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简介
徐州市农科院始建于1910年,又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2002年恢复增挂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牌子(共建所),现为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已成为淮海经济区人才荟萃、专业齐全、成果丰硕、科研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在农业部“七五”、“八五”和“十五”连续三次科研实力综合评估中,均被评为全国“百强研究所”。 在“十一五”综合评估中,全国六百多个地区级科研单位我院名列第三。 h,+,Kg9-2QW1.2V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158人,科技人员102人,其中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3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7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9人,先后有4名专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名当选中共十二大代表,1名省人大常委,2名全国劳模,1名省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80余个,荣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60余项次,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次,包括陆地棉品种“徐棉209”获国家发明奖、高产抗病甘薯品种“徐薯18”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高产花生品种“徐州68-4”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科技成果累计推广14.45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80亿元。自“八五”以来,年均承担各级科技攻关、科技开发和国际合作项目等80余项,现承担国家“863”、“948”、科技支撑、创新体系、行业计划等重大项目27项。 e7-8kE1-20q3~1k
全院现设有国家级甘薯科研以及区域性的小麦、水稻、棉花、油料、园艺、土壤肥料等12个研究专业。“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棉花、水稻、大豆、花生等5个徐州(淮)试验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相继落户我所。2008年争取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5个岗位专家的地位,融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确立了甘薯在全国牵头的地位。全院现拥有高标准农业科研实验田1700余亩,各类实验室9个,国内外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300余台套,固定资产总值近亿元。 Z2.,yk8.7Z06?1B
我院甘薯学科主要从事甘薯生物技术、品种资源、遗传育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栽培与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自“六五”以来,一直是国家甘薯科研项目的主持单位,同时承担着全国甘薯科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任务。“十五”以来,承担国家和部、省下达的甘薯科研项目、国际合作和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0余项。先后育成甘薯新品种30多个,育成品种推广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甘薯良种种植面积的50%左右。获各级科技成果奖31项,其中国家级5项。闻名中外的“徐薯18”优良品种自1982年以来一直是国内甘薯生产中的主体品种,并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甘薯骨干亲本的研究和利用促进了全国甘薯育种水平的提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薯脱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了甘薯产业大面积平衡增产,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淀粉多抗广适甘薯新品种徐薯22的选育和利用荣获2013年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心收集和保存甘薯各类品种资源 1400余份,选育优良品种25个,在甘薯品种资源保存技术与数据库管理、病毒检测与脱毒技术、育种理论与生物技术、品质分析技术与评价体系、种薯贮藏、简易农机具研发、食品加工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控等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成就。 D1=8rW1.6ZH4.1P
成绩代表过去,我们着眼未来。面对着新的发展机遇,徐州农科院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x2?6aW8+3zC8+,p
地址:徐州市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海路高铁站北徐州市农科院 R4;2cr9=1rv,;9x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