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民革-华电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2号 华北电力大学主楼D座1007室
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原名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2009年2月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批准成立,华北电力大学牵头建设,201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21年9月,华北电力大学组织工程中心优化调整方案论证会议,共建单位调整为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和保定华电天德科技园有限公司,以华北电力大学为法人单位进行运行和管理。
我国第一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是高起点、高标准成立的独立运行的第三方机构,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教育部科技司、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四部委联合支持成立,常设机构的落地单位在华北电力大学。
目前,学院已经建立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科研团队30余人(教授7人、副教授5人、助理教授2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4人、博士后8人);北大本部任课教师12人;客座教授10余人;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近200人。
主办: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燕园大厦438室
能源管理中心成立于2002年1月18日,行政上挂靠资产处,行政分支机构为同济大学节能委员会办公室。一套班子,两种机构。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目前国内从事能源、动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单位之一。二十世纪10年代设置蒸汽机室和内燃机室,20年代设置机械电气科,开设汽机等课程,30年代设置机电专业开展蒸汽机、煤气发动机、水利发动机等课程;50年代设置锅炉制造、汽轮机制造等科;1960年设置动力机械工程系。1986年9月,经原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上海机械学院动力工程学院,2008年12月动力工程学院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主办: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能源研究会、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研究与信息》编辑部
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2021年成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其主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立于2008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现为学校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高原学科(培育),以“热功能材料”和“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为学科主攻方向,研究聚焦服务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下设专业与上海“五大中心、四大品牌”的战略定位相匹配,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四个专业。学院重视国际合作交流,连续多年接收国际短期留学生、开展泰国学生交流夏令营活动,并从2019年起在工业机器人专业招收泰国留学生,2020年成为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35个班级,在校学生数1227人,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副高以上职称5人。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建校初期,经过60余载的建设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建设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能源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环境学科进入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前1%和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300。
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前身是我校的动力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是学校“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80多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学科专业行业特色鲜明,教育国际化取得新的突破。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前身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6年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简称“苏高工”)。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中南大学综合实力雄厚、学科体系完备的主要工科学院之一,是在原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热能、热工仪表与控制等学科及原长沙铁道学院车辆制冷与冷藏运输、暖通空调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2年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5年更名为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 ;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剑川路6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