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锁定 排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8月,是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和农药系为基础,首批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五个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时有在职职工116人,设有植物病害、农业虫害和农药等三个研究室,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网站详情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简介

一、建所历史 E,;9Pj1-1NM9.3S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8月,是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和农药系为基础,首批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五个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时有在职职工116人,设有植物病害、农业虫害和农药等三个研究室,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机构。 P8+2cI3.3dD3?2i

1970年初,研究所病虫研究部分搬迁至河南、农药研究部分搬迁至重庆;1979年从河南、重庆搬回北京。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整建制划转研究所。1992年,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植物保护和生物防治学科划转至研究所。2013年,依托研究所的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投入使用。2013年,研究所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研究所。 a6~8DZ,2vz2-6h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2019连续八年科研院所评估中,植保所位居人均实力第一。 G8-4vT1?,dL25G

二、科研团队 T3+5xz5?5Bp6-4W

现有在职职工236人,其中科技人员223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 94.5%。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53人,占科技人员的比例达到 68.6%;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178 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 79.8%。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2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7人(个),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龙头、高级科技人员为主体、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贮备丰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v7:9Ak5!9CZ6.8R

创新工程实施全面推进期,研究所建设有17个创新团队,分别是:作物真菌病害流行与防控、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作物细菌病害流行与控制、作物线虫病害流行和防控、粮食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农田杂草监测与防控、草地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农药化学与应用、土壤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生物杀虫剂的创制与应用、天然产物农药生物合成与调控机理、生物杀菌剂的创制与应用、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与管理和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 e7=5PL91js6.6W

三、科研领域和重要成果 X,:4uP3:7Zn4;9N

研究所设有植物病害、农业昆虫、农药、生物防治、植保生物技术、生物入侵、杂草鼠害与草地植保7个研究室,全面涵盖了当今植物保护学科的内容,形成了植物病害、植物虫害、杂草鼠害、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物安全和植保生物技术等7个院级重点学科领域,建成了完整的现代植物保护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领域涵盖2-4个研究方向。 w7;4tb6.6Lc6?7R

目前,植保所主持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课题)242项, 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项,课题16项;“973”计划课题 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5项;“948”计划1项;转基因重大专项6项;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1人。 L5-1Gy6-5lZ8?2s

近年来,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励5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32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8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奖10项。“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监控技术“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26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和获新品种保护6个,获得农药登记证32个,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50余项。 k5;3bx6-8LP22y

建所以来,累计发表论文8000多篇,其中SCI论文1500余篇。2018年共发表科技论文363篇,其中以第一单位或通讯单位在Cell Host & Microbe、Science Advance、PLoS Pathogens、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PNAS等顶尖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突破17篇。研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彰显了部分科研团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i8=,or8:9ar8~8i

四、科技平台 M4:4oH3~7uW8;4k

研究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植物保护科技平台体系。建成了由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农业农村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中美生物防治合作实验室、MOA-CABI作物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植物保护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依托我所建立的农业农村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农村部植物抗病虫性及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为主体构成了科技服务平台。河北廊坊、内蒙锡林格勒、河南新乡、甘肃天水、广西桂林、吉林公主岭、山东长岛和新疆库尔勒8个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基地)的植物保护科技支撑平台体系已初具规模。 o,+8gv6-9gU8+1F

五、国际合作 G9:2WC6.,SD1!1C

研究所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命名。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荷兰、比利时、德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国际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国际马铃薯中心(CIP)、欧盟、CABI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开展了科技合作。 b35Uv6?1jl8?,k

研究所在全院率先启动成立国际咨询委员会,组织召开“植物保护国际咨询委员会”。与法国农科院(INRA)建立“中-法植物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在瑞士德莱蒙成立中国农业农村部-CABI欧洲实验室。接待英国、朝鲜、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等5个国家元首级代表团访问。成功举办境外培训班,赴澜湄5国为1000余农技人员进行“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及农业走出去进程。近年来,主办与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100 余次,聘请17位高端专家为客座教授。同时,配合实施农业“走出去”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选派出访专家近 600 人次。 o3~6YX9;6qS7-6g

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和期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孔明、周雪平等 28 名专家 68 人次分别在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IAPPS)、国际植物病理学会、国际转基因生物安全学会、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OBC)等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以及在国际学术期刊担任副主编或编委。 z1+8km7!7uj9=9G

六、科技开发 Z7.3uu5.9dZ5+7o

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兴农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大力示范推广科研成果。2009年以来,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研发主要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品种等176项,其中93项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实现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3亿元左右,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持续有效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f1=4qc6;8pe8.5k

以廊坊农药中试厂为龙头,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载体,组建了“中保兴农种业公司”、“中保科农生物公司”、“中保益农物业管理公司”和“中保御京香餐饮公司”等子公司,促进农药厂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全年销售额已达到2.3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z9~1WU7+4lK98G

通过与阿里巴巴和天猫这2个国内最大的B2B和B2C电商平台合作建立中保官方旗舰店,将有力推动中保品牌和技术品牌的建设,为解决“服务好最后一公里”这一国家农技推广服务思路增加了新的渠道和方式,利用植保所资源优势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送进千万家”的理念,为变革中的中国农村乃至城市迅速提供最专业的植保服务和作物解决方案。 R8-7uO9=8Tz730

七、学会与期刊 m1=6Dw4!,NU7~6p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挂靠研究所,与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和《植物保护》等期刊。 R2.9aT9=,NM9!2i

八、所训:勤勉 精诚 求实 创新 p7.,JW6=9tv2+6p

---------------------------------------------- 04;,aq9:5oc7+5Y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首页» 所情概况» 历史沿革 Z3!6vt2~6xa8-9Z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7年8月27日首批成立的5个研究所之一,其前身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和农业理化系农药研究部分。60年来,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名称和地位始终未变。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其机构设置和学科建设几经调整和完善,但无论在建所初期牵头制订“全国植物保护科研规划和协作计划”,还是在当今牵头实施“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科群”建设,乃至牵头推进“‘一带一路’植保国际联盟”建设,植物保护研究所始终不忘国家队的使命担当,有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致力国家重大需求,矢志推进植保科技创新,为解决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重大科技问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z6.9Tn2:9jf1.6g

前身溯源(1949—1956) J,~6ju,+3Id9?5K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1949 年4 月20 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北京海淀区白祥庵村12 号)在原农林部中央农事试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成立,下设植物保护系、农业理化系,以解决粮棉增产为首要任务,承担农业病虫害防治和农药合成等相关研究工作。 A2-7Of28So66S

在20世纪50年代,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领域在“六六六”农药合成工艺及治理千年蝗害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综合治理千年蝗害,被列为建国十年农业领域的两大科学成就之一。 S5+6DH5?2Su1?2A

学科初创(1957—1965) l1=4jx2;5nf8~6a

1957年8月27日,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农业部批准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和农业理化系农药研究部分为基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本部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成立的5个研究所之一。 t6;5iW4;5QL2=4G

1958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由院部迁至北京市马连洼(现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 2号)。当时,科研办公与原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同在一个植保楼内,面积仅2400平方米。为适应科研工作需要,1959年起由国家拨款先后兴建了温室、供暖锅炉房、仪器用品库、检疫室、温室操作间、农药温室等设施。到 1965年,科研办公及科研附属用房已达6100多平方米。 e2:,JH19hw5!1K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立初期仅下设 4个机构,包括3个研究室(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虫害研究室、农药研究室)和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办公室。后经多次调整,至1965年时,研究室由3个增加到4个,新增植物检疫研究室,由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于1961 年10 月合并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而成立;职能部门增加1 个,除办公室外,成立了政治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期间,为加强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科学工作,于1959 年1 月组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室,后因精简需要于1960 年初被撤销。此外,1962 年7 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在哈尔滨市成立,学会工作办公室及《植物保护》编辑部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管理。 D9?6Oo6;3uD4.,j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以面向社会主义新中国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农业生产技术为宗旨,开展控制病虫害研究,增加农作物产量,保障农产品供给。为组织开展面向全国的科研工作,先后组成了稻螟虫、稻瘟病、小麦锈病、农药、棉红铃虫、黏虫、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洋麻炭疽病、小麦吸浆虫、果类食心虫、柑橘溃疡病和农作物病虫基本调查等13 个专题协作组,同时在甘肃甘谷、河北衡水、河南新乡、山东肥城、安徽临泉等地建立了10 多个研究基点。1960 年12 月,因全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农业部下达精简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精简计划编制50%,全所在职人员由建所时的116 人大幅减少到1961 年底的63 人,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大部分研究课题曾一度中断研究。随着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科研机构得到充实和加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 1962—1965年期间分别从全国各地及高等农业院校调入和分配研究人员、大学生80多人,发展壮大了科技骨干队伍,科研工作初步恢复了生机。 08:1ud9=4uQ1=5p

在这一阶段,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为全国植物保护学科领域的排头兵,先后组织制定了《全国植物保护科研规划》以及小麦锈病、稻瘟病、玉米螟等病害的研究协作计划,推动实现全国植物保护学科发展一 盘 棋。在棉铃虫、小麦锈病、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治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邱式邦课题组在河北、江苏、山西三省推广“六六六”颗粒剂治螟技术1300 万亩,占三省玉米种植面积的一半,减少产量损失10% 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显著成效。此外,还组建了“全国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网”,组织编写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植物保护科学著作——《中国植物保护科学》。 R,-8kX3+1Cg7.6A

“文革”运动下放(1966—1979) f1?4RG3+3Of2;5U

1966 年,全国“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植保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1969 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员被拆分数处,分别下放河南新乡(病虫部分)、重庆北碚(农药部分)等地。直至1979 年,经国务院批准,植物保护研究所重新迁回北京原址,恢复建制。 M,~9La3:4ge1!6s

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和种种不利的条件与考验,保存了基本科研团队,坚持科研工作立足于农业生产第一线,针对解决病虫害防治技术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一大批应用性技术创新成果,为当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出了很大贡献。1978 年3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的“ 蝗虫综合防治研究(北部蝗区)”“农药‘六六六’制造研究”“黏虫越冬迁飞规律研究”“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等11 项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尤其是李光博课题组通过20 世纪60—70 年代近20 年的研究,揭示了黏虫迁飞为害的规律,开创了重大害虫远程异地测报方法,为指导黏虫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面向农业生产、科研与教学的植物保护学术著作——《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一版)于1979 年12 月正式出版发行,分上、下两册,共计126 万字,涉及农作物重大病、虫、草、 鼠害1300 多种,受到了广大植保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D6-9VD4?8aC3?,O

在植保理念方面,1974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邱式邦结合多年植保工作实践总结,在广东韶关召开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讨论会”上首次提出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作为我国植物保护科学工作方针的建议。半年后,于1975 年5月在河南新乡召开的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邱式邦进一步阐明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科学理念,并经广泛征询各方代表意见,正式确立为中国植物保护科学工作的指导方针。 c6;7Sg9?,Qk9!5c

恢复与崛起(1980—2002) Q9.1cL9!8IN6:6n

1979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下放河南新乡(病虫害部分)与下放重庆北碚(农药部分)的两地人员返回北京,开始恢复重建。1980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成立,作为院属科研机构独立运行,邱式邦任室主任;1990年,更名成立生物防治研究所;2002年,生物防治研究所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 展研究所。1989年,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回迁北京后,百废待兴,急需改善科研办公条件。首先,将原先的温室操作间改造为临时试验室,搭起木板房作为临时办公室;而后盖起了农药平房试验室、标本馆、图书资料楼、农场办公挂藏室、汽车库、木工车间和铁工车间等设施。除依靠 国家正规渠道计划下拨基建经费外,棉病组、农药室、锈病室、玉米螟组等又分别自筹资金相继建成了棉病楼、农药楼、农药风洞室、低温室、玉米螟楼等设施。至1986年,共有6600 多平方米建筑先后竣工交付使用,为全所“七五”“八五”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试验条件。在“六五”恢复和“七五”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上,经过连续多年的申请,1989 年5500 平方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实验楼和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工建设,1991 年竣工,1992 年投入使用,为全所“八五”“九五”科研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 X6!9xi9?5Ek6?9t

1980 年1 月,经院党组批准,恢复建制后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设立12 个下属机构,包括8 个研究室和4 个行政职能部门。根据1985 年3 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所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政分工、健全民主管理;同时,成立科技开发中心,负责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等管理工作。后稍有微调,至1994 年机构设置基本保持稳定。1995 年8 月,为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将原有9 个研究室合并为植物病害系、农业虫害系、农药系,直到2003 年保持不变。在职职工人数从回迁北京时的150 人,逐步增加到1986 年时的249 人,此后稳定在220 人左右。 在这一阶段,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按照中央对科研单位提出的“出成果,出人才,出经济效益”总体要求,坚持“三手抓”,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产业开发,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S4+6aK7?6OR2!5c

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科技问题,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和协同研究,在黏虫预测预报、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抗病棉花新品种培育以及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9项。此外,1996年5月,成卓敏主持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抗黄矮病毒转基因小麦新种质”研究被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评为 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O5:3Bt3?1HD1.5I

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外语培训和研究生教育,鼓励出国考察、进修和访问,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专业相继被批准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博士学位授予点,植物保护学科被批准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1980年,邱式邦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李光博、郭予元分别于1995年、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S7:5xz4-4Nk7~90

在产业开发方面,所科技开发中心组建后,筹划创办科技开发实体。最先主要与外单位合建,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不成功。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酝酿自办,1992年付诸行动,先后组建了北京顺丰农业新技术公司、农药中试厂、包装瓶厂等3个经济实体,初办几年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6年,全国农药形势极度滑坡,为了集中力量、减少内部竞争,建立更加规范的农药企业,顺丰公司、农药中试厂、包装瓶厂合并 ,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中试厂,不仅为全所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便利平台,而且为增加职工收入、促进全所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d9=6oH9+7U09:,R

通过这一阶段 2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巩固了其在全国植保学科领域领头羊的地位。在农业部分别于1992、1996 年组织的“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开发能力综合评估” 活动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均荣登榜首,并获得1996 年“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和“全国农业基础研究十强研究所”称号。 E8+8kw3?,QC2~5n

改革与发展(2003—2017) w9:4Md17VT8!1u

步入21 世纪,借助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推动力,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入了全面协调、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根据2002 年10 月10 日《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关于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转为非盈利性科研机构。2006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整体并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n4;8Ex9=6my1;4a

在这一阶段,为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下属机构几度变动,不断调整扩大。研究机构从2003 年的3 个系扩建为2004 年的7 个研究室,到 2010年再扩建3个研究室,总数达到10个,至2013年后又稳定在7个研究室。行政管理机构从 2003年的4个处室逐步扩增到2017年的8个处室。在职职工人数稳定在 230人左右。 M7-7qF1;6pg9=4L

此阶段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试验基地/野外台站布局初步成型,除了原有的河北廊坊基地、河南新乡基地外,分别在山东长岛、内蒙古锡林浩特、吉林公主岭、广西兴安、甘肃天水、新疆库尔勒等地新建了6个试验基地,形成了布局相对合理、功能不断完善的试验基地平台体系。2007年,4栋近1500平方米的科研温室建成,试验研究设施迈上新台阶。2013年,设施先进、功能配套的1.6万平方米“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建成运行,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 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工作重点是,抓住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机遇,按照到2020年“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和“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的总体目标,坚持“顶天立地”的创新方向,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围绕国家农业重大需求,瞄准世界植保科技前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着力攻克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重大科技问题,引领带动全国乃至世界植保科技发展。 g9-8qi8=1dh1=3D

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研立项、经费逐年增加,屡获突破,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973”计划、“86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百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相继启动,围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机理与防控技术开展持续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在小麦锈病综合治理、棉铃虫区域治理、外来入侵生物监控、高效多靶标农药创制及农药高效低风险体系创建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 项,其中“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2012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N6+4kR39vS9-2K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这一阶段的基础研究不断加强,除了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外,全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不断攀升,从2007 年的不足10 项上升到近年来的30 多项,在Bt 棉花生态效应、病毒—植物互作机制、昆虫信息感受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通过Science、Nature、PNAS、CurrentBiology、PLoS Pathogens 等世界顶尖刊物发表了数十篇科研进展论文,彰显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植保学科领域基础研究的影响力。其中,“转基因抗虫棉使北方农作物免受虫害”“生态学试验证实Bt 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等2 项成果分别入选2008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12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l2.3eW4.,fc8=7m

近5 年,随着“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成立、“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科群”建设的牵头启动,以及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首批试点研究所的启动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正引领全国植保学科发展跨入新的征程。 p7~1Wl3:4pP5:5D

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活跃。加快全球科技合作布局,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 50余个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年均来访与出访近300人次。充分利用政府间、区域间各种渠道,年均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数十项。MOA-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农业生物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相继落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推动了与各国科研机构的实质性科技合作。成功主办“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国际杂草科学大会”“国际生物入侵大会”等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一批专家近百人次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机构任职,凸显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植保学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地位。配合国家战略实施,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植保国际联盟将带领植保区域合作迈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d4=8jp,+7KB9!7d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坚持引育并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根据学科发展需求,通过“院杰出人才工程”“院青年英才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吸引30多名高层次人才来所工作,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大大增强了重点学科领域创新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实施激励“组合拳”,充分调动自有人才创新积极性,大力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在这一阶段,共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7人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011 年,吴孔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和2017年,吴孔明和周雪平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通过这一阶段近15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尤其在国际植保学科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显著增强。自2012年以来,在全院研究所综合评价中,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直保持“人均实力第一”的成绩。 k5+3NF5=9Cr3~6o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相关热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是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科院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整合整个农科院农业基因组学研究资源和科研力量的国家级研究所。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
  • 国家税务总局大连市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大连市税务局是大连市国家税务局和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合并的。

  • 成都数字学校

    主办:成都数字学校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同兴路2号

  • 宁夏煤矿安全监察局

    宁夏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研究分析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提出煤矿安全生产发展计划和目标建议。

  •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1958建校之初的动力系。60年来,学院与学校一起历经调整变迁,不断发展壮大。学院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派生出一批新专业和新学科方向,孕育了若干院系,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2005年机械工程学院并入,组建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9年更名为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9年12月,是直属于学院党委领导的独立的二级教学与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肩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政策解读与理论宣讲服务等职责。前身为成立于2002年独立设置的“两课”教学部(“05方案”实施后,于2006年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 辽河诗词(营口诗词学会)

    营口诗词学会官方网站,普及诗词知识、壮大诗词队伍,繁荣诗词创作

  • 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10年1月,现开设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省级一流(品牌)专业,应用化学为首届校重点学科、校重点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总数1516人。

  •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经济学院

    数字经济学院始建于2007年,目前开设有大数据与会计、现代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6个专业,在校生2000余人。现有专兼职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取得注册会计师、国家高级导游等行业资质12人,“双师”素质教师达40余人。

  •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系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系 地址:江苏省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吴中大道)

  • 长春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延安大街2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