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以下简称:青海盐湖所)坐落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此地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四面环山、三川会聚;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中国夏都”之美称。 O,~,Yk22bH86p
青海盐湖所创建于1965年3月,在我国著名化学家柳大纲院士和著名地质学家袁见齐院士的带领下开始了柴达木聚宝盆的系列勘察与研究,迄今为止依然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的科研机构。青海盐湖所分别于1981和1997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无机化学、地球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专业,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地球化学三个理学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和化学工程一个工学硕士学位培养专业,以及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三个工程硕士学位培养专业,有化学、地质学两个专业的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青海盐湖所已经形成了盐湖地质学、盐湖地球化学、盐湖相化学与溶液化学、盐湖无机化学、盐湖分析化学、盐湖材料化学、盐湖化工等完备的学科体系。 t5:1uD7-9NK5.,D
目前,青海盐湖所拥有中国科学院盐湖资源综合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盐湖数据中心等研究单元,拥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中试基地、盐湖化学分析测试中心、文献情报与编辑部等重要支撑部门。青海盐湖所主办国内盐湖领域核心学术期刊《盐湖研究》,是青海省化学会的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 S9=4Cw63LX5:7R
青海盐湖所立足世界盐湖科学和技术前沿,面向国家对农业钾肥,以及锂、硼、镁等重要原材料高端产品的战略需求,面向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从事盐湖资源与化学、盐湖成因与演化,以及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储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等研究工作,200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的重大科技贡献包括:(1)基本完成了我国盐湖资源的调查与评价;(2)奠定了我国盐湖地质和盐湖化学的理论体系;(3)为青藏铁路成功跨越盐湖做出了基础性贡献;(4)奠定了我国钾肥工业的技术基础;(5)开创了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的科学方法与成熟技术;(6)为我国企业首次在境外开发钾矿资源提供成套技术。 j8?3SL2!3Rc5:1Q
建所以来,青海盐湖所造就了一批盐湖科技英才,先后有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有在职职工235人,其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9人,专业技术人员190人。离退休总数为239人,其中离休人员4人,退休人员235人。现有在站博士后2人,特聘专家1人,客座教授4人,在读研究生12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5人(含1名留学生)、硕士研究生84人。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等奖两项。 o5!6eO8.9Qf2=5g
近年来,青海盐湖所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士、比利时、俄罗斯、日本、印度、伊朗、蒙古等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N,!9eD9.20n7:,0
在新一届班子的带领下,青海盐湖所全体员工在继承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光荣传统的同时,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世界盐湖科学和技术前沿,以解决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与持续利用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方向,引领我国盐湖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针对制约国内外盐湖产业发展和盐类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创新与集成, 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推动盐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盐湖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将青海盐湖所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从事盐湖科技的综合性研究所。 Z2=5nz1+1TT4.6M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不久,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考察与开发利用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盐湖科学研究工作逐渐得到蓬勃发展,逐步揭开了盐湖宝藏的奥秘。 I4~7Nj,2Ia7:,k
1951年,兰州大学教授戈福祥上书政务院,建议国家重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当时政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将此建议批转给中国科学院考虑。195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据此建议组建了由柳大纲教授领导的物化分析组,1956年对青海茶卡盐湖进行物理化学研究。同年中苏两国科学院合作会谈中,“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调查”被列入合作项目之一。 H1;,Gr4~5DN9.6t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盐湖资源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提到议事日程。1956年制订的“十二年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第九项和第二十七项已有盐湖矿床利用的研究内容。 a55SH3~1qd1:8D
1957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组建了以柳大纲为队长,袁见齐、韩沉石为副队长的“中国科学院盐湖科学调查队”。参加的单位有地质部、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院、食品工业部盐务总局,地质部632石油地质普查大队。调查对象为柴达木盆地的大柴旦、察尔汗、达布逊、尕斯库勒、昆特依和一里坪等盐湖及芒崖矿区。盐湖科研工作者满腔热情地踏进了可爱的盐湖区,从此我国盐湖科研事业如春苗出土般迅速发展。 c1!40X9!2ey2+1W
在1957年至1964年期间,盐湖科学调查队和其他有关单位,对柴达木盆地盐湖特别是大柴旦和察尔汗两湖区进行了重点深入研究。开展了水文地质及水化学、矿床物质成分、采选矿、盐田结构与日晒工艺、化学加工、天然盐物化分析、湖水综合利用等试验研究工作,成绩显著,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通过考察,编制出我国第一份五十万分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盐湖水化学图;分别在大柴旦和察尔汗盐湖发现了柱硼镁石矿和光卤石矿;并在大柴旦盐湖硼矿中陆续发现了多种硼酸盐,其中章氏硼镁石和水碳硼石系在我国首次发现;为国家提供硼、钾、锂、镁等矿产基地,并使这些资源尽早投入开发利用。1957年和1958年先后建大柴旦化工厂和察尔汗钾肥厂,分别利用大、小柴旦湖的钠硼解石矿生产硼砂,利用察尔汗盐湖光卤石矿生产钾肥产品。 v8!5xF,.5Et,40
与此同时,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侯德封教授为队长的中国科学院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也组成盐湖分队,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沉积、天青石沉积和东、西台吉乃尔湖以及一里坪盐湖进行综合考察。侯德封教授在指导石油地质研究中,发现了湖泊沉积天青石矿层,并组织和指导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在大风山开展了天青石矿床的地质研究及盐矿考察,进行了有关矿产资源的地质研究工作。 m6-6SR42GI6+4A
1958—1960年,中苏两国科学院合作开展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勘探与利用”研究项目,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与天津化工研究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柳大纲是这个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K4+3qb4!,Cs2+6y
1960年4月,盐湖科学调查队在北戴河召开第一次全国盐湖盐矿学术会议。会上,柳大纲先生根据前几年盐湖考察和科研作报告,概括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具有多、大、富、全的四大特点,提出了以资源为对象的如同海水化学一样的“盐湖化学”分支学科,并论述了盐湖化学研究有十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Y5;8ew1~3aD6~8W
196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确定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由于农业急需化肥,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倡导下,盐湖科研工作进一步活跃起来。196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技会议,会上确定在察尔汗盐湖建设年产十万吨钾肥厂。随后国家科委组建了以许杰(地质部副部长)、柳大纲、孙艳青(化工部科技司司长)为副组长的盐湖专业组,组织和协调盐湖开发利用研究工作。根据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的指示,国家科委曾于1963-1964年主持制订了1963-1972年“十年盐湖科学研究规划”,明确提出了盐湖科研工作的方向与任务。为从组织上能保证完成任务,《规划》中还明确要求地质部组建盐湖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立盐湖研究所,化工部建立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 H5+9HG3:80p6-8i
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以院属西北化学研究所为基础,抽调兰州地质所、北京化学所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组建盐湖研究所,由西北化学所负责筹建。从各方面条件考虑,所址设在西宁。经过一年的筹建,建所条件基本具备,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于1965年3月6日在西宁正式成立。柳大纲兼任所长,常韬任副所长,景松林任党委副书记,全所职工共211人。 Y5!5gm6~,Lp6!5c
1965年,化工部以部属天津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连云港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等部分室组为主,以及部属其他几个单位部分人员和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盐田试验队等单位筹建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1966年6月,由国家建委提议,国家科委批准,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 F2;7iE6!7VF87u
1970年,由中国科学院与青海省双重领导,所名改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一直沿用至今。 K1!8Yy4+5pe9=9Z
1981年,中国科学院委托兰州分院代管,实行以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双重领导,并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领导体制。从此,我国盐湖事业的发展进入了科研力量相对集中,科研条件逐渐改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阶段。 08~6vc4~6EP9:8s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新宁路18号 N1;1jF8=,jm3!1X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