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简介
地质力学研究所是国家公益性地质科研机构,成立于1956年。由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亲手创立,现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基础地质、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矿产与能源地质、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灾害、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极地地质等领域的调查与研究。 M4~7ep1?8UY9-3t
地质力学研究所现有职工197人,其中专业技能岗位158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46人,副研究员51人,具有博士学位94人。 V9?2zB2+5z01!2e
地质力学研究所拥有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地质力学研究所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站博士后17人。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42人。 r6:5oV5=9rb1!9t
地质力学研究所与国际地学界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6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IAEG-C24)秘书处、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和古地磁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监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所。 02~9ek,?,MJ4;3B
近十年来,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极地地质、资源及油气地质调查评价、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24项,出版专著50部;发表SCI/EI各类论文1241篇。涉及的重大工程主要包括:青藏铁路工程、滇藏铁路工程、泛亚铁路、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三峡引水工程等。完成了我国南极大陆第一张中比例尺地质图,进一步科学地确定普里兹构造带的性质、结构与组成、延伸,研究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及构造变形时代。运用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开展矿田构造研究,发现了一批矿床;油气和页岩气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果。 g6;3Nh,.,yc6:20
建所以来,急国家之所需,开展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全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我国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以来已有近10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基础地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能源基地建设、重大工程的选址与稳定性评价工作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新形势下,地质力学研究所将紧密围绕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发挥李四光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加强地质力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切实解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地学问题。 I5-9xR7-1ON8+2r
组织机构
一、内设机构 t2.9Co9;3Wm4?5m
(一)综合管理机构(8个):办公室、科学技术处(项目管理处)、财务处、装备基建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群团处)、纪检审计处、安全和保密处 C9.4GQ6+,ig2:7O
(二)技术业务机构(16个):地质力学理论研究室、地壳运动研究室、活动构造研究室、地应力研究室、极地与月球地质研究室、第四纪地质和生态与气候研究室、能源研究室、地热研究室、矿田构造研究室、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室、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研究室、地质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喜马拉雅地球科学实验场、北京十三陵地球观象台、地球科学数据中心(信息化室)、计量测试与标准定额室 r4~4PA3=4UI2=6J
(三)其他部门(2个):李四光纪念馆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 D9?4Cb4?6nz28s
二、 条件平台 k7!2my5~40K9?40
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u64Er7=1xj,2g
自然资源部北京地壳应力应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L5~3he1~7HH,~6F
自然资源部陕西宝鸡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o9=1Le6=2gJ,.4q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Q9+7LS9!7ia1;,I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j8!9Hb31rl46X
中国地质调查局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 t6+,Ro8-9te8.8J
中国地质调查局极地地学研究中心 b5+,ie,!5Dy8.7D
三、 挂靠机构 c2;1aG9-,ji76P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IAEG-C24)秘书处、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专业委员会 f2;5tJ,?7CK1?4D
发展方向
地质力学研究所是国家社会公益性研究所,根据原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文件,我所研究方向定位为:“推动地质力学创新体系建设,从事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研究,开展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工作”,同时开展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和油气资源战略评价研究工作。目标是成为国际知名的地学研究机构。 d5!5Cc4~2Jk4:,U
地质力学研究所坚持发扬李四光的科学思想,在主要研究方向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后,我所依据国家需求、结合所的学科定位情况和优势领域,对研究领域进行了重大调整。 原有学科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地质力学、构造地质、动力成岩成矿、矿田构造、构造地应力、区域地壳稳定性、古地磁、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冰川、环境地质、遥感地质、同位素地质、油气地质、农业地质等。调整后学科设置为:地质力学、环境工程、第四纪地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调整后学科领域有:地质力学领域、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领域、地质灾害领域、动力成岩成矿领域、第四纪地质与环境领域、油气资源评价领域。 w,:2xx1-5cU,8p
调整后的学科结构实现了我所制定的学科结构调整的原则,强调了学科设置的不可替代性,突出了调整后的学科与科学技术部公益类科研单位的总体要求相一致,与地质力学研究所的整体定位和任务一致,主要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关联度,提升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核心能力,并与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建设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地质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积累和现有科研队伍的优势。 O,4RM89jK1;7d
科研部门
基础地质研究室
基础地质研究室主要从事与大陆变形、地球动力学研究相关的基础性学科研究,包括地质力学、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岩石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基础地质领域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担负地质力学研究所地质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任务,同时为资源环境服务。 S28jh1~3Xn,=6T
基础地质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15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 k6!9kO5;1Hr2.1Q
主要研究方向:大陆变形及大陆动力学,我国大陆岩石圈结构与构造,我国主要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特征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与环境,岩石圈三维面波反演技术和模型精度评估技术研究,南极大陆构造变形与演化研究。 A1+5Ed3:2xj1=,z
近年来,基础地质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主要参与“国土资源大调查”与“地质矿产调查评价” 专项的调查与研究,负责承担多项相关项目;同时负责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一项,“特殊地质地貌去填图试点项目”。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多篇。 p9;1LT,;7He95T
目前研究室拥有ESR定年实验室和X射线岩组分析实验室。 h67sN2?5Qw7~,q
地应力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室
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研究室主要从事地应力测量理论和技术方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以及岩石力学实验和岩石物性测试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地应力测量与监测仪器设备,建立了比较完备和先进的地应力测量与监测系统。 y6:8Ei2!5Mp98r
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6人;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5人。 S5:60t5!2rb3?4s
主要研究方向:地应力测量与综合监测及其在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中的应用;地应力测量和监测新技术方法研究;现今和中、新生代应力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实验、模拟、计算不同温压和不同边界条件下岩石的应力-应变规律;研究构造变形和地壳运动的动力机制;环境工程地质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新构造运动与国家重大工程安全调查评价。 X9=,NH4=7Cq3:6A
研究室有地应力测量实验室、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岩石物性实验室、构造模拟实验室和声发射实验室。 L,-7GU6+9Iv3+8l
矿田构造研究室
矿田构造研究室主要从事内生金属矿产的勘查和找矿预测工作,主要是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以矿田构造研究为基础,解决重大地质找矿理论和方法问题,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着重运用构造体系控矿和动力成岩成矿理论,开展多尺度的找矿预测工作,提高我国找矿预测的定量化水平,完善找矿预测和评价技术方法。 x9+,BM6-3Zy7=,n
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导师3人。 X9+9Wi,!60F6+2o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找矿方向及预测、重要成矿区带找矿预测、找矿靶区评价、矿区外围和深部找矿矿体定位预测。 P8.6zC5-9lQ6!,f
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计委科技找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原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地质大调查项目等8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四等奖18项。 p8?2KD8-4BY9:9o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室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室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和古地磁两个领域的研究工作。第四纪地质与环境主要以我国不同类型的陆相沉积记录为对象,研究第四纪以来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地质环境的形成、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探索人类及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地质灾害易发区新构造、环境变迁等地质过程对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控制作用。古地磁主要开展显生宙以来全球古大陆再造、古地理重建、古环境重塑和重要时期地层磁性年代学等研究工作。 L,=,AP4:4bM3:1Z
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19人,其中研究员7名,副研究员4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导师4人。 f57UB7;7TV6~6O
近年来承担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中国地质大调查、中石化、所基本科研费及国际合作等项目累计近50项。 D3:10j6.4Ux4;,G
能源地质研究室
能源地质研究室的前身是地质力学研究所五十年代成立的 “油气研究组”,自1984年以来发展为地质力学研究所的“能源地质研究室”,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能源矿产研究工作。多年来研究室应用李四光教授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围绕国内外油气地质调查领域,跟踪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前沿,瞄准关键科学问题,实施公益性、基础性与前瞻性油气地质调查,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煤田地质、铀矿地质及地热地质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实现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发展我国的能源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展现了地质力学理论在能源地质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 Q7!8Hh6~1Jm77L
能源地质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19人,其中客座院士1人,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目前在站博士后8人、博士生4人、硕士生16人。 e8;2QC4=1sg9.,0
主要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非常规油气地质和地热资源评价等。 O5?8ds5~4rF8.5z
五十多年来能源地质研究室发展和完善了地质力学找油理论体系与方法,提出了构造型式控油、构造体系多级多阶段控油、构造体系复合控油、构造应力场控油等构造控油理论体系。形成了构造体系研究方法、裂缝定量表征、应力场模拟、地热测温、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致密储层评价等技术方法体系。 K3?2WU41tQ3+1n
2000年以来,能源地质研究室承担并完成国家重大专项、“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及油气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总经费达亿元以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i53An7+9ey7~4x
地质灾害研究室
地质灾害研究室主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及重大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重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成灾模式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活动构造调查、深孔地应力测量监测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特殊岩土和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研究,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方面工作。 f8-3FF5-6uW5:3t
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14名,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导师2人。 X6=2FV1.4Wt3~5g
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铁道部、交通部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数十项,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壳稳定性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及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参加单位)、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a2:3De9?1Wq,5d
研究室负责组织实施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科研工作,拥有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实验室和地质灾害预警实验室,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IAEG-C24)挂靠本室。 y4!8lW6.9zX9~1Q
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
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成立于2012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新构造与构造地貌调查与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研究、新构造年代学研究和新构造应力场模拟。重点开展区域重要构造带和重大工程沿线新构造与活动构造调查研究,强震活动地质成因的地震地质考察与研究,重要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以及现今大陆构造应力场和活动造山带动力学成因与机制的研究,为地质灾害预警、国土规划与利用、重大工程布局和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基础理论和依据。 z2+8im12PH5.2V
目前研究室有科研人员13人,其中研究室有科研人员13人,其中研究员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拥有光释光、碳-14、铀系不平衡和裂变径迹年代学实验室。 p6:9Pn2+6QW4!3f
迄今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科研人员共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和地质调查等各类项目75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独立和合作出版专著16部,并曾10次荣获省部级等奖项及称号。 H7?7Dc56Iw3~7U
极地地质研究室
极地地质研究室是因应国家需求而于2012年新成立的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南极大陆地质演化与超大陆重建、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估、北极圈及邻区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南北极陆架海域含油气盆地调查及油气能源潜力评估、南北极及青藏高原古气候记录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任务是规划、组织和实施极地地质和资源环境调查与研究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整个南极大陆和重点区域小、中、大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基本上建立了普里兹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格架,确认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中最典型的泛非期地质体,发现镁铁质高压麻粒岩并刻画了泛非期碰撞造山的精细过程;青藏高原及其北缘湖泊沉积记录与北冰洋、南大洋深海沉积物古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获得距今13万年以来的年代标尺及古环境演化事件序列等。 z5+,ZB,?7bc8?,f
极地地质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12人,其中研究员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 N9!1Kj91QU3~4N
科技信息室
科技信息室由图书馆、资料室、《地质力学学报》编辑部、网络中心四个部门组成,分别负责地学图书借阅、地质资料管理、《地质力学学报》编辑、网络信息化建设、图文处理等工作。 k4.2dW4-2YR3!3Q
图书馆现有各类专业图书10万余册,现行期刊250余种,馆藏文献以地质力学等专业为主,实现了大部分馆藏图书网上目录查询。资料室地质资料涵盖了建所以来形成的各类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l4+,ov2~5Tp3-7n
《地质力学学报》创刊于1995年,其前身是李四光教授1959年创办的《地质力学论丛》,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地质力学文集》、《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95年将《地质力学论丛》与《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合并更名为《地质力学学报》,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15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刊物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 宣传和推广地质力学新成果、新认识和新经验,促进学科发展。 d2:3pJ52ro2.3E
网络中心负责全所科技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主要从事网站建设、专业数据库建设、GIS及WEBGIS的开发和应用、信息加工与服务。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全所的科研办公网,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20M;提供异地数据回传、VSAT小站数据服务及网络存储管理;同时构建了OA办公系统、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及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库建设与发布平台。 X8!6TK,;8jO4.7W
科技信息室现有科研和管理人员9人,其中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5人;博士2人。 o3?8KX8?6Wu5-7d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