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光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光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简介
【概况】 t1?7Qv7:,Ic4+9t
光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现有教师18人,包括教授8名、特别研究员3名、副教授2名、助理研究员1名、专职科研人员3名、高级工程师1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青年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入选者1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研究领域包括先进光子学材料和物理、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新型光电材料、导波光电子和集成光学、光纤激光物理与技术、光学信息存储、新型光检测方法与仪器技术等。 D2:7yt1~3lp11B
2014-2015年,光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在专利申请、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基础研究工作上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进展。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5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20余次,共发表SCI收录论文96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 F7-6gO8.2Ir5:5P
【历史】 k83LB2!5Wh4+4W
上海交通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光学学科的主要支撑单位,是国内最早从事激光和光电子技术的单位之一。早在1965年,就开展了激光物理和技术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激光水下电视图象装置,曾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1981年光学学科获得理学光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 光学学科成为“区域光纤通讯网和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试验区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培养出一些优秀的光学人才,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包括叶军(美国科学院院士)、顾敏(澳大利亚两院院士)等和一大批活跃在光信息和光伏产业的领军人才。 p8:9ti,;60u2!4z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光学学科在引进人才同时,开展光电子学、光伏科学和分子光子学的研究,按照理工结合的思路,把光学基础研究拓展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结合。经过十年左右的建设,已经在全国和上海市建立了重要的地位。2000年后,光学学科得到国家985和211工程的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光学学科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2007年5月,本学科部分方向承担的“区域光纤通讯网和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评估,在支撑光通信系统的光电子器件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了若干方面的原创性基础研究。2007年4月,以国际著名科学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沈元壤教授为首的国际评估专家组对上海交大光学学科过去几年的研究成绩、学科带头人的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国际评估,肯定了理工结合推动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在给予现有研究成果高度评价情况同时,对人才引进及学科设置方向方面都给出很好的建议。根据国际评估的建议,确定光学学科的研究必须“面向光物理基础前沿和面向国家及社会重大需求“。2007年,光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2008年以来,光学学科陆续引进了多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学者。 j7?4SX5~6RI5+6M
2010年,为了加速光学和光学工程学科的整体协调发展,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的首任主任是陈险峰教授。研究中心的目标是面向光物理基础前沿和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的领军人才,在不远的未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光科学和工程研究机构。 t4;,sn9.2Kw6:3B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