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简介
地球环境所以黄土-粉尘-气溶胶为纽带,开展环境变化的过程、规律、机制、趋势与可持续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为黄土高原和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建议,进一步将研究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大陆环境变化科学研究中心。 n6?8cr3;4Uz78N
地球环境所现有在职职工118人,其中正高级32人,副高级3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基金委优青2人、陕西省“杰青”1人,同时还有客座及其他流动人员百余人,形成了一支由固定科学家和国际、国内客座科学家组成的科研队伍。 J9-6JN2!9PK6+9H
地球环境所有古环境研究室、现代环境研究室、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加速器质谱中心和生态环境研究室5个研究单元,拥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加速器质谱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大气污染与雾霾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环境保护大气细粒子重点实验室。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七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是我国地学领域2个获此殊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2004年,该实验室被授予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称号。 g6;2Bd1:6EH7~9n
地球环境所拥有先进系统的高精度实验设施及装置,可将实验科学、观测科学和模拟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利于深入开展环境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以加速器质谱中心、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岩心库和野外观测台站为代表的实验平台,集研究材料、年代测定、理化性能分析、环境过程观测、数值模拟等为一体,是世界上在该研究领域少有的同时具备开展多指标测试分析能力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主持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计划,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原始研究材料,建成亚洲最大的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岩心库。 c1;2ld5;6kP4?7S
多年来,地球环境所在“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论”、“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三极驱动对亚洲环境的影响”、“不同时间尺度全球季风的动力学”、“宇宙成因多核素示踪全球变化”、“气候突变事件”、“树轮气候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气候模拟”、“粉尘和PM2.5同步及连续观测研究”、“雾霾治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等国际地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所将环境变化高水平基础成果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有机结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一带一路”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先后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交了一系列有实际意义的咨询建议,为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x3?1wZ5=,nE9=1U
地球环境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科技部973、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基础研究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杰青等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先导专项等。在高水平成果产出方面成绩突出,已在Science、Nature、PNAS、Nature子刊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文章近40篇,8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人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 L88Aj,-4QC5,r
研究所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来所长时间研究和工作,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研究程度。已与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地震局等二十余个单位,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瑞典、荷兰、日本、韩国、泰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卡克斯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新加坡、印度、香港、台湾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关系,建立了3个实质性中外联合实验室。研究所固定人员和客座研究人员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奖、国家外专局“友谊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两度被推荐并获得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 E1:90x8~,KG3?,F
研究所设有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以及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k6?6SG7;9in8=6y
地球环境所将切实践行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进一步加强地球科学的基础研究,为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将高水平基础理论成果应用于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J,:6OW9-6IT96P
历史沿革
1985年3月,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正式建立。第一任研究室主任由刘东生院士担任,安芷生先生任副主任。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抽调8名科研人员,加上外单位科研和行政人员7人共15人组成。 F,~,tb6-9Ln1!4L
1987年8月,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被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为开放实验室,实现了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自搬迁到西安后的第一步跨越。 s6:,RV2.4Af5.4W
1993年3月,受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对该室进行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论证。中科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是安芷生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丁国瑜院士。从中科院开放实验室进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第二步跨越。 S2:2ly1:7Dq2=9j
1999年,中科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升格为地球环境研究所,并于1999年5月整体进入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名誉所长是刘东生院士,第一任所长由安芷生院士担任。这是我所历史上的第三次跨跃。 e6~5pH6-2GV,,E
2002年8月-2006年7月,郭正堂研究员为第2任所长。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要求,研究所创新岗位增加到80个,在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87人,在此期间,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支持下,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了“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实验室。 w2-4st2?4b08;,C
2006年8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试行轮值所长负责制,第一任执行所长为周卫健(女)研究员(第3任所长),副所长为刘禹研究员、刘晓东研究员、曹军骥研究员。新一届所行政班子,努力实现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到“过去与现代相结合的全球变化研究”的转变;实现“从季风环境到季风-干旱环境”乃至“区域与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从自然过程到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过程”的转变,将科研布局整合为当前的4个研究室:古环境研究室、现代环境研究室、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和加速器质谱中心,争取把我所建设成为国际高水平的大陆环境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L5;5Io5!6yh65j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