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简介
自“十二五”年以来,我校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至2020年)》,以我省社会经济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为切入点,认真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密切联系贵州及我校实际,积极组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大力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贵州省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各项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稳步实现将我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E2~6Tq6.1sz64h
一、“十二五”以来科研工作主要成效 T1+4Am69bT1!4n
(一)科技项目及经费迅速增长 y3+,wL7=,OT9!3z
自“十二五”以来,我校获自然科学类各级科研项目总计1700余项,科技总经费2亿2千余万元,较“十一五”期间的8000余万元,增加了近两倍。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获“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次单个项目经费突破千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不含2015)项,经费4392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2012年始,连续三年立项经费及立项数持续增长。此外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3项、科技部软科学项目1项。 q9.4Zq8.1LI9?4U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二五”期间,我校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项,获批经费4392万元。相较“十一五”期间的32项713万元,项目数和经费分别增长了约3倍和近6倍。2011—2014年,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面上项目等三个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率达2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率达17%,面上项目获批率达14%;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基金委的8个学部,生命科学部获批项目最多,其次是地球科学部和数理科学部。 d1~7sz8;9ko2+4D
2011—2014年,我校共有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顺利结题,可谓成果丰硕。例如:张朝晖教授的“贵州汞矿区苔藓植物分类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监测的评价”针对贵州是是中国最大的汞矿分布区与生产基地,600多年的汞矿开釆历史和积累的废弃矿山产生了日趋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环境问题的现实问题。调查了该区域26个典型汞矿区苔藓植物;野外调查行程约2.1万公里,共采集苔藓标本和样品3619份;报道该区域汞矿区苔藓43科115属403 种(含变种亚种) ;汞矿区苔藓区系含有14种地理成分,其中热带亚洲成分、北温带成分和东亚成分占优势;采用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ICP和电子显微技术等,对比分析苔藓植物体及其生长基质中的Hg、Pb、As、Cu,Cd和Zn等10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从苔藓群落生态学、藓附生原生动物群落学、生物地球化学等途经,比较研究了苔藓植物分布与汞矿区重金属污染源分布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了一条利用苔藓监测汞矿山重金属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和技术。又如支启军教授的“中重核区一些奇特核性质的宏观微观模型研究”,项目考虑了同位旋效应和三轴性等新的物理因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宏观微观模型,并用扩展了的宏观微观模型对一切奇特新性质做了计算研究,发现了中重质量区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丰富和发展远离稳定区的原子核结构理论和方法。该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0余篇。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与国外GSI重离子物理实验室,德国虚拟天体物理研究所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结合贵州在建的FAST项目,顺利获批并开展了“天体环境下核素弱相互作用几率及其对天体演化影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 U4:3Lb940J9+3K
2. 973前期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校共获批973前期专项研究课题3项,分别是周忠发教授的“人为干预下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演变机制与调控” ;李秋华教授的 “高原喀斯特深水水库富营养化演变过程与调控机制”;黄凯丰教授的 “荞麦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和品质形成及养分高效利用的关系与调控”。 J7=6TA4!7MP9+5M
其中李秋华教授的“高原喀斯特深水水库富营养化演变过程与调控机制”课题通过以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6座不同营养状况的水库(红枫湖水库,百花湖水库,阿哈水库,龙滩水库,万峰湖水库,三板溪水库)为对象开展研究,掌握了贵州省6座深水水库富营养化的特征与评价方法,揭示了引起贵州高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原因及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演替特征,掌握了水库富营养化演变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贵州高原水库富营养化调控的对策。首次将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方式对贵州高原水库水环境进行评价,结合贵州喀斯特梯级水库的特殊性,综合多学科,开展富营养化水库的生态过程及形成机理,弥补在高原喀斯特深水水库富营养化及水华形成的研究不足。该课题组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水库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贵州省水库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正很好的为贵州省的水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G1+20C1=3dL3?4I
3.省基金 “十二五”期间,我校获批的贵州省自然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共计87项,获批经费370.10万,相比“十一五”期间也是数倍的增长。获批的87个项目涵盖了数理科学、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医药科学、材料与建筑科学、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重点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生态环境、中医药研究、材料制备与性能等方面。 x7=4FY3;9Bm8-3C
在此期间,省基金结题24项,已结题项目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核心、SCI和EI期刊论文122篇;获批发明专利4项,获批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 w8~,Qt9-2km1~,Z
通过省基金的资助,我校科研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得到了迅速的成长,许多教师在省基金的资助下,积累了科研经验,实现了省级课题到国家级课题的科研积累,许多教师成为了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许多科研团队实现了从校级到省级的转变等,为提升我校的科研能力,完善科研人员梯队结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曾若生老师,在省基金的资助下,攻克新材料方向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总资助经费达到148万元,并于2014年成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千层次”人才。荞麦产业中心黄凯丰老师,现已经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1项,于2013年成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向文昌老师,通过项目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获批奠定了基础,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来校后共发表SCI文章5篇,在发表的论文当中,属于2区的文章共4篇。 X1;8Bj9+4ZK58f
(二)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稳步上升 f8:7eO1;7We1;9N
据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学校自然科学类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最高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超过4000篇(文理合计),特别是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和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明显增加。“十二五”以来,学校专利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共申报专利57项,授权44项。 T9.,qv3:5Qi79u
2014年实验室谢晓尧教授研究组,在生物代谢定量网络的数据库建设,视觉展示和网络比对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eCaFDB: a curated database for the documen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entral Carbon metabolic Flux Distributions explored by 13C-fluxomics”被生物信息学领域世界顶尖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3年影响因子,8.8) 接收发表。该成果也突破了我校在高影响因子SCI杂志上发表文章的记录。 f8-9We,~3Pt8=,v
(三)科研平台、科研基地持续增加 R7!4RL2=7Oj39M
2011-2014年,我校获批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9个,其中2013年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当年贵州省唯一获批单位。获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人才团队1个,省级创新人才团队8个。 f3;5ir8-4FZ7?6M
1.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我校大学科技园历经两年建设,建设成效达到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要求。于2014年7月10日通过科技部、教育部专家评审。9月3日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科发高〔2014〕248号文),成为我校科技创新的又一个国家级平台。 X5:3gj3!,XI6?5v
2.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于2013年正式组建,中心的组建填补了国家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中心通过对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急需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加快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国家在“十二五”及以后全面开展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南方8个省(区、市)451个县(市、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衍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治理模式和建设样板。 X8,cm9.6fT6.4E
该中心主持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和重庆武隆喀斯特)于2006年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1届大会审议通过。第二批申遗项目(广西桂林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和广西环江喀斯特)于2013年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获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人。 r2-2Bk9!4WK5~7n
3.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在云计算、物联网、桥梁养护管理扩健康监测、网络与信息安全、开源软件计算、三维可视化仿真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u9=7iW92uD5+70
该实验室的谢晓尧教授2012年获“贵州省最高奖”荣誉称号。“基于异种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的清黄高速公路红枫湖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为贵州省首个桥梁健康监测养护系统,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成果2009年被评为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分布式智能计算的网络阅卷系统”多次投入到贵阳市及地州的各类考试评卷中,并取得了零差错的成绩,实现了考试“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该成果2011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W3:6zN3-9HE7;5R
谢晓尧教授2014年在南极科考中,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克服了传统测量技术的局限性,采用非接触主动测量方式直接获取高精度三维数据,能够对任意物体进行扫描,且没有昼夜的限制,快速将现实中的目标静态结构信息转换成可以处理的数据。具有扫描速度快、实时性强、精度高、主动性强、全数字特征等特点,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引入植物3D形态测量与研究中,为植物的形态结构三维重建提供一个全新有效的方法。 s5~4vY9+5UA9+7u
4.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 针对贵州山地环境脆弱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环境污染、环境质量退化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开展贵州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生态恢复示范,加快贵州水污染防治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为贵州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实验室拥有4个专业资质:(1)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督检验机构授权证书“CAL”(贵州省技术监督局颁发)、(2)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计量认证书“CMA”(贵州省技术监督局颁发)、(3)贵州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计量认证书“CMA”(贵州省技术监督局颁发)、(4)物证司法鉴定许可证(贵州省司法厅颁发)。研究成果“具有贵州特色资源的药材及其相关制剂品质评价研究”2012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2013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H4=2sP7:5kU1!3Q
5.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贵州省政府联合在贵州共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它将是是世界上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并将是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的天文观测设备。该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同时是贵州省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的建设和运行将提升贵州科技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社会跨域发展和打造贵州名片,提升贵州国际形象。 e2-2OY7:,Ya5;3T
为配合FAST工程的建设运行,贵州师范大学有责任和义务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商议共同建设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依托中心的建设,与国家天文台一起把贵州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大数据处理中心、天文学科普基地、天文旅游、天文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天文研究中心;开展脉冲星及相关领域研究极大推动脉冲星的观测研究和理论研究;同时开展脉冲星天文观测大数据对大数据的存储及、处理、分析技术提出了挑战,在其间发展起来的大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分析技术将会极大推动大数据技术理论的社会发展,为贵州省的大数据事业提供原始的科技创新驱动力。 o2=5uK8+6Zj8.8P
目前,该中心围绕FAST和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已开展了FAST科 k9.2Ru5.5PY8!2D
学目标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天文观测大数据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并已成为贵州省FAST及天文大数据研究中心,也将是世界天文研究和天文大数据研究的中心。相信其在贵州今后的FAST和大数据产业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H6!1yq,4GG3-4x
6. 教育部创新团队 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乙引教授领衔的“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获批教育部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该团队针对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紧密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系统开展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喀斯特生物环境适应机制、喀斯特山地生态修复及重建来进行研究的,对于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贵州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k5!4A06.,DA3!5n
乙引教授领衔的“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获批,进一步发挥学校创新平台的投资效益,凝聚并稳定支持了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为提升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z2?8q09?4kA6?8N
7.贵州省药物分析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周欣教授领衔的团队建设期,申报获批了“药物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工程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药物代谢研究技术平台”、“中药民族药标准化特色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平台,建设完善了天然产物活性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条件。开展了吴茱萸、杜仲、天麻、姜黄等贵州地道药材多指标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开发出了简单、快速、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开展了吴茱萸、杜仲、天麻等药材体内外代谢研究,建立了标准的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及含量测定方法。 U3~1jP6;2ax7+6t
承担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2项,科研经费1136万元;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核心期刊64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已获授权7项;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组织国家级培训班1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6次。 e2;9d07?6xA6;1d
与14家省内大型企业开展了深层次项目合作,与8家国内外科研院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100多家贵州制药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年均10000余次。 q1?,Dl2=4qM9+6M
8.贵州省荞麦产业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建立了荞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凝集陈庆富等6位教授,王安虎等副教授,研究生30多人的团队,从事荞麦产业技术创新研究。 h4=6yd9+1PX2,k
收集了835份栽培和野生荞麦资源,评价了400多份荞麦资源的产量和品质特征。对甜荞、苦荞、金荞麦等植物的分子遗传与进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培育和审定了2个甜荞新品种和 6个苦荞新品种。 x7-8lY4?1WG3:1K
以丰甜1号等为材料,在贵州师范大学柏杨试验基地进行了3414 NPK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及其不同使用量下产量和品质变化。初步研究了丰甜荞1号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栽培示范 5个点,共计404亩。 h7-5jX4+1aF6-2Z
对甜荞样本及甜荞和苦荞混合样的发酵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建立荞麦饮料酒质量标准。研究了荞麦芽菜及荞麦叶发酵茶的营养保健品质和保健功能。 Q4+2KL,:4Qt7=9g
团队建设期获国家基金项目5项,国家岗位科学家专项1项,973前期1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研究论文70篇,其中,国际期刊英文论文7篇,SCI收录5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和高校教材1部。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获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2项。 e,2Kj6?4qx8;2J
(四)产学研意识不断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彰显 J97tI1~2MX8:1l
学校的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开发完成的基于互连网的远程无纸化阅卷系统的研究已成功应用于贵阳市中学适应性考试、贵阳市中考、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及黔西南州中考等考试,共计阅卷520万份以上,并取得了零差错的成绩,圆满完成了贵阳市、黔西南州、黔南州中考无纸化阅卷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重点实验室还取得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资质,作为全省首家获得该资质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正在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X68yO9?9sA9.3D
(五)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保障科技工作健康发展 B8.8kw5+8oh7?5c
为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保障科研劳动与成果在学校收入分配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学校积极探索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机制。坚持合理管理、宽严适度的经费管理原则,修订了《贵州师范大学科研管理办法》,政策的制订或修订,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了对科技工作的考核和管理,把学院科技工作纳入到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范畴,有力地保障了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 T8=3Ul6-5yV7:9i
二、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经验做法 q9:9Fl,-4JK7.3F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服务到位 q1;3YE5.,iW3?4S
我校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始终把科研工作作为重要工作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校党委书记韩卉在科研总结会上指示要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不动摇,同时,成立了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任组长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带头参与科研工作,定期就科研工作中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组织有关学院、科研机构就学校科研管理办法进行讨论,根据征求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完善学校科研政策,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加大高层次科研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和激发全校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力推动我校科研工作的稳步发展。 L1!9DT2:3fo6-2p
(二)加大宣传,转变思想,搭建平台 p8.,Uq,-7JB8!9t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科研工作者围绕贵州产业发展需求,提高申报横向课题的积极性,扭转申报横向课题以利小而不为的思想,引导科研人员端正态度,在做小课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科研能力,为今后申请课题打下好的前期基础。 H6~,Ih2;,0v1~5q
(三)主动沟通,加强交流,增进合作 R8?9Tn4!4Im7!7Y
为了调动教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加大项目的申报范围,主动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科技厅、省专利局等部门的领导专家莅临学校指导工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教师的项目申报。同时加大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宣传力度,让我校教师扩大申报范围。加强与厦门大学和其他211、985高校的交流合作,邀请相关专家对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初审指导,有效提高获批率。2014年送厦门大学请专家初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获批7项,送审项目获批率达到38.8%。 D9;1os5-4Eg,?5t
工作职责
科技处是学校科技工作归口管理的服务部门,其工作职责是: w7=2eX3?3XL5+9Q
一、编制全校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y1:2tF5.7EC4;7J
二、拟定科技管理的有关政策文件、措施办法等,报学校批准后组织实施; Z,.1Ot5~6HA3~2I
三、组织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其它各级各类纵向科技项目的申报、审查、中期检查及项目鉴定和结项工作; d9~,LK4~8Cj1-3Y
四、组织校内“贵州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发展基金”(自然科学类)等重点项目的申报、审查、立项、中期检查及结题工作。 V5!4fe7=8hg3.,d
五、负责对在我校科技管理部门正式备案且科研经费到位的各级各类横向科技项目进行管理; W5~9kT5=2j06~6U
六、编制各年度“贵州师范大学科技计划”,负责各类相关科技项目文件、项目挡案的立卷存档工作; q9:5ZY2+4DQ5.,a
七、加强在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负责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为项目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作好指导及服务工作; D1~8wT7?1Ie5!4e
八、配合学校计财处做好科技经费分配下达、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H9.5BK9?4tT6.,p
九、 组织本校教师及科研人员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的申报、审查,推荐工作; T44Zf4~9NL2:5P
十、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的规定,组织校科技成果及项目奖励的申报、审查、公示、奖励兑现工作; H,;4pz9;2Eb9-3H
十一、 负责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 W41sw3~2yN27L
十二、 编制各年度“贵州师范大学科技成果汇编”,并承担各类相关科技成果挡案的立卷存档工作; R3.7AM6:3yR5=,g
十三、受理校内自然科学类科研机构的成立申请并对科研机构进行管理; u52iJ9?5vw8!8s
十四、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等相关事宜的接洽、联系等工作。为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果推广、技术市场开拓和科技成果展览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A4?2vq7?4lS9=2Z
十五、负责承担国家教育部及其它主管部门的科技统计工作,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并生成上报的纸质报表及电子文档; S1+9vy1.2vg1=,N
十六、负责科技处主页以及科技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B47Aj1.6DH1:,Q
十七、负责全校科技保密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J8?,uJ7+3KD5!3d
十八、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G7!2hH1.7Hd1.40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