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聊城大学)简介
2009年,聊城大学根据国家和山东省《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精神要求,将新能源与环境材料工程中心与化学储能和电池技术有关的力量独立出来,并整合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成立了聊城大学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实验室。2011年3月,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建设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服务国家和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立足于化学储能和新型电池技术行业发展的需求,瞄准制约化学储能和新型电池技术发展的共性和关键问题,从理论与应用研究角度,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力争发展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研究基地。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侧重于能量转换与存储过程中的先进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氢气的产生、存储与利用,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二氧化碳的转化、生物质催化转化等三个相关领域。其中在硼烷类含氢材料、MOFs储氢材料、太阳能电池敏化剂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突出成果。 实验室主任现为窦建民教授(兼任化学储能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聊城大学副校长。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3人,其中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牛津大学高级玛丽居里学者1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山东省省属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高级职称人数达到35人,占总人数的66%;博士51人,占总人数的96.2%;45岁以下人员40人,占总人数的75.5%。研究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形成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中青年骨干发展潜力大的学术队伍。 三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项,经费总额817万元;省部级项目12项,资助总金额 148.8万元;厅级项目和横向课题5项,经费34.5万元。实验室发表SCI收录论文10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8项。2017年实验室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包括省属高校联合项目(省属优青)1项、博士培养基金1项,其他科技项目2项,项目经费总额228万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44篇,其中SCI 2区及以上论文20篇、热点论文1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研究成果获山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2017年5月,实验室加入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发展联盟,围绕检验检测共建共享,整合仪器设备资源,增强检验检测实力,助推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聊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以本实验室为主要依托,联合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9家单位成立了化学储能与新能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10月,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将为实验室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实验室面积2530m2,实验室拥有五十万元以上科学仪器设备已达21台件,拥有各种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106万元。2016年底,作为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的化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在十三五期间将得到省政府和聊城大学的大力支持和重点建设,2017年已完成大型仪器设备招标采购约2000万元。这些大型仪器设备即将到位,届时将会进一步提升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仪器水平。 按照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联合与流动的方针,本实验室利用设备及技术上的优势,设立对外开放课题,积极吸收国内外人员作为访问学者来室工作;同时,通过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室讲学,或派研究人员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考察、短期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新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实验室接受社会各相关行业委托进行测试服务,在提高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贡献率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 实验室所依托的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度共招收硕士研究生 29人,授予硕士学位36人,在读学生94人;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8位同学考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博士。历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均接近或达到百分之百。 Y1?9ua2-5pG6+4x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