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简介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创建于1984年,2001年顺利实现专升本。是忻州师范学院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较强的本科系之一。一直以来,历史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历史学专业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3个教研室。忻州师范学院历史学(师范类)专业是忻州师范学院师资力量较强、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之一。现有在校生631人。 t3?3bJ2;4dT8~1Y
现有教职工30人,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中教一级1人,讲师6人,助教5人,其中副高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8%;博士5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2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名,院级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和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师资质量高。 D,+3ma6~4du92d
历史系首先在全院实施案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教学科研水平提高较快。“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学院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历史学专业为山西省特色专业,中国史教学团队为学院首批重点建设团队,《中国古代史》为学院精品课程,《中国近代史》为山西省高等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现代史》和《中国文化史》为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完成较高质量的田野调查报告600余篇。先后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2001年以来,教师承担国家和省院级课题近40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25部。近三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人次。 Q49TE5!8Bv,-8h
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所,重点开展地方文化和社会生活研究,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地方文化人士的联系,并成功举办四届忻州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I2+7ue,=7gM3.4W
本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近三年学生承担的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70项、省级9项,居全院文科之首。2015、2016、2017武倩男、吴琼、王宁同学分别获得山西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2015年郭建军同学荣获山西省第十三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6年6月,我系学生闫瑞、杜蔚然团队和张海成团队在“创青春”“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计划”竞赛中中获得两个铜奖。2017年任世豪、刘伟、史文静荣获山西省第十五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王超宇、姜照、王婷获得一等奖。2019年侯碧瑶荣获第十六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21年郭明辉荣获第十七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22年王午文、董媛哲、王翰之、刘欣、田菲雪荣获“创青春”山西青年创业大赛三等奖。2022年姜若凡、张占昕、段海慧、刘佳琳荣获“创青春”山西青年创业大赛优秀奖。2023年桑向江、王彦杰荣获2023年山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23年范思宇、王午文荣获2023年山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T9;3Gf6+3qf4~7R
历届毕业生就业一直保持良好状况,并普遍受到社会的好评,不少学生很快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考研率一直稳居全院文科前列,并有多人次获得所报院校考研第一名的好成绩。部分学生被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985、211重点院校录取。 D8!9mt6-,Ih9:5v
田野调查是我系实践教学的特色和亮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完成较高质量的田野调查报告600余篇。2008年赵新平教授主持的《以社会调查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探索》项目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0,;7QZ4~5Gs,.6q
2001年以来,教师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6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0余部。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百余人次。赵新平教授申请的科研项目《明清至民国五台山境域庙会域村落生活研究》获准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是忻州师院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2017年常峥嵘副教授申请的科研项目《新见佛教石刻文辑校与研究(1949-2016)》获准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u7!2Ts9.3xk,-1u
从2003年开始,历史系逐年加大资料室建设力度。目前,系资料室已购置专业图书8541册,价值366193元;另有光盘33种,中外期刊18种。向师生全天开放,基本上满足了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 u8=3Kw4=7qm9.50
历史系教师爱岗敬业,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在全院率先实施研究性教学,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N4;1WA2.3dL4;8U
历史系将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Q9;7qp7+,Nu4~9e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