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职工84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74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3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50余人。 e,~,Ps7?8tZ5!2F
理化所是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研究为职责使命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低温科学与工程、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与生物医用技术。全所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若干研究中心和研究组。 L7;5yZ6~3ro6~7M
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感光学会生物基功能大分子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感光学会光化学与光生物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卫生产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等挂靠在理化所。负责编辑出版《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学术期刊。 f6;6ps4=2Kl7:3q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 年6 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 C6=9gO,-9Ux6-6v
组成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W2-6Fg5+7rI9;7M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是由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室、催化研究室为主体组建而成,主要从事感光材料的研制工作,学科方向是感光化学、光化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中国科学院光化学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胶体与界面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感光材料检测中心均设在感光所,是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化学会LB膜专业组的依托单位。负责编写出版国家一级学术刊物《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O66uu4;1qu9=6Q
历任领导: x5:4Tn,;,BV88b
高 坤(1975年-1977年) D,~3kK4+8rn4-8l
邓启明(1977年-1982年) C35ay3.6rf4:3r
所 长:曹怡(1983年-1992年12月 x43zG5:4Sc1?8q
所 长:佟振合(1992年12月-1999年6月) F1=3ks3-,Tt5~3s
组成单位之二:低温技术实验中心 x2-,Ax7=8QR3~,i
低温技术实验中心成立于1982年5月,其前身是中科院物理所低温物理研究室与中科院气体厂。中心的学科方向主要是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致力于低温物理与技术的基础与实验研究、新型低温设备研制和开展低温实验的技术服务。 c4+3ND8.3ye1:6V
历任领导: v8:7qD4!7HC2.1f
中心主任:洪朝生(1982年9月-1989年2月) (中心名誉主任1989年2月-1999年6月) n6-5zt98uk2.,Y
中心主任:周 远(1989年2月-1999年6月) p5;3RC27gR3!1n
组成单位之三:中国科学院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 01.9XQ1~1Fa6~7Q
中国科学院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于1999年3月,是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的相关研究力量为基础组建的。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责任制,首任中心主任是陈创天。 y4=5OV3!,yA3-1T
组成单位之四: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u2?1EQ5-5mS41u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依托于中科院化学所,于1989年开始试点,1993年经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成立。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室和所办公司“北京普利高聚物材料开发中心”。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从2000年开始在行政上归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X6=,XQ3~,hy2;8a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