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2014年正式获批成为院重点实验室。2015年12月,实验室完成室务会换届工作,李兴珊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朱莉琪、朱廷劭研究员任实验室副主任,新一届室务会成员包括:李纾、李兴珊、朱莉琪、朱廷劭。 K6.2dA7-3ev7-5x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围绕“行为的心理和神经基础”这一科学问题,研究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神经机制,阐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主要从三个方向开展研究:行为的发展规律、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行为的脑机制。 X9-5gb,-9OC9.8I
实验室人员队伍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现有固定人员69人,其中研究员21人,包括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副研究员35人,副研究馆员1人,助理研究员11人,管理支撑人员1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72人,在站博士后19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实验室多名成员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任职,并担任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Chil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等期刊副主编。 F4:6kw6~,Bp1:6F
2015到2019年间,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任务共计246项,获批项目经费合计1.56亿元;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首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创新突破奖(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发表专著/译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共计958篇,其中SCI/SSCI-Q1类论文370篇,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论文47篇,实验室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和/或通讯作者单位的SCI/SSCI论文543篇;获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项。实验室部署开放课题27项,重点自主研究项目17项,合作类研究项目3项,访问学者支持项目2项。 u3.4GM5+8tU4:8s
近5年来,实验室形成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汉语言认知机理研究,通过跨语言比较的视角对中文阅读机理进行研究,既发现了一些跨语言的普遍性规律,又探查了汉语言加工的特殊机制,并重点研究了理解汉语言认知机理的重要关键问题,形成多篇发表在实验心理学领域顶尖期刊的文章。低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发现了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心理学依据。风险决策的行为与神经机制研究,验证了风险决策过程遵循的是非补偿性规则,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争议提供了可靠证据。人脑功能连接组方法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多尺度人脑功能连接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人脑功能连接组领域计算规范,开发了人脑连接组计算系统,建设了大样本神经影像发育数据库与超级计算计算平台,致力于图绘制人脑功能常模,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高度广泛认可。高工作负荷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研究,揭示了高认知负荷操作人员空间认知加工机制与情景意识认知结构,对我军高技术兵种岗位的匹配与训练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群体心理行为分析及建模研究,发现了心理台风眼现象以及自尊文化普遍性,建立了基于网络行为分析的群体心理预测模型,为描述民众社会心理和服务国家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j,~8Hv,+3EG2-5q
实验室目前拥有包括认知行为实验系统、毕生行为研究系统、人类行为生理基础研究系统和磁共振成像实验系统在内的实验资源,以及中国人心理与行为基础数据库和双生子库。 k6+7Ye1!,Mj9-4L
2020年是科学院实现“四个率先”奋斗目标、“十三五”验收、及院重评估的关键之年。实验室将结合国家及社会需求,全面总结研究特色、梳理凝练代表性成果,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资源争取、国际合作影响、运行管理机制、科研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谋划实验室未来发展方向,立足国民心理健康与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提供科技支持。 D8~7LC8+2ZY,6K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