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网站之家简介
芙蓉初级中学坐落于武、澄、锡交界处,有明以前,该地原为湖泊,碧波荡漾荷花香;明筑大围,沧海桑田米粮仓。校址先附于庵,后假于祠,再依于湖,终傍于镇。五十余年来,学校先后经历五个发展时期,几代“芙中人”不断求索,奋力开拓,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的人文环境,特定的教师群体,使地处“世外桃源”的芙蓉之花,风韵别致,可爱怡人。 J,~4QO,:8ss2.9x
一、办学雏形时期(1952—1958)。 M9.2jl3~3er4~3h
1952年,根据群众办学要求,芙蓉地区在李象桥湖山乡中心小学附设初中补习班一个,1953年撤并入横山初中。1956年初,芙蓉、湖山、柳三三乡合并为芙蓉乡,乡长汤友光积极筹建初级中学,乡文教委员孔正宝六上苏州专区办理审批手续。最终核准办“芙蓉初级中学补习班”, 选址李象兰若庵,汤友光、孔正宝两人分别兼任正、副校长。当时办学艰苦,资金自筹,“鱼秧船”改革家、当地能工巧匠陆生贵曾义务改造庵舍月余。1957年秋,专区分配教师三名,民办教师一名,首期开班两个,学校正式上课。根据专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宗旨,原乡长梁丹英专任“养鱼技术”学科教员。因办学起点早,特色强,且芙蓉双庙的农业样板在省内颇有影响,故身兼学校校长和医院院长的汤友光多次赴县,介绍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的经验。 z4?90d9+7YC2?5e
二、初中发展时期(1958—1968)。 h7+7FX95gS8.4M
1958年,“芙蓉初级中学”挂牌,由乡秘书蒋春度兼任校长。1959年秋,因庵址过于局促,而新校尚未竣工,故暂借东周胡家祠堂开学。期末新校竣工,即迁入西周田心村北、古芙蓉湖湖心徐白荡之南的新址。学校改为公办制,校长先后由胡学诚、周家树担任。新校去街五六里,上镇十里外;周围河荡密布,田野稻花飘香。一批青年教师凭借着良好的综合素质、执着的敬业精神、扎实的教学功底,勤俭办学,艰苦创业。暑假顶烈日,拆祠运砖木;河道九曲肠,橹声伴歌唱。劳动课上,肩挑泥土填操场;星期日里,手推板车采石厂。困难时期,大家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做好流生动员工作,教育教学硕果累累。65届两个毕业班共64(?)名学生,有3名被省常中录取,4名考取师范,6名考入中专,17名进入三河口高中。谈及这一届学生,老教导赵永诚深情地说道:“ 66(到底是66届还是65届?)届毕业生是办学以来最好的一届,只可惜与‘梵尔赛宫’失之交臂,未能展示其成果与辉煌。” y8.6JO6:6gF4-5O
三、完全中学时期(1968.9—1984.8)。 G5.5hY5-2mw,-6H
学校傍于湖心,不见车水马龙,唯有鸟语花香,是芙蓉人读书之殿堂,泊舟之良港。故文革余波虽及,未见惊涛骇浪。青年教师纯正好学,活泼开朗,整个队伍绝无派性张扬。即使在“斗、批、改”运动中,教师们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学校秩序基本正常。1967年3月,在全县率先响应“复课闹革命”号召,校园恢复琅琅书声。可是,社会沉渣总想搅动芙蓉湖的急流旋涡(这个词语似乎不贴切), 致力兴风作浪。 “集体收听敌台”案,“五一六”案,使主持工作的张兆英和赵永诚等一批教师先后蒙受不白之冤,全县波及影响。 s8;1AU6-8Fm3~6p
1968年,芙蓉初中创办高中一班,次年实行初高中两年制。1970年,赵经度校长走马上任,其敦实的身材、朴实的作风、扎实的管理、务实的举措,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虽是开门办学,“三机一电”,但也学得扎实象样;师生测绘,辗转于田间地头,服务于农田、水利与工厂;为培养农技人才,学校抽调教师,腾出教室,配合地方农师,创办“农大”,三年中,使全乡农技人员都能得到培训。为满足地方需求,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先后新建平房两幢、二层楼房一幢。恢复高考后,高中班规模渐扩,全盛时期曾办班四轨。学校优势日趋显现,教师队伍茁壮成长。理科优势明显,文科基础实夯。79届高考成绩喜人……(高考率?)陈东夫、朱志平、单俊初、 A9.8sC8;7nT,3Z
四、职教并存时期(1984.9—1994.8)。 P7!2tp9=4oP6:7y
1980年,学制全面恢复。次年高中停办,“中三班”随即并入横山,学校主要领导及高中骨干教师大多先后调入其他完中。1982年,赵德荣任芙蓉初级中学校长,数年后病故。八十年代初,芙蓉电子工业异军突起,1984年乡电子元件厂创办电子班,芙蓉中学成为办学的主要力量,学校进入初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并存时期。 q6.9tZ3;8ff7.1a
1985年,刘产林任芙蓉中学校长,其身材高挑,目光犀利,思维敏锐,声音宏亮(能否删)。宏观上,处理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学校发展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根据学校规模扩大、条件较差、教师奇缺的特点,刘产林致力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秩序,推进基本建设。用人上师资多渠道,教学骨干撑,中层配备强;教学上开齐课程,排足课时,狠抓双基,推进教改;教育上德育先行,常规抓实,班级为根,育人为本;设施上校址新规划,职教新投入,后勤新设施。 W6?9nX2.8bM94V
1986年,大桥初级中学并入,学校迁入改革开放后新兴市镇——芙蓉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从此,芙中人开始以更开放的胸怀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德育高起点,组织有活力;中层领导“三三岗”,管理见功力;学科教研区领头,引领显实力;教师竞赛显身手,教学展魅力;教学改革创新路,发展凭潜力。1997年起,学校连续多年获中央宣传部、团中央学少部、《中学生》杂志社等举办的“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县青年教师历次基本功竞赛,使学校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片学科教研组长,芙蓉初中占有半壁江山;学校分流教学成果喜人,88(?)届两个分流班,中考成绩以生均分46?分轰动全县;“张富教学法”名扬省内外,常州市组织一市三县教学骨干前来观摩,人民教育家斯霞曾陪同张富亲临指导。送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先后有刘淑亚等三人成为武进县高考文科状元,来校追根问源,深感“副科风景线”绚烂多彩。1989年,首批通过“常州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成为武进达标第一校。1992年,成为武进通过“合格初中”验收第四校。职业教育也是硕果累累,历届职高学生基础学科与专业技能双丰收。尤其是87届中专班,高起点,高质量,服务社会,成为电子时代的生力军。 h3;8PA1+2kl6:5W
五、恢复初中时期(1994至今)。 A,3bI7;,vj9;,W
1994年8月,职高停办,学校恢复为纯初中。自97年起,先后有吴林华、赵晓巍、张国民三位校长接任。学校管理严字当头,务求“实”字突破,教育质量有新的提高。99年中考,学校教学质量从全县的第43名上升到20名,优秀率为郑陆片第一;初中男篮、男女游泳获全县三个第一。两次获武进教育质量评估三等奖。1999年(?),学校自筹资金建造学生宿舍,为长足发展打好基础。2001年,建造教职工公寓式私房24户,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领导积极协调,配合地方政府首次集资160余万元建成综合大楼,连同设施配备,总计280万元,完善教育教学功能,建成合格实验室,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i2;1Zw3.3Nc,:3s
2005年,学校主要领导更替,治校以“新”为亮色。办学环境不断刷新:浇制篮球场,拆除矮旧房,重建新车棚,书画布满墙。理念不断更新:全体“芙中人”秉承“重德、笃学、砺志”的校训,逐步形成“求真、务实、团结、创新”的校风,教师以“乐业、爱生、开拓、严谨”为追求,努力培养学生“尊师、好学、文明、进取”的学风。组织管理有新举措:首次引入“中层干部竞聘”机制,全面实施“年级组管理委员会”制度,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教育科研有新突破:骨干教师队伍茁壮成长,县级骨干初露头角。校本课程开发有新特色,有反映水乡风情的《芙蓉鲜螺的养殖与烹饪》,有介绍历史沿革的《沧海桑田话芙蓉》。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未成年人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学校、常州市示范图书馆、常州市节水型学校、武进区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二等奖、武进区德育先进学校、武进区平安建设先进集、武进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武进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目前,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芙中人”,正瞄准“常州市新优质学校”的宏伟目标,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将芙蓉之花浇灌得更加绚烂多彩。 t3.6SE1!8AJ5=4w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