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0月获得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验收,其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方精云院士,实验室主任为张文浩研究员。 e4+6bu8=9HF6+8f
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草牧业与可持续性。其发展目标是在植被与环境变化领域取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国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成生态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基地。 x,;5Hm5~5TJ2:6G
实验室现由19个研究组构成研究主体,并按研究方向设置5个研究群;主要依托分析测试中心和10个野外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开展工作。分析测试中心包括化学分析实验室、稳定性同位素实验室、生理生态学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3S实验室、环境变迁实验室和植物水分养分实验室。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质谱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碳氮元素分析仪、激光粒度仪、流动分析仪、遗传分析系统、荧光成像系统、纹理密度测量仪等主要仪器设备,共有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0台(套),总价值2000余万元。10个野外站中包括3个国家站和4个CERN站,各野外站充分发挥科研支撑作用的同时,每年还接待其他科研单位、院校大中小学生实习、开展夏令营等活动。 f5;2Ox2~8EA1?8T
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93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国家引进人才计划入选者4名、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4名。研究人员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约占85%,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超过30%。有在读研究生160余名,每年在植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研究方向上分别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20-30人,同时还与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180余项,主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97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际合作等项目。近五年发表SCI论文700余篇,包括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Geoscience、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s USA、Ecology、Ecology Letters、Journal of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生态学旗舰杂志上发表多篇原创性论文;获授权专利28项。 U,=3cN26qW5;8a
近年来,实验室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瑞士、法国、荷兰、芬兰、蒙古、苏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及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同时积极主办和参与了相关的学术会议。为吸引优秀科研人才、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按照财政部、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每年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课题。多年来,实验室积累了大量野外调查、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数据,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和全球变化等生态学研究领域逐渐崭露头角,也是中国植被与植被图、草地生态科学、森林大样地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优势单位。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植物生态学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高水平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 S7;4ml9.6dm5=9a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