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锁定 排行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始创建于1962年 “教育系”,2003年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2007年由原教育科学学院与教育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成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年更名为“教育学院”(于2011年分离出教师教育学院、2015年分离出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 网站名称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网站别名
  • 所属类型-
  • 所属地区-
  • 网站地址 es.cwnu.edu.cn 直达 推广 修复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网站详情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始创建于1962年 “教育系”,2003年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2007年由原教育科学学院与教育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成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年更名为“教育学院”(于2011年分离出教师教育学院、2015年分离出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x5!6Jv5!5fO1!5j

【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专人教师5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2人(正高13人,二级教授2人),讲师等中级职称21人,拥有博士(后)和在读博士学位教师16人,研究生学历占教师总数的90%。教师队伍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十佳”4人、“教学名师”1人、“教学标兵”2人、“师德标兵”2人。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技术学专委会常务理事1人;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委会副理事长1人1人,四川省教育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人。 I3?2Bt7:7Dc9=9d

【人才培养】在长期办学的历史中,我院形成了“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我院现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的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我院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设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7个二级学科,另拥有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6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教育开设有3个专业:教育学(一本专业)、心理学(一本专业)、教育技术学(一本专业),其中教育技术学专业获批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现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800余人,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近400人,在读教育硕士生近200人。学生勤奋刻苦、基础札实、富于创新精神,很多毕业生成为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学校部门的重要领导与行业骨干,如有的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工作;有的在高校担任正副校级领导;有的成为中小学知名校长或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不少学生毕业后考入国内外著名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p2!3xo3+2dV5?,O

【学科建设】近年来,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本科质量工程,加之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院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我院现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1个省级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学);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育学);3个省级特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德育原理;教育技术学;教育概论;学校管理学);4门省级规划教材(德育原理;现代教育学新论;现代心理学新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3个校级重点学科(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学专业被确立为“四川省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四川省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我院还是学校重点支持的博士点建设单位。 a91Oy8;7ES9?4v

【科学研究】近年来,我院科研成果丰硕,在前辈学人和领导奠定的良好基础上,继续把教育科学研究推向前进。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与优势,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0余项,四川省哲社课题2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发表省部级以上论文120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文章200余篇(《教育研究》10余篇,《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学科级刊物70余篇);被《新华文摘》《民主》《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和《教育文摘周报》等全文转载和收录100余篇,被《教育研究》和《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年度报告重点介绍和点评近10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近30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四川省人民政府哲社优秀成果一、二等奖6项)。独立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七届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政府第五届普教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学院科研成果年度综合排名连续于2004——2016年位居我校文科学院前茅,且12次获得学校年度科研综合考评一、二、三等奖。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发布的《我国教育科研成果现状及其影响力分析》报告显示,我校教育学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位居全国大学第5位(前4位均为985高校和211大学);我院教育学一级学科排名在武书连主持发布的《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中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学学科排名前60强;另据武汉大学2012年发布的《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综合评价显示,我院教育学原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双双位居全国前17强。2015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是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评价网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共同发布,我院教育学排名全国第28名。 m3?,YW4=4Uw7?7U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目前,学院制定并努力实施了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确保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并使部分学科成为国内优势学科。学院将遵循“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彰显“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使我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诸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把我院建设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g8?,EB7?9ie38L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西华师范大学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是: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育英路76号(西华师范大学科技园)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
  • 中国传动网

    中国传动网是运动控制、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权威的行业门户网站,工业自动化与工业机器人的“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工业自动化企业提供信息宣传及商务拓展的优秀全媒体平台。传动网拥有《伺服与运动控制》、《控制与传动》和《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杂志,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联盟,论坛和电商网站等多元化媒体资源。

  • 武平县人民政府

    主办:龙岩市武平县人民政府 ;承办:龙岩市武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武平县平川街道政府路51号

  • 中共长治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长治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中国共产党长治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长治市监察委员会

  •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动力工程系,曾先后更名为热力工程系、热能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学院))始于1937年的重庆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动力科,是全国最早的热科学与工程科研教学研究基地之一。1952年,在重庆大学机械系动力科和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的基础上成立重庆大学动力工程系,笪远纶教授(1936年MIT博士)任首任系主任,首届四年制热能动力装置本科专业开始招生。1961年,首次招收研究生。

  • 大悟县文化馆

    主办:大悟县文化馆 ;地址:孝感市大悟县城关镇一桥东头、孝感市大悟县石头路1号

  • 蚌埠市公安局

    主办:蚌埠市公安局; 地址:蚌埠市经开区南湖路600号

  •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9名,其中高级以上职称8人,西安市首席技师1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22人。同时聘请行业企业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技师8人,担任兼职教师,增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学院现开设航空地面设备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6个专业,在校生800余人。

  • 贵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贵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前身为贵州教育学院物理系,2009年更名为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有理论物理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等离子体物理校级重点学科和理论物理校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重点学科;有贵州省高等学校光电功能材料设计与模拟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和教育厅等离子体与功能薄膜材料科技创新团队1个;有等离子体物理应用研究所、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研究所和应用物理研究所3个非编科研机构。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4个专业,基本覆盖项目咨询、环境评价、项目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安装、施工管理、运营服务全过程。学院依托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覆盖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多个研究领域,组建教学、科研和地方服务相结合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 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江苏省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迫切需要,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的原则,由常州大学牵头,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组建的一个研发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