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伴随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含前身“西南师范大学行知育才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诞生和发展全过程。其前身可追溯至学校举办之初(2000年9月)经济政法系内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协调组。 L8-1Gy,?6mi7.9x
2003年9月,学校将经济政法系进行调整,组建新的政治法律学院,“两课”协调组仍归属政治法律学院,更名为“两课”教研室,专门负责安排教师承担全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等。 Y,7zL8=6Ki6;9N
2004年8月,学校将“两课”教研室升格为“两课”教学部(二级教学单位),与政治法律学院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承担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及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教学工作等。 G96Om86Xo4:,0
2006年,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学校将“两课”教学部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政治法律学院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w8+1oF9+4Cs4+,M
2013年,学校转制更名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随后,学校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体育系等组合成“基础教学部”,对外保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牌子,继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M4:,np2-4sF2+7M
2015年,学校撤销“基础教学部”,分别组建体育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不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政治法律学院”合署,组建新的政治与法律学院,同时保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y9!2kv,!8vQ,;,t
2018年7月,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从政治与法律学院独立出来,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098Vu6;3Pg8:5U
经过23年的孕育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含前身)现已成长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等的坚强主阵地。 B25Do5.4kL1?4e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兼职教师16人、行政管理人员4人;其中教授10人(含兼职),副教授23人(含兼职)。全体教师中中共党员85人(含兼职),九三学社社员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7人(含兼职),另有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84人(含兼职);拥有与重庆三峡学院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不含兼职)。 K8?3MI3?3DY8!8l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工会(教代会); a8:1tA4?5Rx3!,W
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务(科研)办公室; S8:2Xg5!1wr7=3T
建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系、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系、形势与政策教学系等教学组织; d5?1jb57Zu6+9t
设有学校科研平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思政选修课教研室”和“学生社团指导团队”等教学科研机构。 x5:,il1;2YR5+6j
经过23年的努力,学院现有一个学校“优秀教学部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系;三个校级“一流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团队等。 U1;6LZ1:,qS3!9h
自2018年组建马院以来,有2人担任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2027年)委员(其中担任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张国容) o8!7Jx5=3ro3:1t
青年教师中1人获2023年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m1.8yk5!90T3=7W
1人获2022年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劳动与技能竞赛决赛三等奖 A5=7Tu4.2fz5?2S
3人获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决赛(本科院校组)三等奖 C,?6eE3-6LY36Y
1人获2023年重庆市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质课(高校组)一等奖 K6?,cE92xD7+2R
2022-2025合川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智库专家1人 S2:8pF1.6pr31J
…… V,6oc9;8AJ2?3b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守“马院姓马,马院言马,马院尊马”初心和使命,秉持“厚德明理,博学创新”(院训)“崇尚真理,马到成功”(学院精神)“马院启航,青春激扬”(学院口号)的理念,坚持“政治建院、教学兴院、科研强院、特色办院”的宗旨,立足教育教学,创新教改科研,融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党建抓,抓好党建促思政课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贡献力量,争取早日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重庆市民办高校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而不懈奋斗。 T9;5Mj9-3Sv8~9Y
(2024年3月) w4.1Yk6.7VT1-8o
学院精神
根据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厚德笃行,求真创造”的校训以及弘扬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学精神,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育人功能,在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确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院精神。 q1=5Cr5+3HJ7?4a
【学院精神是:崇尚真理,马到成功】 d8-5RL8+8Uq7;,Q
崇尚,喜欢,坚定不移喜欢,就是始终信仰。真理,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进而改造自然、社会等的不朽箴言。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U5;2cD2+1an2?3j
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真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集人类智慧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所以,我们崇尚马克思主义真理,崇尚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V9:2Ec82NO3;5A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就是要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要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我们就一定能够“马到成功”“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s9-5wF7=3we8-8O
作为学院精神,与学校精神遥相呼应,既有理念的统一,又有追求的一致,作为学院精神,即有明确的路向,又有价值的凝练。对全体师生员工而言,既负肩担使命之责任,又持任重道远,包容万物,自强不息之追求。既潜心研习,目标远大,永保学无止境之理想,又需奋斗不止,追求卓越之前进精神。 x7.6KH8:7Ro2~7a
院徽释义
1. 图形及释义 R,~8EG6-4pu3.5e
院徽设计图案以 “厚德明理,博学创新”的院训确立设计主导思想,以“一书一火双人”为整体构成框架。最底下的图案是一本打开的书,这本书代表着马克思主义走向成功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的两侧横线像两条马路向前延伸,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学院走向光明的未来。中间一团火意味着2018年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未来发展红红火火。火的两侧是两个人,象征着学院全体教师携手共进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美好未来。 R6!7rX6?1de3=8n
内部圆形区域以“一书一火双人”为设计内容,以可视化图形为设计形式基础,外圆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标题,采用双语对应,形成整体图案。 A7~6pc9=4Pg5-1G
2. 色彩及释义 T8~4wi7=9rC9:4P
院徽设计色彩采用深红色,使得色彩在视觉表现上具有“稳重感”。其色彩代表:活力、智慧、文雅、沉稳,展现学院风貌,凸显学院特点。 W7~1dA47lf,+8F
3. 字体及说明 u6:1Kq,?20q6~70
圆形院徽上弧部份的汉字“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山行书百年纪念版字体。圆形院徽下弧部份的英文校名“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Technology”为微软雅黑字体。 S7-6al4+2Bs4=9o
学院院训
根据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厚德笃行,求真创造”的校训以及弘扬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学精神,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育人功能,在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确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训。 K7;9qx4;6KQ,?6E
院训是:厚德明理,博学创新 U6!1wQ7-6wa,;6b
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益美德,容载万物,寓意“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彰显学校校训和党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追求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为己任。 G6=1jo4!9RS2?6L
明理,即为有文化、懂礼仪、有教养,明察事理、明辩是非。 c1:,NF6+9aj1?,n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要求学院课程设计要广泛渊博、兼收并蓄,授课教师要学识渊博、学问丰富,受教学生要广泛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古代先贤说“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君子的三条基本标准“第一,博学明理,温良恭让;第二,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第三,谦和友善,奋发有为。” d4!4Rv6.9wb4:8K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T4:5yd5.8Cb,;2m
“厚德明理,博学创新”既昭示了重人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辈俊彦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国家与人民作出的卓越贡献,又明定了重人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所应持有的品行,即通过“厚德明理,博学创新”,秉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谙熟社会主义发展之规律,实现立德树人之根本目标。“厚德明理,博学创新”作为重人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院训,配合所居处的时空位置,又突破“思政”藩篱寄意深广,作为一院之训可恰如其分。 N7~,CE3.,NO8.3U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