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简介
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前身是历史系,初建于1932年,经历了文史、史地、历史等科系的发展,至今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安徽省高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汪治荪、光仁洪、陈正飞、胡澱咸、万绳楠、张海鹏等先后在我院执教。学院秉承“传承历史文化,创造健康社会”的办院理念,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逾万人。其中有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央政法委员会秘书长、首席大法官王胜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卜宪群研究员等。 m8!7jj4!,EL4?7u
学院已经形成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融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并存,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与社会学院。设有历史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学四个本科专业以及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社会学、社会保障、经济史、教育史等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另有社会工作、学科教学(历史)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以及省级精品课程4门。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和专门史)。我院是省首家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挂靠我院。 q,=,ZU8:1ao6=7J
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博士29人,比例达48%;在读博士9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0人,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人,本科生1200余人。 o2-5tt1;7Rp,=,D
历史学专业(师范):该专业是我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首批教改示范专业。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能够胜任在中等学校从事历史学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相关工作者,以及具备从事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潜力的后备人才。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古代史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近代史、近代国际关系史为省级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与信息检索、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世界当代史、西方史学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学概论、史学论文写作等。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研究生招生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T4:,Iu4:2Ub4:9O
社会工作专业:该专业是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专业之一,为安徽省首家招收本科生,目前是校级特优强专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能力,主要培养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群团组织、社区等从事社会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评估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省级精品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概论、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工作技能等。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通过率高,毕业生以自己的专长、能力和优势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W8;4VJ7~50M,1H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下属的专业之一,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等理论知识与实务,主要培养能够在政府部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或者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及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行政能力实训、公共经济学、公共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统计学、管理文秘与公文写作、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实验、决策方法与技术实训、公共政策学、公共关系学、西方经济学等。目前在全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辅修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稳定上升。 e2+4vN,:7sV,~7W
社会学专业:本专业是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专业之一,授予法学学士学位。该专业注重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等技能的培养,具备从事社会学应用和研究工作的素质与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社会管理人才。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统计学、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环境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社区导论等课程。本专业学生多次参与国家级专业调查,毕业生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文化传媒机构、专业调查机构等部门。 t,;40j1?4XA4,r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