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工作概述 s9;4pR4:3cU6?5B
本实验室整合广西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优势力量,2011年立项建设,2014年通过建设验收,在2016年首轮评估中评为良好。实验室凝练了4个研究方向: e9-8vz1-3jo1?2X
(1)农林资源保护与利用:收集、保存和评价稻属、甘蔗、木薯、大豆、南方特色果树、特色林木和经济植物等种质资源,发掘控制育性、抗性和高产优质等关键基因,重点研究作物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机理、遗传与环境的互作机制、重要性状基因定位,获得有重要价值的育种材料和品种。 c,+5CF1~5uG3=9O
(2)作物育性发育与遗传改良:克隆作物育性和发育相关重要基因并阐明其调控机理,创建新型可控水稻不育系及杂交制种体系;建立水稻重要性状代换系库和分子标记信息库,鉴定、定位和克隆与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开发基于基因聚合、多基因转化和基因编辑的品种分子设计方法与技术。 l,=5WV2!1LD1:,Y
(3)作物抗逆与养分高效利用:重点研究亚热带作物适应高低温逆境、养分高效利用和耐受金属毒害的分子机理以及作物与病原和害虫互作的生物学机制,包括病原致病机理、种质抗病虫机制。 z9?7KW9.30A8+9N
(4)水牛遗传改良与快速扩繁:收集、保存和评价良种水牛种质资源,鉴定水牛繁殖和产奶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建立水牛快速扩繁、性别控制、克隆与基因操作等系列技术平台。 C2;7GN8?3rh1=1N
近十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04项,发表研究论文1418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95件,培育作物新品种70个,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9项。所形成的代表性成果,对保障我国亚热带农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O7?4bS3~3xd3:7u
二、人才队伍 X1.9EK,=,to6:3g
现有固定人员85人,有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3 人,青年长江学者2 人,国家杰青4 人,国家优青2 人,中科院人才计划入选者3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 人;40岁以下研究骨干19人,占24%。博士后31人,在读研究生712人。实验室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团队1个。 V8-8hZ4=3dN29B
三、科研条件平台 j2?3Gn72id4!1j
现有仪器设备3617台(套),总值1.87亿元。建成质谱-色谱、生物影像、分子和生化分析、细胞流式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等大型仪器平台;建成大型水稻、甘蔗、木薯和林木种质资源圃,现有育种温室、人工气候室和种质资源保藏库等设施计1080 m2,设备共享率较高。 S8.6Ka3=8Uj6;3o
四、国内协作单位及产学研结合情况 b8,hn4=5Cs6+3a
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保持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牵头建立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教结合科技创新基地和广东大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东亚糖业集团等甘蔗制糖企业、广西恒远公司、多德乐公司等联合开展甘蔗新品种推广、新型专用肥料和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产学研结合取得明显成效。 O61ux6,nQ8?9j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K5+,wK3-6Zm9+,U
作为国家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甘蔗、木薯、柑桔等优良品种和产业技术已辐射印尼、越南等东盟国家;与美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在甘蔗、柑桔、植物水力水分等方面的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在重要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31人次,3人次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19人次在国际学术期刊任职。 t,?8Cj5-1NC6;5J
六、地位和影响 J7?1pG8~9bp8;2H
已建成我国华南地区收集种类最齐全、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基地、国际先进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为我国种业、粮食、水果、食糖安全和水牛奶业提供种质、科技和人才保障。水稻育性发育、果树生物学与新品种选育、作物抗逆机理等方面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水牛克隆和转基因及性别控制以及甘蔗生物学研究和生产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依托的作物遗传育种学、果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动物育种与繁殖为国家重点学科;依托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的农业与林业学科在2020年度《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第30位,动植物科学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6‰,农业科学进入前2.7‰,排名持续上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的学科已经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有机结合体。 q5+6yV,-4yr8;1T
(2020年6月) j5+7By1=1Aw3!8f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