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燕园大厦438室
能源管理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18日,行政上挂靠资产处,行政分支机构为同济大学节能委员会办公室。一套班子,两种机构。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是2007年10月化学与化工学院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的,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染整化学工程系,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享誉国内外的国家重点学科,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10月。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目前国内从事能源、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单位之一。二十世纪10年代设置蒸汽机室和内燃机室,20年代设置机械电气科,开设汽机等课程,30年代设置机电专业开展蒸汽机、煤气发动机、水利发动机等课程;50年代设置锅炉制造、汽轮机制造等科;1960年设置动力机械工程系。1986年9月,经原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上海机械学院动力工程学院,2008年12月动力工程学院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主办: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能源研究会、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研究与信息》编辑部
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2021年成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其主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立于2008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现为学校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高原学科(培育),以“热功能材料”和“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为学科主攻方向,研究聚焦服务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下设专业与上海“五大中心、四大品牌”的战略定位相匹配,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四个专业。学院重视国际合作交流,连续多年接收国际短期留学生、开展泰国学生交流夏令营活动,并从2019年起在工业机器人专业招收泰国留学生,2020年成为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35个班级,在校学生数1227人,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副高以上职称5人。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建校初期,经过60余载的建设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建设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能源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环境学科进入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前1%和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300。
天津大学化工学科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当时的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高校的化工系合并组成,1997年,在原化工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秉承“坚持一流标准,培养一流人才,争创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的发展目标,“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获得学科评估“四连冠”、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连冠”,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
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前身是我校的动力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是学校“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80多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学科专业行业特色鲜明,教育国际化取得新的突破。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前身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6年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简称“苏高工”)。
化学工业生产人类所需的各种重要化学品、材料和能源产品,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许多传统的化学工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发展绿色化学与技术是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重要途经。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源于1952年陈新民院士创办的中南矿冶学院基础化学教研室,经历近70年的改革创新发展,目前己成为一所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学院,下设无机化学系、有机及高分子化学系、冶金及应用物理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系、制药工程系、分析科学系等7个系和实验教学中心、化学成分分析中心、党政综合办公室、业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拥有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金属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技术中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中南大学综合实力雄厚、学科体系完备的主要工科学院之一,是在原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热能、热工仪表与控制等学科及原长沙铁道学院车辆制冷与冷藏运输、暖通空调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2年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5年更名为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 ;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剑川路6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