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介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洞庭湖站,始建于2007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研究基地之一。洞庭湖站现为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网络站成员;2010年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并成为国家外交部-科技部-湖南省共建的亚欧水资源研究中心的野外科研平台;2012年正式批复加入CERN。 A2;1zW4!4d04;5C
洞庭湖站地处湖南省岳阳市郊区采桑湖南岸(北纬29°30′,东经112°48′),交通便利,距离省会长沙约230 km,岳阳市约30 km,在整个洞庭湖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区位优势。洞庭湖为我国长江流域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我国仅存的两大自由通江湖泊之一,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承纳湘、资、沅、澧四水而吞吐长江,是兼具蓄、泄功能的过水性洪道型湖泊,素有“长江之肾”的美誉。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洞庭湖的生态安全在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1994年洞庭湖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和2001年东洞庭湖湿地与西、南洞庭湖湿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p7-5AX3:2OX1!5A
洞庭湖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5-17℃,一月平均气温3.8-4.7℃,七月平均气温29℃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50-1450 mm。无霜期258-275 d。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以湖泊主体为核心,逐步向周边演变成滩地、平原、岗地、丘陵和山地,具有碟形盆地图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征。植物种类繁多,水域环境形成以挺水、浮叶(漂浮)及沉水植物群落为主的水生植被,湖洲滩地、湖滨低平原形成以多年生根茎、苔草、根基禾草和随洪水入侵的陆生杂草为主的草甸与沼泽植被,环湖高平原和丘岗区则形成常绿阔叶林植被。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主要有(1)河流生态系统;(2)淡水湖泊生态系统;(3) 浅水(或季节性淹水)滩地(包括泥沙滩地、草甸滩地、芦荻滩地、森林滩地)生态系统;(4) 湿生林地生态系统;(5) 湿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类型为江湖泛滥冲积沉积的潮土及水稻土,土层深厚,土壤pH值为中性至微碱性。 t5;4nT,9Am1!5W
洞庭湖站基础设施包括站部的综合办公实验大楼(1180 m2,设有常规分析实验室、办公区和住宿区),大小西湖野外综合观测场(2.2 km2,分为观测核心区、采样区、实验区和辅助观测区共4个大区),君山后湖野外控制实验基地(60亩),综合控制试验场(18亩,依次划分为试验区、湿地循环农业展示区、水生湿地植物观赏区、湿地净化区和湿地植物资源利用区),湿地植物种质资源基地(28亩)和哺乳动物控制试验场(5亩)。实验室现有光合作用仪、TDR、自动气象站等一大批重要仪器设备,能进行气象要素观测、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及常规分析,植物生长情况监测、植物样品处理与常规分析,土壤水分观测等实验。建立了洞庭湖站苔草和芦苇(荻)的长期定位观测样地,进行了生物和土壤的定位观测;建造了10口地下水井观测场,进行地下水位和水质的长期定位观测;建立了气象人工观测场和自动气象站;先后按照CERN水分监测规范,布设完成了水物理要素指标的土壤水分含量、地下水潜水水位、地表水水面蒸发量和水化学要素指标的雨水水质、静止地表水与流动地表水水质、潜水水质的定期监测等水分监测项目;建立了两个二氧化碳和水汽通量观测塔;建立了164个科研实验水泥池。试验站内通讯及网络设施齐全,拥有越野车一辆和摩托车两台,并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室等娱乐设施。此外,与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建的住宿区能同时容纳60~70名科研、客座及流动人员工作和生活。完善的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研究设备与生活条件,可为来自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提供便利的研究条件。 W1+5BX,:9Ir7?9T
研究目标
· 建站目标 A4?3Ya6;5hP9=6E
以建立、发展和完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为基础,为CERN提供长期监测数据支撑的同时,重点研究流域景观演变及其生态功能响应;在人类和气候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湿地生物多样性退化机制及恢复途径;湖泊湿地物质迁移转化机制;以及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为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生态系统管理、保护、恢复以及替代产业的重建提供示范样板与技术辐射源。 Y5=90y6~,Wm,?2w
研究方向
· 洞庭湖站的定位观测及研究方向 u2:9ZZ,?9Ns8!6S
(1)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 u9=,jL4;5Dl6+5P
水文要素观测:自然降水、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水质等。 e7+8pf1;6qU9.9s
土壤要素观测: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机械组成等)、土壤化学性质(营养元素等)。 S,=6re6~8Qw5!6d
气象要素观测:气温、土温、降雨、蒸发、辐射、风速、风向等。 u9?2Zc5.8FB1:2w
生物要素观测:主要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密度、丰度、多样性指数等。 c9;4YX7-,Qb,.5Y
(2)湿地格局与生态功能响应 i4:1Wr2:2kB8=7G
重点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生态功能的维持机制;关键服务功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D5.4kr8?9RI1;9f
(3)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演变 o5!4ln5~1va7=1y
重点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环境响应;湿地生态系统水分、物质运移及能量流动规律;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及其机理 M,~9ut5-,Bs6.8l
(4)湿地生态农业与湿地生态恢复 C4+7af8=2Fh7.2U
重点研究:不同利用方式下农业-湿地系统水土资源运移规律;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生态高效农业模式示范(包括粮改饲、循环农业模式) P9?3JB,:2Xp3!8b
历史沿革
· 大事记 t7-,Sq9;7UG4-8P
2007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经过长期筹划,通过第三次长江论坛正式宣布联合成立“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同时,进一步策划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E9~6rH,,Su31u
200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视察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时指示:“要抓紧洞庭湖湿地生态站建设,为保护中国大型内陆淡水湖泊生态安全,保护宝贵的湿地资源做出贡献”。 N6-7DV2~6wK8!8m
2008年4月,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谭支良率研究所专家组对洞庭湖进行考察,筛选建站地址,提交合作建站方案。 A1-7pl5:9Rk5:8Q
2008年5月,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所长率领该所领导班子成员与相关科研人员一行11人,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主任张琛博士和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赵启鸿局长等一道来到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署洞庭湖湿地生态站建设工作。 y4.,EH7;3va1+1B
2009年5月,中国科学院丁仲礼副院长、詹文龙副院长来洞庭湖站指导建设和研究工作,并对长远研究计划作出重要指示。 A9~3FS2!3Bi7+8a
2009年12月,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率专家组对建站方案进行研讨和论证,标志着洞庭湖站主体建设结束。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岳阳揭牌,这标志着洞庭湖湿地站正式运行。这是中国科学院在南方布局的首家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p7=,QT9~8Ci5;,z
2009年底,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与国务院三峡办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洞庭湖江湖生态监测重点站。 w8.5xP7-5XU1~7l
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专家组通过对了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创新三期建设项目的现场验收。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成功验收,标志着该站正式进入平稳运行状态。 U,;9ty6;6lr2~,Y
2012年5月,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被批准正式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洞庭湖湿地站将以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为基础,以洲滩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水域生态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为CERN提供长期监测数据支撑的同时,重点研究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文功能响应,江湖关系变化与水沙演变,湿地结构功能与湿地演变,湿地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L7?3sM1?8kY8=6d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