B,.9be7?4kG9+9p
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尤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何揭示这种关系?如何发掘其中丰富的资源?这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工作。在这方面,乐爱国副教授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他于 1983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1986 年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先是任职于厦门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随后执教鞭于厦门大学哲学系。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与科技关系研究;已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管子的科学思想》等,在 《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学术刊物发表 《李约瑟评朱熹的科学思想》、《从儒家文化的角度看“西学中源”说的形成》等近百篇学术论文。他的论著 拓展了新的学术空间,打破了以往学术界关于儒家阻碍科技发展的偏见。 c3=4MV9;9pw3!7S
厦门大学哲学系的中国科技思想研究,具有良好氛围和学术背景。早在上一世纪 80年代,该校科技哲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即主持并且完成了首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研究”、“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1987年,该校举办了“全国中西科学思想研讨会”,促进了学术界对于科学思想的研究。2003年,厦门大学哲学系联合七所高校和研究会共同主办了全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暨科学史基础理论学术研究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科学时报》2次发文对此会进行报导和评述,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权威刊物、核心刊物也发文报导。 a,!1qy15RV1!1G
科技思想史研究与科技哲学基本理论研究,这两者缺一不可。学科带头人郭金彬教授充分意识到在进行传统科技思想史研究的同时必须推动科技哲学基本理论研究。他以身作则,发奋探索,并且卓有成效,所著《科学创新论》、《科学创新思维》、《科学思想的升华——科技创新思维范畴上升论》展示了他在这方面努力开拓的心路旅程。为了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厦门大学哲学系还引进了专攻科技哲学基本理论的后起之秀,曹志平教授即是近年来引进的佼佼者。曹志平 1965年生,本科毕业于延安大学物理系;1991年于中南大学科技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于吉林大学科技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其后2年间于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跟随陈其荣教授专攻科学哲学基本理论,曾经主持或与人合作承担 《科技革命与就业》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项 ,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 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理解与科学解释》等 8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科学哲学: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等论文60余篇。 04:2xO9!6LT3~3p
众所周知,科技哲学基本理论研究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除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分支之外,它还涵盖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这些方面也是厦门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博士点学科群体相当关注的研究方向。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有陈墀城、陈喜乐教授。陈墀城教授于 1989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曾任该系副主任,曾经承担了 “可持续发现视野中的科技创新”等重要课题,发表《人类中心论的理性重构》、《关于科技伦理问题的若干思考》等数十篇学术论文。陈喜乐教授师从周济先生治科技哲学与科技史有年。毕业 20 多年来,她把研究重心放在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等领域,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海峡两岸科技资源研究》等学术著作,发表了《试论科技组织的柔性结构》等一批有分量的论文。他们的成果体现了该方向研究的宽广学术视野。 u3?1Ar2:6Zg6;7d
四、老马当先:群英同歌主旋律 s8+30D84rw2~6c
正如我国众多高校一样,厦门大学哲学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一直居于该校哲学整体学科的龙头地位。一方面,这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修课;另一方面,这又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学科。从这个角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主旋律”一点也不夸张。为了唱好这个主旋律,该校自上一世纪 80年代以来集聚了众多人才。其学术开先者有邹永贤、汪澍白、郑道传、商英伟、洪成得、池超波、苏振福等诸教授,他们有“领唱”,有“合唱”,于鹭岛奏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强音。 g4:9BX4!,Ve9=9P
目前,该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带头人是徐梦秋教授。他是该系自己培养的一位杰出人才,曾任厦门大学学报副主编、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等职。徐梦秋教授继承了老一代学者严谨的优良学风,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研读,曾经主持多个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他的专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范论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70多篇,主编与合著的专著、教材凡8部,译注1部,6次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论文被广泛征引,反响甚大。在徐梦秋教授的组织下,厦门大学哲学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聚集了许多优秀人才,张小金教授、徐朝旭教授、张爱华教授、吴开明教授、吴玲副教授、陈宣明副教授、白玉国副教授、杨胜良副教授、张有奎副教授等携手共进,努力开拓,其学科建设展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 n2.5cD9:3uo,+2C
该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特色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w6+6gu45aX8~3n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该系先后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第四卷主编)、《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主体论——从马克思到毛泽东》、《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毛泽东早年心路历程》、《毛泽东思想的双重渊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自由论》、《社会发展理论模式研究——兼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等专著,教材 10多部(其中一部被国家教委指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译著2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学术月刊》、《文史哲》等数十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 K3?6PD8=2EF1~7s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范论研究。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同时,厦门大学哲学系的学科群体也注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范论、价值论研究,并且将这种研究与西方哲学研究沟通起来。该学科群体先后出版了《现代认识论研究》、《科学认识发展论》、《主体论》、《〈资本论〉方法论研究》等论著。尤其是关于规范论研究的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学术月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之后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其中部分成果,获得省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应用研究方面,近年来对市场经济的伦理问题、对外开放与社会转型、知识经济与精神生产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延伸和扩宽,出版了专著《对外开放与转型》和相关论文。 K7=5DS7?8zo9?7L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这方面,厦门大学哲学系注重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政治哲学、现代性等问题,出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新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科尔施到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辩证法与现时代》第三篇)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许多刊物上发表论文 100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f2-4KK1+6WI,~7Q
厦门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群体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4项,国家教委重点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4项,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课题6 项。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五个一工程奖1项,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 项,三等奖1 项,中国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各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5 项。福建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 项,这一切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 e1?7C031ps8;3b
五、钩深致远:追寻逻辑见奇功 r5;2Mq89OM5.9d
任何理论体系的建构都离不开逻辑,系统化的哲学理论更是如此。故而,逻辑学便成为哲学系的基础学科之一。厦门大学哲学系向来对此十分重视。 1985 年,厦门大学的逻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主要奠基人是赵民与向刘骏教授。赵教授,山西人,于解放初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时被推荐到人大马列主义教研室攻读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苏联专家尼基金,后留校任逻辑学教研室副主任,转任新疆大学政治学哲学教研室主任; 1977 年,赵民教授与夫人向刘骏教授一起到厦门大学哲学系任教,赵先生曾任该系副主任、主任、政法学院副院长、中国辩证逻辑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讲授形式逻辑、辩证逻辑、逻辑经典著作等课程。早在 1958 年,赵民先生即与夫人向刘骏一起主持编写《形式逻辑》教材。 1962 年,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形式逻辑》的撰稿工作,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1984 年,赵民教授参加《辩证逻辑导论》一书撰稿,该书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全国高校推荐教材。 1987 年,他主编《形式逻辑》教科书,由鹭江出版社出版。赵教授还发表逻辑哲学方面的论文数十篇,他与向刘骏教授都是中国逻辑学界的主要拓荒者。 T3~3EQ5-5Uz5+8i
赵民与向刘骏教授离休之后,该系逻辑学专业由潘世墨继任学科带头人。 1982 年,潘世墨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留校任教至今,一直从事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8 年至 1989 年,到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主攻科学逻辑; 1996 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潘世墨教授有《普通逻辑概论》、《现代社会中的科学》,《略论中国古代逻辑》等中外文论著数十种。 y3=7gK2:2UD4;5d
在潘世墨教授带领下,厦门大学的逻辑学专业注重学科领域的创新、拓展和校内人员与资源整合。哲学系与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联合攻关,侧重开展认知逻辑与人工智能问题研究。该项研究正在建立一个统一的逻辑推理框架来描述和处理人类基于知识进行推理的一般规律性,将对知识的不确定性、不一致性和不完全性的处理转化成逻辑演算,用逻辑的方法刻画知识的动态增长、修正和知识的进化。其主要成就与特色如下: V9~1GS8!,zG8?5Y
第一,把科学认识论与计算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认知逻辑”的前沿方向。通过比较分析,该研究方向讨论了已有的和新近发展起来的全部计算范式,提出一种“自然机制 +算法”的自然主义的计算哲学观,丰富了认知计算哲学思想,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认知逻辑导论》等许多专著,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06-5wK7=,DP49Y
第二,以认知逻辑为基本框架,充分发掘多学科资源,把符号学、语言学与计算机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在语言认知理解哲学问题的研究中,该研究方向通过分析汉语机器理解面临的各种困境,提出了一种意群动力学的哲学观点;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语言神经活动现象和规律,提出了“动态分布式竞争”脑功能形成理论,为所提出的汉语理解意群动力学观点寻找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M2-8Bm3?6hn3!5Q
第三,拓展认知逻辑的研究领域,对人工意识的哲学问题展开研讨。该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周昌乐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唐孝威院士和汪云九教授合作,在《科学通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篇,出版专著《心脑计算举要》一书,不但就人工意识的科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量子计算模型,而且还对人工意识的有关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此外,还参与唐孝威院士撰写的《探索自然的对话》的有关章节,并就“意识与脑科学”主题四次参加香山科学会议并作专题发言。在人工智能终极目标可能性的哲学研究方面,出版专著《无心的机器》,对人工智能中出现的哲学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唐孝威院士等撰文给予了高度评介,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等媒体也作了相关的报道。 c1~2eX8+4Tu8~7g
结语:无边光景处处新 i78oQ,-60D7-4w
独具特色的多领域研究阵地造就了厦门大学哲学系新的学术光景。学术及其衍生物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厦大哲人在此诗意地栖息。曾记否?他们的散步学派,营造了学术交流、探讨、充实、丰富乃至完美的氛围:在与今人的直接交流中,在与古人的心灵对话中,在个人的思想求索中,他们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积淀成人类恒远的精神财富,他们孜孜以求的乃是学问之道与思想的盛宴,由此,厦大哲人醉心学术、探寻真理,演绎出一派“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Z8-9iH5=8xu8:1A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