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简介
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5月的江苏省地质局,几经调整,数次更名,上世纪末地勘队伍属地化后,2000年9月由地矿部江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更名为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隶属江苏省人民政府,为正厅级事业单位,由省自然资源厅代管,机关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和省下达的地质矿产勘查任务,负责局系统地质矿产勘查队伍和国有资产的管理。全局现有地勘单位20个,分布于南京、苏州、常州、镇江、徐州、淮安、连云港等省辖市,在澳大利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坦桑尼亚、玻利维亚、老挝等十多个国家设有境外企业或办事机构。全局现有在职职工4200多人,科技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3%,其中,研究员级高级职称54人,高级职称558人,中级职称902人。7人入选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g8;2uN3+5ly,-,A
六十多年来,江苏地矿人始终不忘初心,秉承“三光荣”传统,弘扬“先行、探索、创造、奉献”新时代江苏地矿精神,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为地质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m2-5WJ,-5SU6:1O
步入新时代,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两聚一高”新实践,坚持以服务保障江苏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秉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担负起资源、环境、工程三大地质基础保障,为自然资源事业当好地质技术支撑”的工作方针,努力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准确把握新时代地质工作新要求,激发地矿经济发展新动力,开创幸福地矿建设新局面。 u8=1he7.,sC6+6S
——深化“地质立局”战略,精心探索我省做好地质工作的新路径。围绕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全方位的需求,积极构建“大地质、广服务、善作为”的地质勘查服务新格局,地质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持续拓展。组建了南京、苏州、常州、镇江、南通、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九个市级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进一步筑牢我省地灾防治省、市两级技术支撑体系。在铜、金、磷、金刚石及我省特色矿种勘查上下功夫,苏北金刚石找矿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地热、浅层地温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等重大基础性项目,实施了南通城市地质调查等一批城市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等基础性地质工作,助力城市发展。围绕水土污染防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整治、土地复垦等勇于担当、久久为功,在苏北等多个地区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研究试点,实施了一大批区域性压覆矿产资源评估调查、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开展了多地地下水源地勘查、应急水源地规划等工作,圆满完成了苏北抗旱打井任务和涟水扶贫井选址施工工作,以技术造福民生。 Z1~1Gp3=2Fa2;5d
——主动拓展商业性地质服务市场,推动地矿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开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放射性地质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数字地质、探矿工程、地质测绘、实验测试等广义地质工作领域,实施“产业优化提升”战略,努力调结构、促转型,以积极作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以来,地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与效益持续提升,承担了我国东部沿海几乎所有大的海港的地质勘察工作,参与了江苏境内所有过江通道、高速公路、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及地铁、各类高层建筑的勘察、基础施工等工作,实施了多个核电站及长江沿线各大港口的选址论证。生态环境工程、测绘地理信息、地热能源、地质灾害防治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和工作实效。 S7!8DP1-,GE5~2F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加强中非、中拉全面经济战略合作的重大机遇,着力探索“开放发展”路径,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目前,我局境外工作领域涵盖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及矿产品贸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施工及桩基检测、打井供水、市政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地域涉足境外50多个国家,在澳大利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坦桑尼亚、肯尼亚、玻利维亚、老挝、泰国等国家设有境外企业或办事机构,取得了一批丰厚的工作成果。 j9.6GL3=2zc,;7q
——聚力地质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不断加强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壤污染调查治理、航空物探、地热能源技术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科研投入,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根据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新使命,建设涵盖地质大数据平台、水土污染测试修复、“互联网+地灾防治”、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的7个科技创新平台。申报、实施了“无人飞艇综合航空地质调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软土区域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环境影响调查及分析研究”等一批国家、省、市基金项目和课题,成功申请了“基于旋翼机平台的航磁测量系统”、“核燃料贮存格架贮存套管焊接工艺装备”等多项专利。核电站“整体骨架+模块化贮存套筒”式乏燃料贮存格架、“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全局现有4个企业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家中心获得省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基金扶持。 09?9ac3-5Fn2?1n
“十二五”以来,地勘单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地面貌焕然一新,地矿职工生活显著改善,地矿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安全生产取得新进步,构建了“幸福地矿”的良好局面,涌现了一批部、省先进集体和个人,走出了一条符合江苏实际的地质工作之路。 z2?9xa44FT1;2m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新时代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精准对接国家、省、市重大需求,大力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全力提升地质服务水平,加快地矿经济转型提升步伐,着力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机制动力,提升幸福地矿建设水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构建全局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在推动江苏地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勇于担当、履职作为,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奋斗! o5-8FS4;2Cy3.3F
发展规划
《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d,+,qL1!8OB4+5u
第一章 把握大局,开启“十三五”发展征程 L89gZ1.7su4.,T
第一节 发展基础 d3.7Op3!4oc,=9j
“十二五”是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内经济转型期增速放缓的严峻形势,全局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江苏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全局,大力弘扬“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的新时期江苏地矿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克难奋进,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把握新机遇,以“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地矿”为工作主题,以“强化能力建设,有效履行地质工作职能;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产业发展基础”为主线,大力实施“地质立局、创新强局、人才兴局、市场主体培育和走出去发展”五大战略,使地质工作和地矿经济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源、环境、工程三大基础保障,为国土资源事业当好地质技术支撑。地矿主业强力回归,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全面加强,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实现和完成了“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为“十三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A,-7Qc1;7eS3!6j
地质工作持续加强。大力实施“地质立局”战略,地质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地质工作专业领域广覆盖和省域服务全覆盖目标基本实现。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渠道有效拓展,地质工作规模以年均16%的幅度递增。成立了南京、常州、镇江、苏州、徐州、连云港、南通、淮安等8个省辖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加大矿产勘查工作力度,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作取得新成绩;组织实施了一批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环境调查、城市地质调查、页岩气、地热和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等项目,参与制定了一批技术规范,承担了航空地质调查、铀矿选区、金刚石选区、金(铜)矿接替资源勘查等一批国家、省重点地质项目;矿业权运作与矿业开发贸易稳步推进,取得新进展。 D7.4MD1+9UZ3~7Y
地矿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局地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广义地质工作优势,大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注重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做实做大经营规模。抓住生态文明建设机遇,积极沟通、主动作为,当好技术支撑,环境工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浅层地温能及深层地热能、隧道地下工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调结构、稳增长、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十二五”期间,全局实现到账收入、增加值、利润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净资产比“十一五”末翻一番;2015年全局实现经营性到账收入38亿元,人均创收超85万元。 b3~4uA2;2CK4,a
“走出去”战略着力推进。国际经济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先后与境外矿业公司和中石油、中石化等一批“国”字号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携手民间资本拓展境外工作领域,涵盖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及矿产品贸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施工及桩基检测、打井供水、市政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地域涉足50多个国家,在澳大利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坦桑尼亚、肯尼亚、玻利维亚、老挝、泰国等国设立境外企业或办事机构。2015年,全局国际经济规模近5亿元,新签合同额超15亿元,国际市场拓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L9.7kF3.4xl9=5X
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增强。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全局科技投入占年经营收入的平均值达2.9%,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创新型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一批科研成果获得部、省、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结构得到持续改善。成立了由全省矿产地质、物化遥、水工环、岩土工程等领域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局技术委员会,组建了包括由院士任顾问的江苏省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地热能源学会,与河海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加大了对市场前景看好的新产品、新设备技改扶持力度,地质测绘印刷厂、大光涂料厂、复合肥厂等技改项目基本完成并投入生产,性能指标国内领先的乏燃料贮存格架工程样机通过国家能源局验收。 d9+1Rn7?7Wf3:2l
全局现有国土资源、建设、测绘、环境、水利、商务、国家实验室等各类资质或认证120多项,涉及矿产勘查、地质环境、岩土工程勘察、测绘、环境工程、基础施工、路桥施工、爆破、土石方、环保、水利工程、分析测试、境外工程等,其中拥有部、省各级种类地质勘查资质49个。全局发表科技论文700余篇,获得专利20项,主编、参编各类规范20项,取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个,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 U9;9fu2!4gZ7+,l
基础管理不断强化。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持续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全面开展财务大检查、国有资产清查和债权债务清理工作,加强常态化审计和专项审计工作,不断规范财务收支行为,降低地矿经济运行风险。开展局文化标识设计,加强对外宣传,较好地展示了“江苏地矿”形象。 W1+4hr1;3NO5+1Z
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得到加强。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为全局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组织保障。 e2=5cq1?7Nt4?5M
“幸福地矿”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完善分配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了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政策机制,实现在岗职工收入与地矿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离退休职工省定政策应保尽保。职工享有医疗保障,注重安全保护,健康体检制度化、规范化,分批组织劳模、先进和一线职工疗休养;建立“江苏地矿爱心救助金”,及时有效帮扶困难职工。地勘单位基地面貌和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局文明单位创建管理考核工作,大力促进地矿文化建设,确立并弘扬了“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的新时期江苏地矿精神,争创了一批省、市级文明单位,涌现了一批部、省、市先进集体和个人,凝聚了队伍士气,增强了江苏地矿“软实力”,提升了地矿职工的获得感。 o4=3yZ1!2QA4.4B
“十二五”发展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 b7!3uJ,-5pB4;6Z
必须把握稳中求进工作基调不折腾。面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要求,审慎应对,把握大势,保持定力,坚持走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紧紧把握“有利于地质工作职能加强、有利于激发地勘单位的活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地质职工积极性”的原则,稳妥、有序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抓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慎重把握重大投资决策,注意维护经营组织结构的基本稳定。 y4~3ln7?1Tv8!5I
必须狠抓地矿经济发展第一要务不懈怠。坚持以地矿经济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资质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巩固扩大市场占有率,有效延伸工程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坚持不懈做实实体经济,不失时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走出去”发展,开拓、延伸省外、境外服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Z9=3jd3:1Zv4-8Y
必须着力强化地质公共服务职能不动摇。健全完善地质工作体系,加强地质公益服务能力建设,发挥好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在主动融入地方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为政府部门决策和管理当好参谋、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实实在在的作为,赢得地质工作的社会地位。 U65gc7+6PQ7:8X
必须注重提升地矿民生幸福目标不松劲。坚持把“民生优先”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江苏地矿的具体实践,把增强职工福祉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发展、带好队伍”两项基本职责上同时发力,凝聚队伍,服务职工,提升“幸福地矿”建设水平,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职工,促进队伍建设。 Y2!2qo2-7Aw6-8O
第二节 机遇挑战 G,=3Qc8.5Xf9.5l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是全省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局改革发展稳定十分关键的时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我局的改革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t7:3ji9.9Dh1;4c
在职能履行上,地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项目数量偏少;矿产勘查投入不足、项目减少、省内找矿空间进一步被压缩;面对全省广义地质工作地位提升、地质服务需求更加多元的形势,我们的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统筹地质工作布局的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r4:2IO5.8nO,;3J
在经济运行上,地矿产业经济经营层次偏低、组织结构偏散、科技含量不高的情况依然存在。市场经营形势依然趋紧,工程施工业、产品制造和服务业经营压力加大,全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压力明显加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任重道远。 u6=7YV6+5wS1!4L
在管理体制上,事企混合运行体制下管理效能不高、改革动力不足,政策性制约愈益突出,地勘事业单位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激活。 Q2?1QU6=4bT,;9l
在队伍建设上,队伍规模与现有地质工作对人员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地质领军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事业体制内人才引进、人才激励面临政策制约,人才社会流动加速趋势下稳定骨干人才面临挑战。 O4-8bu9.5fy3?7I
在作风建设上,面对新常态,部分领导干部适应性不强、信心不足、办法不多,少数领导干部进取精神和担当意识减退,干部队伍中不愿作为、不敢作为、不会作为的现象都有存在,一些干部政策观念、法制意识不强。社会转型期职工民主参与的政治诉求和多元化物质文化需求,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服务理念、领导能力、管理方式带来新挑战。 r6=1Dp,!2zA3;3o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06,Rk5~5yJ46o
“十三五”时期我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服务全面小康建设,提升幸福地矿水平”为主题,以“加强公共服务,更好履行地质工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激发地矿经济活力”为主线,以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和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地质立局、改革兴局、创新强局、产业优化提升、开放发展和幸福地矿建设”六大战略为主抓手,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立足实际、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勇于担当,造福职工、善作善成,推动江苏地矿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S7?,Lj2.8tb7=4A
“十三五”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大政方针、决策部署,进一步认识、适应、引领好经济发展和地矿工作新常态,结合我局实际,把握好以下工作导向: v99Xb35vb2!4u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稳中求进,进中有为,不断探索符合江苏地矿实际的发展道路,实现地矿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s7+,KK3:5SX8:2p
坚持把地矿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动摇。深化对“发展是硬道理”本质的理解,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地矿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p5=2cn,:3bY7-8d
坚持加强地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服务性定位,紧贴“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和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切实担当好“资源基础保障、环境基础保障、工程基础保障和国土资源管理技术支撑”的职责。 y4.5Mm7!2jk8-,S
坚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持续发展动力。把握大势,积极稳妥地按省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顺利完成局系统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更好地履行公益性职能;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加快建立、完善局系统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激活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c3:6Wp8~5Qm3.2N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地质工作和地矿经济发展。高度重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坚持把持续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创新强局”战略的基点,坚持科技工作为全局地质工作和地矿经济服务的方针,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地质工作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地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 A8;5GN8;7gw4=5u
坚持把职工共享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地矿民生,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着力培育地矿文化,致力打造和谐稳定、奋发有为的地勘队伍,为提升“幸福地矿”建设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h8+,fW6+1cy8~4f
第四节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T5:6bk8.3RP9;2F
地质工作持续加强和提升。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能力建设,地质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以现有八个市级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为依托,实施区域工作对口联系制度,实现省域地质公共服务全覆盖。地质工作技术体系进一步健全,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地域进一步拓展,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土资源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拓展地质找矿新领域,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力争提交2-4个中型及以上矿产地;积极探索境内、外矿产开发一体化路径,开展矿产品贸易经营。 t9=9dR6+4PC,?,M
地矿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与“十二五”时期相比,经营规模稳定增长,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地质矿产业、工程建设业、制造与服务业三大板块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适时推进产业整合,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以2010年末经济考核确认数为基数,到2020年末,市场经营总收入、生产增加值、利润翻一番,国有净资产比“十二五”末增值30%以上。 d1+3Ji8=8IB,-6c
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严格控制队伍规模,调整优化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地勘队伍。“十三五”末,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提升到75%左右。人才队伍层次进一步提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占比达25%,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人才占比达15%,党政、经营、管理等人才素质明显提高,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占工勤技能人员的比例达到15%以上。 I4=1Kv7-4jj7;1E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技术进步投入稳定增长,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科技进步奖、成果奖、优秀勘察报告奖、发明专利等各类获奖数量比“十二五”时期增长15%以上,成果质量和转化率有显著提高。 I8~1ok5-4yB1+9V
“幸福地矿”水平进一步提升。民生建设持续改善,广大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到2020年末,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完善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困难职工得到切实有效的关心和帮助;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获得感增强;队伍团结和谐、进取有为,“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的新时期江苏地矿精神得到弘扬,地矿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文明单位创建取得新的业绩。 w3?2kJ6:2ZP3=7j
第二章 强基固本,提升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能力 b9+3Kz9!5pc3:,r
面对“十三五”时期地质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为引领,统筹全局地质事业发展,强基固本,优化布局,完善地质工作体系;转型升级,拓展空间,提升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当好先行、做好支撑、提供保障。 F7?3Tn7!9zk2~2V
第一节 明确定位完善体系 E6~6kb6+8jh7;4N
以建设“作风过硬、技术优良、队伍精干、保障有力”的、与我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相适应的、全面发挥“三保障一支撑”作用的专业技术队伍为目标,坚持“地质勘查与地质服务并重、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并举”的方针,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地质工作路子。 q5+6Zz,3cP69s
在“十二五”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地勘单位的分工定位,加强协同联动、注重协调发展。依托勘查技术院,整合全局的人才、技术资源,建强一支专业相对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精干队伍。加强地质环境院、水文海洋院、地质测绘院等专业队伍建设,力争在全省各自相应领域有为有位。各综合地质队立足自身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壮大单位实力,促进转型升级,实现统筹发展。 a,-1gs3.3pO,2D
以项目为纽带、以成果质量为导向、以考核为手段,继续完善地质工作管理制度,做到从项目立项到成果汇交全程覆盖,力争使全局地质工作项目进度、质量、成果水平有较大提高。 S9:4Eh5-,Uk9+4o
第二节 着力加强地质公共服务 L6-,Ek4;9bx3.7s
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地质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期地质工作的作用、地位不断提升,履行好地质公共服务成为公益性地勘单位核心能力建设的关键。对接“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等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谋划,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针对重大地质问题,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省、市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贯彻落实省国土资源厅“矿地融合”工作要求,主动、及时地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当好地质技术支撑。主动服务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延伸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力量。 g7=5hi,~5oH4-,B
充分发挥全局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的技术和成果优势,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地质服务。在生态农业、污染水土治理、地质环境修复、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作出应有贡献。加强对地下水和土壤修复等新领域的技术研发,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应用转化。紧密跟踪国家加大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的新机遇,开展地下空间地质调查、地质监测、管线探测与地下空间勘查施工等领域,探索地下管廊建设投资开发收益工作新模式。加强对新能源矿种的研究与开发,发挥地热资源勘查技术、施工能力优势,推动我省地热(浅层地温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发挥好工程地质人才、技术、成果、资料优势,为国家和地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做好地质服务。 D64Ux8+7tC5.2c
各地勘单位要充分利用“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平台,积极配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主动作为,当好技术支撑,全面开展我省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的规划、调查评价、评估、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的研究,参与建立面向社会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为公众提供防灾减灾信息咨询服务;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治理工作;承担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现场应急技术保障,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借助“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制工作,提高行业知名度和话语权。充分利用“山水生态、山水国土”等地矿品牌,根据生态省建设总体部署、矿山环境整治358规划,积极开拓矿山环境修复、土地复垦市场,实现服务领域由苏南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服务空间从国土资源向农业、环保、交通、水利、城建、矿山企业延伸,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作用。 z7+2lY,7kZ4;,J
第三节 优化矿产勘查空间布局 W2.2Xc4-5SK1:7c
根据“十三五”时期国家、省矿产勘查总体布局,局矿产勘查重点向苏北转移,并择优布点省外、境外矿产勘查工作;以铜、金、铀、磷、金刚石、高纯石英、晶质石墨等我省优势、紧缺或急需矿种为重点矿种,积极参与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勘查工作,密切关注新材料矿产领域。 03=6GN6~6Gc4?3o
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地勘基金项目,用好省财政境(省)外风险勘查基金和局地质找矿资金,以矿产勘查项目为抓手,以矿权为纽带,以找矿突破为目标,建立我局矿产勘查新机制。认真做好二七二队江西金矿勘查项目,创新地勘单位合作新模式,探索地质人才培养新机制,开创省外地质找矿新空间,力争取得找矿新突破。 L5-10y,.1wa23x
第四节 拓展境外地质工作空间 Z5?,AD8-2kl,~6q
积极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拓展地质工作空间、地域。统筹全局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建立联合勘查新机制,加大境外地质找矿的工作力度,提高境外地质找矿的成功率;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矿山企业、民营资本等横向联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境外矿业勘查开发合力,力争“十三五”时期境外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和地质技术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d1:5vp4~6Oa8!7D
鼓励局属单位优势互补、横向联合。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我局驻在国家的地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做实矿产勘查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全力支持勘查技术院承接肯尼亚全国航空地质调查项目,积极探索国际地质工作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推进苏地公司哈萨克斯坦砂金矿合作勘查项目实施,力争实现境外矿产开发的新突破。 d1.8Gi1?2oo,;4f
第三章 提质增效,做实做强地矿产业经济 I8?3hr8~9uQ8=6U
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健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目标,进一步厘清产业定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适时推进产业整合,提升重点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从注重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发展质量上来,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促进地矿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T4?8uf7?2Mr3?7U
第一节 巩固提升工程勘测业 k9=3sB62dD5~2q
充分利用资质、品牌和技术优势,巩固工程地质传统市场,深耕城乡基础设施、机场、铁路、公路、桥梁、港口码头等重大交通设施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节能环保等国家重点投资产业领域,拓展、延伸岩土工程设计、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调查、探测、管线系统管理软件市场开发力度,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应用,促进产业提升发展,增强工程勘察、工程测量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强和中石油、中铁建、中核、中广核、中电投、中交等国有大公司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扩大市场领域、地域,拓展经营空间。 B,?6fT2!1pb1~7P
第二节 优化结构做强工程施工业 l5?8vS,-1fK2!4C
适应传统基础施工业降本增效、规范管理的要求,在推进工程施工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发挥特色优势,保持适度规模,提高自营比重,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有选择地做好传统桩基工程的同时,加大在深大基坑设计与施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等领域的开拓,改善装备、提升工艺、完善资质,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和占有率。 D3?5nX4=6wQ,9Z
巩固、扩大核电工程市场占有率,延伸核电工程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和中广核、中电投、中核总等大公司的经营合作,在巩固福建、海南、广东、辽宁、江苏等已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江西、湖南、安徽、四川、新疆等新市场,发挥“南京核工”爆破品牌效应,带动核电项目前期的选址论证、勘察、市政工程建设和后期的乏燃料产品工程,同时借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输出之机,进入核电国际市场。 T2=2xh8.3ZG6:,H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n1:2uv7;3dS7~1F
以“江苏省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拓展城市轨道交通服务领域。紧紧抓住我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机遇,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地下工程产业“龙头”。充分利用“中心”在工程基础数据信息与数字化集成、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高层次科研团队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的优势,在进一步做大隧道与地下空间风险评估、建设咨询、运营监测业务的同时,拓展超前预报、基坑变形监测、工程抢险等领域,择机介入站点深基坑及顶管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带动地质工程业的转型发展。 A51xS1!6Ih9=3N
以“江苏省地矿地热能公司”、“江苏省地热能源学会”为平台,做大做强地热能源产业。抓住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和物探成果解译工作,对全省重点市县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摸清浅层地温能静态储量和可开采资源量,就适宜区评价、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以“江苏省地矿地热能公司”为平台,加强“地热能源示范中心”建设,完善和提升相关资质,充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建成全省重点地区浅层地温能运行监测网络体系,完善浅层地温能调查、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监管产业链。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PC项目管理模式和地热井矿权运作模式,力争在环保能源产业闯出一条新路。 q8!8KX5=,NB2!1r
根据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主动对接省环保主管部门,全面介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治理工作,带动环保工程产业的培育、发展。先易后难,重点参与工矿废弃地污染的调查治理,择机介入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申领环保部门颁发的相关资质,申报组建土壤重金属检测及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土壤重金属检测与生物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建成实验、测试基地,建设土壤重金属检测与生物修复信息化及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修复治理专业施工队伍。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积累成熟的经验和技术,为土壤修复工作储备人才和装备资源。 Q6=9YX8+9Ux,1V
第四章 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地质科技进步 C4.2fG,:2Ct1,t
以创新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地矿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A5!7Gc8?2QK,?9V
第一节 以信息化带动地矿事业发展 F,!6sf6=1HW7~8o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推动单位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成果网络化服务体系,提升地质资源共享水平和全局地质工作社会服务影响力,在地质勘查业、工程施工业推行远程咨询服务,让有限的传统企业模式变成无界的开放式、协调式创新平台,提高专业人才使用水平和成果共享水平;在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建立起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建设局、队两级网络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r5.1Xo8-8lA1:7X
第二节 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d77UO2!8zu1!5f
依据国家、省矿产资源规划,围绕省内外重点成矿区带,跟踪地学科技前沿,优选找矿课题,加强综合研究,组织联合攻关,力争实现找矿新突破。 k6=7ny9?5vb91s
根据我省城市化发展战略,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地质问题,组织开展“城市地质安全预警预报信息系统战略研究”,在对地下水环境、突发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地热与浅层地温能、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勘查、评价、监测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评价体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质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基于GIS的预警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监测信息分级管理发布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动态分析和成果的动态发布,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服务支撑。 P2~9Xg7=9Kh8:2p
积极服务我省沿海开发战略。围绕港口建设和海岸带工程建设,开展海洋环境动力调查及综合研究,对海域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探索建立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岸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平台。围绕沿海开发、滩涂围垦、湿地保护等规划,开展江苏海岸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对滩涂开发利用、土壤改良等提出对策建议。开发履带式钻探平台,研发滩涂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在潮间带、海上砂丘区域进行大范围、快速的地质结构调查难题。 b1=1hJ6!4SB,-8m
发展绿色经济,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参与绿色矿山、土地整治领域相关规范、行业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围绕我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需求,进一步开展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土地复垦技术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开展区域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及适宜性分区研究,提高评价区域内静储量、可开采资源量的可靠性;建立完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实时监测和预警平台系统;研究探索地下热堆积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保护地下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地温能利用效率。开展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方法调查研究。重点探索研究土壤淋洗技术、可渗透反应墙、原位化学氧化法和土壤重金属植物吸附技术,扩大典型修复试点范围;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组织开展对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无害化处理进行研究试验。 C16Cg8;1zQ9+4a
加强地下空间开发的综合研究,力争相关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一步完善提升“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远程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相关测量数据由现场人工采集向仪器自动化采集的转变,提高工作的精度和效率。研究建设“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实时监控平台系统”,为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供实时质量进度情况,实现工程质量线上验收。开展“隧道健康在线监测诊断系统”、“轨道交通保护区监护系统”等项目研究,为保障地铁安全运行和周边区域的工程环境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N4:8uI1!7Px5!8E
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传统产业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广“互联网+BIM”在工程勘测、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提高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集成化交付能力,促进工程项目效益和效率的显著提升。建立基于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地下管线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实时传输、室内资料整理、成图、成果汇总全自动化。推广应用遥感、3S、光纤传感等技术,提升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的能力。完善各类原位测试手段,加强海洋深钻、潮汐带钻探和复杂环境地质条件下钻探技术的研究和提升。在工程设计中推广运用BIM技术,实现二维设计建造向三维数字化建造方式的转变。引进和推广使用SWSD系列多功能钻机,提升大口径嵌岩桩基施工速度和深基坑支护止水效果;推广气举反循环工艺在地热深孔钻探施工中的应用,提高成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氨化造粒法生产硫基复合肥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争取早日建成投产。 f,~5Cl3~30z1;7P
勘查技术院在航空物探领域要继续开展创新性研究,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X7~6W08.,jO26h
第三节 加强产学研合作 L,!8uN7+3LJ1+9Y
支持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建立交流平台、开展项目合作、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加强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充分实现创新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综合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b3!6RT4!1qM3;1h
以“江苏省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与解放军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针对地下空间开发领域重大技术问题组织攻关,力争产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专利,相关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以“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平台,加强与河海大学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开展崩塌、滑坡、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和趋势预测,完善和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为地方政府和国土主管部门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东南大学岩土工程产学研中心”为平台,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深基坑支护技术、工程监测等领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以“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为平台,加强已研发成功替代进口的乏燃料贮存格架系列产品的销售市场开拓,在核电配套设备制造领域占领一席之地。进一步加强和南京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环保部南京环科院、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南京博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开展土壤污染调查、监测和治理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实验、测试基地,建设土壤重金属检测与生物修复信息化及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适时申报组建相应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技术引领我局土壤修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l2=2rx3~,0T8.,P
第四节 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0,.7IH8?2QZ3=2O
建立和完善项目实施评价考核体系。规范科技项目选题、方案制定、启动实施、监督管理、验收和成果应用各个环节程序,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探索局科研技改扶持资金“先期投入”和“事后补助”相结合的扶持方式,鼓励各单位自筹资金开展项目研发。 K36zu6-8Om3?1P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将创新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以思维创新带动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研创新。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职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提升单位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Z5-7YK4=,XU8?4a
第五节 加强资质品牌建设 F3=4WP6;,Eg9!,T
根据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新领域拓展的需要,统筹资源,合理布局,进一步提升全局各类资质等级、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E3;9xJ6=6vi57a
加强全局地质矿产类资质建设,在资质门类基本齐全基础上提档升级。围绕组建精干高效的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专业队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勘查技术院在区调、固体矿产、遥感、化探等地质勘查领域的资质类别,提升航空地质调查能力建设,获取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及海洋地质调查资质。建实地质综合测试实验室。 d18kq49hX4;,m
着力提升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资质等级,为企业做大做强打牢基础。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建筑装饰、机电安装等专业承包领域资质等级。注重传统产业链延伸和新兴产业市场培育的资质建设。完善岩土工程设计、监理资质和浅层地温能设计、检测、运行资质;根据环保行业的管理规定,申报土壤及环境治理方面的相关资质。 c1=4wB,=7gb72Q
深入开展ISO9000、ISO14001、OHSAS18000体系建设,推广标准化班组建设,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效益。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管理的相关规定,诚信经营,规范办事。鼓励单位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加强创新成果、专利的鉴定、申报和推广应用,全局工程质量奖和报告成果奖的数量和档次显著提升,地勘单位的诚信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加强。 D8=6DX3.3gz9!,e
第五章 开放发展,加快地矿经济国际化步伐 j8-3om5!6TW,=2q
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保持全局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全局资金、人才、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i3.7Jh7?2Hk7-4y
第一节 抢抓开放发展战略机遇 J8!7kK7+4yP1+1l
抢抓国家开放发展机遇,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进一步做好境外投资工作的意见》,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全局“走出去”向“多层次”、“宽领域”拓展,形成带动和促进地矿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领域和发展空间。 t43bR4!2BB1-,V
第二节 打造外经工作平台 d5+,VB1~,no8!3c
加大境外经营阵地建设投入力度。立足长远发展,在莫桑比克、肯尼亚、坦桑尼亚、安哥拉、玻利维亚等国购置、建设一批拥有产权的经营基地。 w4:7uh2~1mz5.6z
加强人才队伍、资质建设。着力培养一批懂业务、懂外语、熟悉国际商业规则的企业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已有“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资质证书”作用,提升资质、技术能力建设。 y7;7EO8-5fE2+5n
创新经营方式。推进“互联网+”与“开放发展”战略的融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国际工程、国际贸易网络平台,建立电子商务等模式,培育增长新亮点。 v7:6ap5?5u04=4d
第三节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S,?2CS2;6lb9;1v
以苏地公司为“龙头”,整合资源促进局系统单位合作,积极推进与社会资本的战略合作,成立境外合作企业或项目公司,实施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程建设项目、进出口贸易合作。在巩固和发展业已存在的非洲、南美、中亚等区域发展成果基础上,跟进核电、高铁“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适时组建“苏地(国际)集团”,增强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矿业、国际贸易市场拓展能力。 G,=,Za6:9xR87P
第四节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e4:1hO8;4wQ37l
全局一盘棋,构建统筹协调机制,纵向联通,横向联动,引导支持资源、人才、技术、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配置,促进局系统单位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格局,为“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打造局外经工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做好经贸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工作。 H4:8CS,=3tw,;3O
第五节 加强“走出去”风险管控 v8+4R03-8Se1+4W
切实增强“走出去”风险意识。扎实做好投资前期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充分了解境外相关合作方的股权结构、组织形式、资产权属、重要合同、重大纠纷、经营情况和资信状况等信息,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价。加强对“走出去”企业风险防范知识培训和外派人员安保技能培训。 S2=2Lj5+3nt6;4j
健全企业管理机制。规范境内外合资合作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指导境内投资主体加强对境外企业或机构的监管,健全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在资金管理、投资、担保、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约束和监督,有效防范境外经营风险。 v4;2la,-2NA8+3T
规范境外经营行为。鼓励企业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严格遵守所在国或地区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宗教和风俗,积极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努力塑造江苏地矿在海外的良好形象。 R6:1yC1~7so7;5j
第六章 深化改革,调整完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 c9.2bz2?8p07.7D
“十三五”是我国建成基本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局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全局一盘棋,统筹谋划改革定位、目标、任务,坚持走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渐进式”改革路径,紧紧把握“有利于发展地矿事业和加强地质工作职能,有利于激发地勘单位和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原则,努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y570y9=2PG2-3B
第一节 积极稳妥地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任务 X1+9aT4+1LV83r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关地勘单位发展、稳定大局,涉及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立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地质工作的特点,结合我局及所属地勘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要求,按照省事业单位改革的统一部署,密切跟踪改革动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争取有利定位,积极稳妥地推进局属地勘事业单位改革,为分类后地勘单位的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c51SZ5+9zt5.1l
进一步规范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地勘事业单位要实施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积极主动地履行地质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承担起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贯彻落实上级政策、规定,做好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各项管理工作;抓好单位基本建设项目及基地管理等事项。 w6=6wM7=4qn1-9q
第二节 健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C,!9ml5=4sk9?8v
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同时,按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管理”方向,加快局系统经营性实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使市场经营主体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破除按地勘事业单位模式管理企业的传统方式,维护企业主体地位,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以产权为纽带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国有企业改革要求的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局及地勘事业单位要加强和规范对所办企业的监管和考核,以提高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探索局系统国有企业改革,认真总结隧道公司、苏玻公司与民营资本结合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探索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资本运营、职工持股、期权激励等改革创新举措,激活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发展。 o,-6Sl7?1kH1=1D
第三节 统筹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n8?9ZX3;9xP3=7K
加强人才资源的战略规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考核机制,统筹做好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努力形成梯次合理、精干高效的专业人才队伍。 n6.5De1;,JP1!5m
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引进工作。继续把握好总量、层次和专业结构,通过有计划的引进市场开拓和资质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使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层次进一步提升。探索技能人才招录、管理方式,通过“订单式”培养、加强培训考核等措施,稳定技能人才队伍,形成合理的技能人才梯次,保障一线生产需求。 R1=7pJ9+7Yp5:1a
加强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研究生培养基地”、“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学历、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工程技术中心,探索建立博士后、院士工作站。采取特聘专家、科技顾问、重大项目合作等形式吸纳社会高端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开发与技术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职工自学成才。加强青年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不拘一格、大胆使用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y,~7Uu72NZ9,F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不断规范编制外用工管理。积极争取政策,明确在企业工作的事业身份职工管理办法,切实保障企业人力资源骨干力量的队伍稳定。认真进行政策分析和调查研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劳务派遣和企业合同制用工相结合的编制外用工形式。建立编制外职工规模动态控制机制,不断规范编制外职工招录,完善竞争性招录方式,保障编制外职工的结构和层次。依法规范地使用编制外用工,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待遇,进一步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T8?2on9=6yo9~7B
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激发人才活力。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岗位设置管理平台,实行公平竞争,动态管理,提高人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完善人才考评办法,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员贡献与个人收入分配、职称、职务晋升挂钩的考核分配机制,健全首席专家、省优秀勘察设计师、各类注册类人员的激励政策,探索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特殊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政策,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重大发明专利、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解决生产中重大技术难题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重奖。 N,+6qk,;8Mc8=3P
第四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W9=9mo91Rd1=5O
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按照20字好干部标准和省委要求,着眼我局干部队伍实际,大力选拔任用德才兼备、干事创业,能够推动地质事业、地矿经济发展的优秀干部。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条件成熟、工作需要的要大胆使用。 W2~2Hl5=4MH53q
进一步改革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打破干部身份、职级等限制,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改进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企业领导人员激励机制。 V8=4BG7=4nv4+6N
第五节 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R2.,pM9:7DU6!4F
进一步完善工资政策制定机制,增强收入分配制度的针对性。按照职工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努力在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增加职工收入,促进收入分配规范有序、公平公正。针对事企混合运行的实际和事业、企业、基地管理等不同类型单位的特点,明确差别化的分配指导意见,进一步发挥好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形成规范有序、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格局,充分调动经营者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U9~9DX3~2kb1;8i
健全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强化企业以效益为中心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事业、企业各类人员考核办法,以工作业绩、经济效益、实际贡献来确定收入分配,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地勘单位职工收入分配政策备案制度,强化局对地勘单位职工收入分配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加大收入分配调控力度,处理好职工收入平均数和大多数的关系。调控好单位间收入差距,把握好单位内部收入的合理差距,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保障低收入职工最基本收入水平。 y4~9Ec1!9eH6:1I
第六节 推进基础管理创新 T,=6jT1;2IY5+6H
加强政务管理。局、队(院、所、中心、公司)政务信息公开及时、内容更新制度化,信息报送更加及时有效。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对外宣传报道。严格执行公务接待、会议管理、培训管理和差旅费管理规定,进一步降低“三公”经费支出。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全局符合省档案目标管理三星或以上标准的单位达50%以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局、队两级机关实现办公自动化。局、队(院、所、中心、公司)单位门户网站建设更加规范,运行安全稳定。 z7~1om4?8uj9.5E
加强财务、资金、合同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环节的严肃性和使用环节的规范性。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抓好应收款清欠,加快资金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协调局、队自有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大力扶持优势产业、重点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完善和增强财务信息系统功能,提高财务工作规范化程度,切实防范财务风险;完善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强化地勘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强化合同管理,规范经营合同评审,严格合同履约,严控经营风险。强化财务审计监督,加强地勘单位预算资金、经济效益和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审计检查,促进地勘单位制度完善、管理规范、风险防控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地勘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完成管理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以及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f3-1vt8+6cO9;5L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建设“法治地矿”。依法依规管理各项事务。适应税收“营改增”改革、工商登记改革等出现的新变化,自觉配合税务、工商、物价部门的监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V6=6sL4-8BX73D
第七章 共享发展,扎实建设幸福地矿 k,~3lp8+2Jz,!1Z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扎实推进更高水平的“幸福地矿”建设。 z4?7Ag7;9Lf,;1b
第一节 深化文明创建活动 o4!5lW6?4tz3.,Y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引导职工继承“三光荣”优良传统,践行新时期江苏地矿精神,争创“文明单位(工地、班组、机台)”,争建“文明家庭”,争当“文明职工”,彰显地矿职工先行风范、时代风采、文明风貌。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不断提升地矿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深化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创建省级文明单位2~3个,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m9.8IE8+6oj9-,k
第二节 加强地矿文化建设 P4.7oK6:8mt6=9S
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职工文化阵地,完善配套设施,拓展文化载体,积聚和谐向上的文化效应,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整合地矿文化建设资源,结合建局60周年,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地矿文化发挥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推动地矿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驱动作用。 V6.1RO9!8Qs4-1s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z7=,hd96Pe2.9U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动职代会“按法律建制、按职权落实、按程序开会、按规则议事、按意愿表决、按效果评价”。继续推进队(院、厂)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流程,创新公开形式,全面落实法定公开事项,将关系单位发展的重大决策和职工关注的重要问题动态纳入重点公开内容,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的积极作用,扎实推进“职工之家”建设,积极创建省级以上“模范职工之(小)家”。 D,-5eE2.9bz9-8r
第四节 办好地矿民生实事 d1.3zj3~3RK,+2i
努力实现职工收入增长和地矿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使广大职工更多分享发展成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维护职工生命健康权益。加快推进安德门等地勘单位基地建设,加大职工医疗卫生保健投入,不断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做实江苏地矿“爱心救助金”,切实发挥帮扶救助困难职工“精准扶贫”的有效功能。认真组织好职工体检和健康疗休养活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化解深化改革产生的各种矛盾。 Z,?7IM3!5Nl8,S
第八章 凝心聚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 D6+2Vt1;3oJ9=,H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s11jY3-6IU1!5Q
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领导干部头脑,以先进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组织功能,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以建设“三型”党组织为目标,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着力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注重培养和选拔政治强、懂专业、会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 p,!4Ma5:,BM7!,U
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单位党组织要切实担当起管党治党责任,切实抓好《准则》和《条例》的贯彻落实,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努力建设江苏地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D9:7Wy8.8UM3=9b
第二节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j4?3bX15Ua4!5h
弘扬“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的新时期江苏地矿精神,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构建全局大党建大政工工作格局。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发挥好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宣传和组织职工群众的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地矿职工队伍建设。要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机制,讲究方式方法,凝聚队伍,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认真做好“七五”普法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职工队伍管理,培育守法、诚信公民。 U,:3ts3.7cl9~1F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 Z1=8mb,+9nc2=9C
主动接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联系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努力营造促进地矿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履行地质工作职责,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营造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好地融入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拓宽信息宣传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外宣工作手段,扩大社会影响,做到有为有位。 A8;5Ed8~8HX6-3V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L3.3Fu9:1Tz4=6X
要采取得力举措,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实施。要把“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贯穿到年度计划中,通过年度目标分解予以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分析预测和跟踪督查,加强对经济发展中敏感问题和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和把握,正确处理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各单位计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实施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成效。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 e9+5ap4:,qZ9~7k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