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部概况介绍 杭州医学院体育部其前身是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体育教研室,之后在2005年独立成为校二级管理下的体育与军事教育部。
杭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毒病研究所、寄生虫病研究所)于2020年10月由原杭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和原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病毒病研究所和寄生虫病研究所合并组成。基础医学课程开设始于1925年建校之初,1984年7月建立学科,病毒病研究所由原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医学微生物研究所内病毒学研究组与流行病学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988年8月更名为病毒病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于2018年5月。其前身是2008年6月开始筹建、2009年6月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是直属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机构,统一开设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是杭州医学院的二级学院,内设学历教育部、人才培训中心、全科医学教研室三个部门,主要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组织全科医学素养教育,开展医学类成人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承担全省乡村医生培训任务。
杭州医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是学校响应党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浙教学〔2015〕98号)文件精神,于2017年1月成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组织。
杭州医学院药学院创建于1943年。秉持“求真、博爱、务实、创新”的精神,药学院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专业实力显著增强,已经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设有药学本科及专科专业,是浙江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以及国家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同时拥有省一流学科(B类)、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创办的浙江省药物政策研究中心就挂靠在药学院。
杭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历史悠久,1931年设立公共卫生专业,1976年设立卫生学科,2001年成立公共卫生系、2016年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2019年10月杭州医学院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合并,原省医科院卫生学研究所和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并入公共卫生学院。2021年6月,学校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联合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
信息工程学院目前开设有医学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2个本科专业,以CDIO和OBE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引,以“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为核心,以“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校企合作、特色培养”为理念,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多角色参与教学、多单位承担培养、多项目实操的人才培养体系。
医学影像学院创办于1956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医学影像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几十年来先后开设过放射医士、放射技士、超声医士、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等中、高等医学影像类专业。
杭州医学院存济口腔医学院是由杭州医学院携手杭州口腔医院集团、附属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共同创办的公办全日制二级学院。
临床医学院创办于1952年,现设有临床医学、儿科学、精神医学3个专业。目前学院拥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浙江省一流学科、浙江省优势特色专业及十余个省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
检验医学院是在创立于1950年的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检验士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医学信息工程,两个专科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其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我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也是省内较早开办的医学检验专业之一,是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和省级特色建设专业。
杭州医学院创建于1925年,其前身是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护理学院的历史和学校历史紧密相关,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是学校成立以来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两个专业,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2000年成立护理系,2016年成立护理学院。护理学院目前招收护理专科生、护理学本科生,助产学本科生等,其中护理学专业是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护理学(本科)特色专业和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
黄河新闻网是由省委宣传部主管, 山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由山西省互联网宣传研究中心负责运营,国务院新闻办核定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在互联网上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是综合反映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的网络媒体;也是省委社情民意网上通道的运行平台。
“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根据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健康事业发展的要求,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郑州大学、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共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