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简介
生命科技学院是学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由始建于1949年的农学系发展而来。现设有农学、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3个系,设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院现有作物学、生物学两个学术性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农业专业学位、学科教育(生物)专业硕士点,其中作物学为河南省首批特色学科建设点(A类)、河南省重点学科,生物学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建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河南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Z5+,kz,:3QP3-3z
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5人,高级实验师4人,博士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专家、省劳动模范等15人,硕士生导师35人。小麦育种科研团队为农业部创新团队,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团队、小麦高光效育种与杂种优势为河南省创新科研团队,作物遗传育种团队为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x,-3VY2~6Gw6-7R
学院建有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棉麦分子生态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杂交小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基因组编辑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棉花基因工程育种与有害生物防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棉花遗传改良与害虫防治院士工作站等省级科研平台,与美国东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合作共建“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实验室”。 O1+3mm6!3vr6:1u
建院以来,学院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000余名,他们已成为农业、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得到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上手快,岗位适应期短”等赞誉。大批毕业生根植中原沃土,扎根基层默默奉献,诠释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科院院长张新友研究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高级农艺师等为代表的优秀校友。学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四双工程”、“顶岗实习”、“从学科到农户”、“卓越人才培养”等新的培养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就业率、考研率稳步上升,人才质量不断提高。 S1!9TF,;3FC48k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9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6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70余个。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黄光正教授主持培育的“百农3217”小麦品种于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杨永光教授主持完成的“河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及其生产技术规程”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王清连教授主持培育了“百棉”系列棉花新品种,其中“高产优质早熟短季杂交棉花新品种百棉3号”“高产稳产早熟广适百棉985、百棉1号棉花新品种选育及利用”分别于2008年、201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 “百棉1号”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全国杰出专业人才、中原学者茹振钢教授主持培育出了“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百农矮抗58”连续5年成为河南及黄淮南部麦区第一大小麦品种,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亩,增产小麦120亿公斤。该成果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促进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新培育的高光效小麦品种“百农4199”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以上;欧行奇教授培育的“百农207”小麦品种因稳产、广适、优质等优异性状,2018年已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超千万亩的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1700万亩,成为目前生产的主导品种。此外在植物基因组编辑、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体系构建、作物逆境抗性分子机理研究、药用植物资源利用、微生物工程菌选育和发酵工艺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18年《Nature ReviewsMolecular Cell Biology》(自然子刊,影响因子35.612)上,发表了我校特聘教授刘用生的评论文章,标志着我院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 l5;8Qm4:2hx59I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生命科技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发展,为把我校早日建成区域特色骨干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S1;7ly1=6CY4+2W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